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工作范文]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41750484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困山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工作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贫困山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工作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贫困山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工作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贫困山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工作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贫困山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工作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贫困山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工作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山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工作范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XX年贫困山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精准扶贫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 必须从长远考虑、从现实出发,上下联动、统筹推进,瞄准 贫困、精准发力,确保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下面是 xx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欢迎阅读 !一、工作概况及成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以 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有关扶贫 政策措施,并及时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 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略发20XX 7号),聚焦精准扶贫, 着力行业扶贫,推进社会扶贫,促使全县贫困面貌持续改善, 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通过实施脱贫目标到村到

2、户、扶贫项目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财政扶贫资金 直补到户、干部驻村帮扶到户五大精准扶贫措施,使全县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万人减少到的万人,年均下降 万个低 收入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 贫困发生率由20XX年底的53% 下降到(二)贫困户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全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 达到2850元,较上年增加400元、增长支出方面,贫困 户在文化教育娱乐、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方面的消费增 幅均在80加上,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三)产业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全县投放产业扶贫贷款万元,贴息55万元,扶持496户贫困户发展产业;41个村级扶 贫互助资金协会资本金超过了1000万元,借款率75%回收率9

3、5%横现河省级产业扶贫园区建设稳步实施,已完成投 资98%,扶持带动贫困户 332户,占计划350户的95%;两流 水村“贫困人口创业示范试点项目”和“互助资金创新试点 项目”全面启动。(四)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坚持“整体推进、连片开发、集中攻坚”扶贫开发工作思路,通过大力实施扶贫整村 推进连片开发、陕南移民搬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扶贫、 科技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等七项工程,使农村水电路 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全县 实施秦巴片区扶贫规划项目完成总投资亿兀,其中基础设施 项目投资亿元,产业项目投资亿元,民生项目投资亿元,公 共服务项目投资亿元,能力建设项目投资30

4、2万元。二、开展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一年来,尽管我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做了大虽工作,也 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我县贫困人口基数大,精准扶贫工 作启动时间短(刚刚实施一年),因此,在工作推进中还存在 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及困难:(一)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当前, 除绝对贫困人口和低保户、五保户易识别外,大多数群众很难准确确定是否贫困。一是贫困户识别过程缺之刚性标准, 部分村干部对精准扶贫政策把握不准,扶贫对象难以界定。 加之贫困人口和贫困户多由村干部决定,一些地方未严格执 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和评选程序,在确定贫困户时存在“关 系户”、“人情户”等现象 ;二是部分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

5、 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精准扶贫工作不重视,在贫困 户建档立卡时有走过场现象,且县、镇包村干部也没有进行 认真核实,导致精准扶贫数据不精准;三是贫困户真实的收入难以概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计方法来衡虽。在入户调查 过程中,部分农户不讲实话,不如实填报收入情况,造成少 数较富裕户被纳入贫困户系统,还有部分真正的贫困户没有 被纳入进来;四是存在因病、因学、因灾返贫的现象,很难 精准界定。(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 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依然停留在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安于现状,没有发展动力;二是部分贫困户不愿积极就业,不谋求发展思路,一心想吃低保,享

6、受国家救助,“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 ;三是受自然条 件限制和农产品、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因素影响,部分 贫困户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三)针对性不强,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我县过去注重 整乡整村连片推进扶贫工作,按照“一村一品”进行项目规 划并组织实施,但在精准扶贫到户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户的 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不同,基层政府在引导方面没有针对一 户一策、因户制宜、因地制宜,造成个别农户对扶持项目不 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产业项目推进落实困难。 同时, 县域涉农龙头企业较少,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 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空架子,吸纳带动贫困户 作用不明显。(四)资金

7、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精准扶贫的重点 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这些都需要大虽的资金投 入,但我县目前在精准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还相对滞后。一是 全县有16个贫困村被列为“十二五”整村推进贫困村建设 项目村,这些村都有 80100万扶持资金,其中 70%勺资金重 点用于发展增收产业,但由于缺智力、缺劳力、缺技术的贫 困户无能力发展增收项目,导致这些项目村的产业扶持资金“闲置”花不出去,没有真正发挥出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 ; 二是产业扶持资金额度较小。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农户反映 每户最高专项扶持资金限额 5000元,带动不了增收产业的 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如:一户按发展100窝猪苓计算,农户需

8、要投资 9000余元(不包括原材料和人工费),对于贫 困家庭来说,一次性投资成本过高,导致到户产业难以实施;三是全县仍有 80个贫困村没有安排产业扶持项目,这些村 的部分贫困户想发展产业却没有项目支持和资金的投入,致使扶贫工作推进缓慢。三、意见及建议精准扶贫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 必须从长远考虑、从现实出发,上下联动、统筹推进,瞄准 贫困、精准发力,确保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加强政策宣传,精准识别到位。一是建议进一步加 强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各项政策和陕西省扶贫开发条 例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更加重视扶贫工作,依 法抓好扶贫,促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扶贫

9、,营造 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的良好氛围;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精 准扶贫工作政策措施、目的要求的再宣传、再动员,充分发 动贫困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干部工作的使命 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建议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要 研究吃透上级扶贫政策,切实做好贫困人口信息管理工作, 准确掌握贫困现状,加快制定贫困户动态管理办法,使扶贫 对象进退有章可循,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二) 因村因户制宜,完善扶贫发展规划。围绕如期实现 脱贫摘帽目标,对贫困村、贫困户全面摸底归类、 建档立卡, 精准帮扶到村到户。一是建议根据建档立卡数据分析,对贫 困户的贫困原因进行分类,因村、因户制宜研究制定精准扶 贫计

10、划,因人实施。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移民搬迁安置, 低保政策,医疗救助等方式,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二是 建议加强与民政部门的有效衔接,对因智、因病、因残的特 困户或“五保户”以及无发展潜力的对象,纳入惠民政策予 以保障;三是建议对具备条件容易脱贫的对象,要优先纳入 脱贫计划,制定相关扶持措施,让其早日脱贫。(三)加大产业扶贫,缓解贫困户的资金压力。产业发展 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一是建议大力培育农业产业 龙头企业、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贫 困户发展产业。要引导、督促龙头企业履行帮扶义务,采取“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 等模式,因地制宜的帮扶

11、重点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产 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主动结对包联 贫困户发展生产。对积极扶持贫困户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 社和产业大户要在税收减免、扶贫贴息等政策上给予优惠, 以形成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各类涉农资金向贫困 村倾斜;三是建议注重激发群众自我脱贫意识,鼓励实施多 元项目发展脱贫,县、镇可以筹集一定的资金,制定相应的 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四)整合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一是建议对各贫困村确需解决的基础建设项目由县职能部门统一规划,编报项 目进行上报,分轻重缓急逐步实施;二是建议县财政每年捆绑、调剂一定的资金

12、用于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项目和资金主管部门要严格项目和资金审批,严格监管,防 止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五)加大考核力度,严格落实责任。一是建议进一步加 大对各镇和县直部门党政一把于履行扶贫责任制的考核问 责力度,适当提高扶贫开发在年终考核分值上的比重,切实 把扶贫开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切实发挥好各驻 村工作组和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指导、协助各村搞好精准扶 贫;二是建议县扶贫办加强对各镇扶贫工作的指导和扶贫专 干的培训、考核,确保扶贫专干能够全面掌握相关政策,专 事专干,指导各村开展好扶贫工作 ;三是建议由监察局牵头, 发改、财政、审计以及“两办”督查室等部门参与成立相应 的监督工作组,加强对扶贫工作督查和扶贫资金监管,确保 精准扶贫工作尽快见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