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41774813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话重庆市云阳县水磨小学郭春燕邮编:404503【摘要】提起李白,对于每一个 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他的生死及其不平凡的经历,都给人留下了疑问和话题。故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很多,如对李白出生地、家世及卒年等的研究。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幅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 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可见中西关于诗画的关系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种意境。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 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

2、也同样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关键词】李白;山水诗;诗人提纲:一、李白生平介绍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三)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正文: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 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 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 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 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

3、盛唐 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 艺术写照。一、李白生平介绍李白(701 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 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 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 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 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 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 ?但是,此在

4、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 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 (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 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 (762年),62岁的李 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 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李白是中

5、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 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 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瞥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

6、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唐开元盛世的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 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 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的,他是属于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酒仙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 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 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 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赞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

7、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 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 入蜀中,留下了 “蜀 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 留下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苍凉景色; 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的雄奇篇章。四、李白山水诗

8、的独特风格(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3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辩1鱼绘,自爱名山入刻中”4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5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9、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 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 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 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眺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 趣。又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 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

10、,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 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昔人曾誉为“太白佳境”。再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 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 渐小而消失的远山, 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 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展新特点。就此

11、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 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 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 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 岸夹桃花锦浪生”

12、的花木;望大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 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 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 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转(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 最擅长于以情写景, 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 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

13、, 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 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 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 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

14、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 抒发了对 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诗人着意描述的是清溪水清如碧,清澈见底,然而却寄予了他对社会污浊混沌的愤慨, 勾画出的是一个情调凄凉哀婉的清寂境界。又如夜宿山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

15、,向往自由的情怀。同样,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蓄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盲然去,别有大地非人间。这首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大成,秀雅的画面,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再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计年。 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满是云雾的山林,是那样的幽静,在云雾中行走,是那样的闲逸。诗人成功地捕捉了他对自然景物、山光水色的独特感受, 以刻练之笔出以平易面目, 在继承谢灵运、谢眺、何逊、 阴铿等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了更深层次的开拓。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 余事。”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大之 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 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 它如听蜀僧浚弹琴 中的“客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