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23 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54625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9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23 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23 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23 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23 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23 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23 人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23 人民版必修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要点,秦朝的统一 统一条件的具备,统一的步骤,秦朝的疆域,统一的历史意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对上述措施的评价 秦末农民战争 起因,经过,历史意义。,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创业难,守业更难。”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如何评价这些措施?从后来的情况看,秦始皇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呢?,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政治方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经济方面 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修驰道。,文化方面 书同文(即统一文

2、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对秦始皇加强统治措施的评价: 这些措施的实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统一国家的巩固,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措施也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恶化了人民的处境。,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秦末农民战争,原因 暴政: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 经过 爆发:前209年,大泽乡,陈胜、吴广 口号:“伐无道,诛暴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建立政权: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新阶段:由刘邦、项羽领导 结果: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3、功绩 1.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 2.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3.迫使汉初统治者采取一些休养生息政策, 4.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练习与高考题目欣赏,以下有关秦始皇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立志效法古代明君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2000全国)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崇法反儒 防止旧势力复辟 毁灭文化 加强思想控制 A、B、C、D、 迫使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起义的主要原因是A、繁重的徭役和兵役B、秦始皇的残暴统治C、赋税沉重,残酷压迫D、法律严酷,误期当斩,练习与高考题目欣赏,1、

4、下列关于刺史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刺史代表中央,级别很高 刺史的职能是监察,因而有超越百官的权力 东汉初,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 刺史制度加强了皇权 A、 B、 C、 D、 2、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3、下列关于两汉选官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B、察举是一种由上而下推选人才的制度C、东汉察举注重孝廉一科D、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知识要点,匈奴 匈奴的兴起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西域各族 西汉与西域的关系 东汉与西域的关系 西南夷和百越,匈奴,匈奴的

5、发展 前3世纪广泛使用()器。秦汉之际,()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初年,分裂为南北二部。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初期被迫与匈奴和亲 2、汉武帝时三次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3、昭君出塞:汉元帝、呼韩邪单于 意义:密切了汉匈关系,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东汉与北匈奴的关系 先后派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唐张仲素王昭君 关月夜悬青冢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唐苏郁咏和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戎昱咏史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

6、万里遍峰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现代翦伯赞,西域各族,西汉与西域的关系 1、张骞两次通西域:前138、119年 目的: 意义: 2、西域都护的设置:前60年 职责: 意义: 东汉与西域的关系:班超经营西域 背景:东汉初,西域各族重新被匈奴控制。 意义:西域与内地联系加强,并重归东汉管辖。,联络西域反击匈奴。,密切中原同西域及更远地区的联系,促进了 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资料选读:“夜郎自大”的由来,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史记西南夷列传,课堂练

7、习和高考题目欣赏,1、准确地说,两汉对匈奴的战争是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B、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反掠夺战争C、单纯防御性战争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2、下列对昭君出塞意义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密切了汉匈关系B、汉匈的文化往来增多C、汉匈互市逐渐兴旺D、汉匈之间从此再无战争 3、下列不属于西汉时边疆地区加强管辖内容的是A、西域都护的设置B、派张骞出使西域C、在西南夷地区设郡D、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据汉书记载:“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

8、起亭 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外国使者。” 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汉武帝时期西汉除修筑长城之外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2)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参考答案,(1)对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张骞通西域。(答置使者校尉领护,或设河西四郡,或在轮台屯田都同样给分。) 一点启迪:做材料解析题往往抄材料就能得分,所以应尽量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2)抵御匈奴侵扰;实施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旅往来;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经济发展。,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2006年高考大纲知识条目,与朝鲜的关系 与日本的关系 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丝绸

9、之路 开通: 路线: 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 开通: 路线: 意义:,张骞通西域之后开辟。 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以后。 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丝绸之路示意图,(3)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1分) (4)揭开这一谜底,用待于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证据。你认为有哪些方法?(4分) 选择题: 1、汉朝输入朝鲜和日本的共同产品是铁器铜器漆器纸张 A、 B、C、 D、 2、下列不属于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的是A、西汉手工业的高度发达B、张骞沟通与西域的联系C、西汉统治者注重民族交往D、甘英沟通与大秦的联

10、系,参考答案 (1)汉与匈奴的战争、和亲、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物产传内地、西汉技术传入西域、西域都护设置等。 (2)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1分)能结合史实,逻辑合理(23分) (3)能正确对应和概括其历史意义,如:假定为今新疆人,则可答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4)能结合史实具体回答,如:可以从老山汉墓中继续查找;到西域实地考查研究;查阅有关历史文献;如具体答史记、汉书等资料;民间的史料;国外记载的资料等给2分;如答从西域民族的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上来旁证,或其他合理的方法,可酌情加分。,文学的新成果,赋 特点 代表作 乐府 特点 评价 代表作,文学的新成果,赋 兴起于两汉,其特

11、点是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缺点是辞藻过于华丽。西汉的赋,气势恢弘,篇幅一般较长,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东汉的赋现实感强,篇幅较短,代表作有班固的两都赋等。 乐府 两汉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十五从军征东门行等都是乐府名篇。,秦汉文化的特点,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气势恢宏,奋发向上,秦汉时期,我国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国家的统一生产的发展对外交往频繁各民族之间联系加强 A、 B、 C、D、 秦朝时中央下达的官方文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和文字是A、竹木简或帛,隶书B、植物纤维纸,小篆C、絮纸或麻纤维纸,小篆D、竹木简或帛,小篆 下列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说法正确的是再现了秦朝时的军容反映了秦朝繁重的徭役显示了秦朝高超的造型艺术反映了秦朝手工业的成就 A、 B、 C、 D、 史记记载: “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这段史料反映了汉代儒家的思想观念留下了后人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表现了封建史家写史的历史局限性古史对天象的记载缺乏科学研究价值 A、 B、 C、 D、,参考答案,秦砖:秦砖的形状,秦朝文字的特点(或小篆)等。 汉瓦:汉瓦的形状,汉朝文字的特点(或隶书)等。 东汉画像石:东汉农民耕作、狩猎(或畜牧),或汉朝农业生产的状况、特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