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26:《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全国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71745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届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26:《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全国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10届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26:《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全国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10届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26:《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全国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2010届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26:《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全国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2010届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26:《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全国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届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26:《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全国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届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26:《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全国通用(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历史高考专题复习 精品系列课件,26古代中国的经济,精耕细作的农业 发达的手工业 商业的发展 古代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2.距今七八千年前:,标志:耒耜等农具的出现,3.商周的农业:,4.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变化和耕作方式变化说明和认识: 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刀耕火种(火耕),耜耕或“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出现了青铜农具,(二)、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

2、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封建土地所有制,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特点:,3、封建社会:,瓦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了许多私田;,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封建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2、奴隶社会:,特点:,3、封建社会:,形成:,战国时各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农民占有少量或没有土地;封建政府和皇帝掌握一部分土地。,演变,曹魏:,北魏至唐中期:,屯田制,均田制

3、,唐后期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均田免粮”,说明封建土地制度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封建土地国有制,(二)、土地制度的演变,男耕女织图,自然经济: 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三)、主要经济形态,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形成:,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生产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原因:,时间:,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

4、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地位:,3.小农经济发展的条件,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 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封建政府为保证税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4.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政策及其原因: 政策: (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奖励耕织的政策。 (2)汉初,采取 “与民休息” 的政策。 (3)北魏至唐前期,鼓励农民 垦荒 。 (4)元朝,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组织编写 农桑辑要 ;禁止毁农田为牧地;招募流亡,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奖励 垦荒 。,原因: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农民

5、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关键。,6.认识: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5.影响:,推动精耕细作发展(主要动力); 封建王朝主要财源; 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和近代中国落后原因之一。,(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日趋成熟,石刀、石斧,耒耜和石锄、石梨(少量青铜农具),铁农具和牛耕,耧车、耦犁、 犁壁,曲辕犁,刀耕火种,排水、除草 培土、沤肥和治虫等,垄作法,代田法、区田法,绿肥、轮作,多熟、套耕、专业区域(商品化),翻车,筒车,南方育秧移栽,耧锄,南方

6、稻麦复种制,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占城稻), “苏湖熟,天下足”(南宋),引进玉米、甘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书,农政全书,农书,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鲜明特点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耕作技术的提高 农具的改进 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引进与推广 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主要了解几部农书) 农业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经济重心的南移),例: (2006年上海历史卷)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

7、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A,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课程标准,二、 发达的古代手工业,(一)、古代手工业经历怎样的发展历程?,民间手工业后来居上,占主导地位 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工场手工业。,形成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较大发展,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政府直接 经营、集中大作坊,民间私人自

8、主经营,农户的 副业,武器等军用品、官府贵族生活用品,民间消费品,在市场 流通,自己消费和交税;剩余出售,不在 市场流通,剩余部分 出售,艰难经营 后来居上,历史悠久 素称发达,(二)、古代手工业主要经营形态对比,较大比重 稳定重要,1、冶金技术,(三)古代手工业的突出成就,(1)冶铜(青铜器),原始社会晚期: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秦汉:造型趋向灵便轻巧,纹饰趋于简单,采用鎏金、镶嵌等装饰工艺,司母戊鼎,1.33米,1.1米,重832.84千克 每个坩埚能冶炼 铜12.5千克,铸 造该鼎需要70多 个坩埚。,秦朝铜车马,西汉博山炉,东汉“马踏飞燕”,西周晚

9、期:已能制造铁器 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并推广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2)冶铁,春秋晚期:有钢剑(越王勾践剑) 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一直领先世界,(3)炼钢,2、制瓷业的发展过程(世界最早):,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 技术成熟,先后出现青瓷和白瓷,唐朝: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并开始输往国外,宋代: 瓷窑遍布各地(景德镇和五大名窑P16学习延伸),明清: “瓷都”景德镇;明中后期烧制五彩瓷、清代发明珐琅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欧、亚、非各国,明代烧制出带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清朝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元代: 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商代

10、出现原始的瓷器,明万历青花龙组缠枝团寿纹盖罐,估价:RMB500000一800000 成交价:RMB550000,元青花竹石纹罐,明宣德青花瓷器,明清时期出现五彩瓷,清代五彩瓷瓶,明代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明清时期出现的珐琅彩,珊瑚红珐琅彩莲纹碗,清代粉彩瓷,胭脂红珐琅彩鼻烟壶,3.丝织业的发展过程,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商代: 出现斜纹提花织物,汉代: 开通丝绸之路,丝织品大量外销,明清进入鼎盛时期,丝织中心: 苏州、杭州,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兴盛、 花楼机、妆花缎,清中期从妆花缎中发展出“金宝地”,战国: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质量高,材料: 我国曾被外国学者誉为“丝绸之源”。丝

11、的发明和丝绸的制作,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而西方,却是到很晚时候才学会养蚕缫丝的。有一个为人们所常说的笑话:大约到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一位叫保萨尼亚斯的学者说:丝是一种好像金龟子一样但比之大两倍的小动物体中取出的。赛里斯人(即中国人)把它们养四年,喂它们吃小米,然后从它们的残骸中获取丝。这当然是很可笑的,说明西方一直到公元3世纪时(我国已在魏晋时代),还不了解丝是怎样提取的。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即“丝绸之国”。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四)中国古

12、代手工业的发展特征?,1、历史悠久、素称发达。,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3、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4、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5、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五)中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世界”的原因,官营手工业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官营、民营手工业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生产力水平的先进,社会制度先进;,不断改进、甚至勇于吸收海外的技术;,历史悠久;,三、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先秦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商朝: “商人

13、”出现 货币为贝壳 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一)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原因: 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主要原因) 西汉“开关梁” 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表现: 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对外贸易发展; 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如长安,城中贸易区“市”有时间和地点限制,而且政府设专职官员管理。,2、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及成因,4、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及成因,原因: 农业、手工业发展,运河开通,国家统一。 表现: 城市繁荣:长、洛、益、扬,城市中“市”“坊”分开,出现夜市。 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市舶使

14、 金融方面:柜坊和飞钱出现,3、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5、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及成因,(1)宋元商业繁荣的原因:,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出现“功夫针商标” 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益州) 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海外贸易发达,清明上河图(局部),(

15、3)元朝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大都成为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对外贸易发达,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世界第一大港”,6、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及成因,原因: 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明清商业的新特点: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专业性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繁荣、人口密集,如松江棉纺、景德镇陶瓷、佛山冶铁、汉口码头); 商业资本活跃,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银两、银元,鸦片战争后各省多铸造龙洋); 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 劳动力成为商品; 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活动活跃;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邦,商人地位大大提高;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6、。,经营盐业致富,经营盐业致富,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等,“遍地徽商”:经营大宗商品和长途贩运;插手生产领域;经营典当,经营票号,走出国门,(二)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 明清以前发达的对外贸易,2. 明清对外贸易渐趋萎缩,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两宋时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有贸易往来,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政府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原因: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3.特点: 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三)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起源早,不断发展; 2、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但始终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阶段: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