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141767108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DF 页数:74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新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新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新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新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教学设计 2019-2-12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 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 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 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 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1、 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

2、2016 年教育部新审定的新教材,融合了 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 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期中 21 课单独作为一次活动课来展开,让学生们去 感受历史。 2、 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 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 21 课,期中 21 课是单独的活 动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 文化的发 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 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 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 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 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 、 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 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

4、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五、教学进度 这套课本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构成,以课为单位。文化课每课教学一 课时,活动课的时间可适当增加。 第一周: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1-2 课 第二周:3.远古的传说单元复习 第三周: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4-5 课- 第四周: 6.动荡的春秋时期-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五周:8.百家争鸣 第六周: 单元复习测试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9 课 第七周:10-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八周:12-13 东汉的兴亡 第九周: 复习期中考试 第十周:进行期中考

5、试改卷等 第十一周:14-15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十二周:单元复习测试 第十三周:16-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十四周:18-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十五周:20 课单元复习 第十六周:单元测试讲解试卷 第十七周:21 课梳理教材知识 第十八周:专题训练测试 第十九周:复习期末摸底测试 第二十周:复习、准备期末考试 以上教学计划,一定认真履行,争取在新的学期里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课第一课 中国早期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北京人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

6、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说出人类进化的 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 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

7、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北京人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 习。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 程 导 入 图片导入 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 设问: 1. 引 导 学 生 观 察 第 一 幅 图 片 的特殊之处? 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 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 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 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 尔文暨生物进化论。 设 疑 导 入,从达 尔文猿身 像导入, 激发

8、学生 的学习兴 趣,将学 生带入历 史情境。 新 课 教 学 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描述人 类进化的过程。 锻炼学生 的图片理 解能力和 口头表达 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 而来。 2.多媒体资料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设问: (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 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 (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 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 的? 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 资料:首次报道:1965 年 5 月,地质工 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 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 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

9、枚牙齿同属 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 性状。经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 170 万 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 设问:牙齿告诉了我们什么秘密? 资料:伴随元谋人牙齿的出现,还有一 些石制品,属于旧石器,其形状包括尖 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统一地层中 还发现大量炭屑和烧焦的骨头及动物 化石。 设问:这些石制品是做什么用的? 4.头盖骨的分量关注“北京人” 资料:1921 年至 1927 年,考古学家先 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 3 枚人类牙齿化石,将其命名为“中国猿 人北京种” ,俗称“北京人” 图片资料:元谋人北京人牙齿化石对比 设问:北京人的牙齿化石和元谋人的牙 齿化石相比有

10、何特点,说明什么? 资料:1929 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发现了 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伺候又相继发掘 出土 4 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再次震惊国 内外。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教 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 学生通过学习及讨论,认识 元谋人已经会使用工具。 学生仔细阅读资料并观察图 片,发现两种人类在牙齿上 的区别,并逐步认识北京人 相比元谋人的变化。 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以下问 题: (1)北京人的存活时间、脑 容量特点。 (2)寻找丢失头盖骨的意 义。 培养学生 的分析观 察能力。 培养学生 的惯出分 析能力及 知识概括 总 结 能 力。 通过图片 和文字资 料,拉近 学生与历 史 的

11、 距 离, 以 “化 石”为主 线,突出 教学重点 并让薛恒 认识化石 在考古发 掘中的重 要作用。 探究活动: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 探究内容 探究结果 主要依据 结论 体貌特征 食物,如 何食用 社会组织 形式 使用工具 工具的制 造方法 如何使用 工具获取 食物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表 格。 从更细致 的角度进 一步了解 北京人的 具 体 特 点,突出 本科学习 的重点及 难点,课 堂上打破 常规,让 学生自发 的讨论, 积极主动 的参与到 课堂教学 中。 课 堂 小 结 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人类,当我 们在思考自我,思考社会,世界与未来 的时候,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的起源。 生物进化的规律

12、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优 胜劣汰”的法则,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 早的古人类,而北京人则向我们还原了 人类最真实、最残酷的生存环境,在与 自然界的不断斗争过程中,不断磨合, 一步步走向颈部,走向文明。 前课 教学 反思 我们知道,历史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知识。那如何上好第一堂 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一课,我力求知识与趣味性相结合。说道人类的起源 这一问题,里面有很多 时间要记住。我就用了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比如地球 上第一次出现人类是 300 万年前, 而我国第一次出现人类是 170 万年。 我就说: “大家看啊,一开始我们有 300 万,接着我们做生意去了,结果呢赔的只剩下 了 170 万然

13、后北京人、山顶洞人也是这样。每种古人类的时间就在大家的 欢笑中掌握了。 总之,十一二岁的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 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容易心不在 焉。历史课堂稍不注意就会沉闷和枯燥,所以课上得是否生动有趣是这节课成 功与否的关键。我的想法就是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在课堂实践 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课堂活跃不是课堂混乱,有时候局面有些失 控;活跃的同时,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会发生本末倒置的情况。以 后要多加反思,多向有经验的同仁学习,多加改进。 第第 2 2 课课 原始农耕生活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4、: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 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图中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火主要的 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方法,学会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 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 敬之情。 教学

15、重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 发给学生预习指导, 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 程 导 入 导入新课 (1)展示: 白虎通原文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作” 讨论并得出结论: 人类由采集 狩猎生活开始向农耕生活转 变。 设 疑 导 入,培养 学生的史 料分析能 (2)问: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 有了什么变化? 力和知识 迁 移 能 力。 新 课 教 学 1.半坡居民的生活 (1)展示关于半坡遗址的考古史料 磨光的石器、大量的粟粒、骨制的箭 头、渔叉、渔钩、尖底瓶、彩陶盆、纺 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 (2)从以上图片资料 中还能汲取哪些关于半坡人的生产生 活信息。 2.河姆渡人的生活 (1)展示关于河姆渡遗址考古史料 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 稻谷、 干栏式建筑、猪纹陶钵等。 分析, 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特 点,林木茂密,气候温暖,适 宜人类活动。 半坡遗址, 原始农耕出现文明 曙光。 讨论并归纳总结: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角器等生产工具, 用以开垦土 地, 农业生产等, 会饲养家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