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变异、育种与进化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50179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变异、育种与进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变异、育种与进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变异、育种与进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变异、育种与进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变异、育种与进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变异、育种与进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变异、育种与进化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变异、育种与进化,一、生物的变异 1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二、常见的育种方式,三、生物的进化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分析:(1)达尔文认为环境条件对生物变异不是诱导而是选择,生物产生了大量不定向变异后,由环境决定其生存与否。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则认为无论是环境的选择还是种群内部发生突变、迁移等,一切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必将引起生物的进化。,2物种形成的方式 (1)渐变式:渐变式物种形成是指经过漫长的时间和许多世代的逐渐演变才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其中最普遍的方式是一个分布区很广的物种通过地理隔离先形成亚种,然后发展为生殖隔离,形成两个

2、或多个新物种。,(2)爆发式:爆发式物种形成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完成的过程。主要起源于个体的染色体变异或基因突变、远缘杂交等方式,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新物种,不需经过先形成亚种的阶段。如普通小麦的形成。 (3)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和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蔗和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3生物进化不等于物种的形成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是通过基因频率改变发展到不能实现基因交流的程度实现的。 4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由图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的成因是生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2011江苏高

3、考)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的变异是(多选)() 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信息提取】题干信息要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可发生的变异,即不含基因重组。,【精讲精析】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仅发生在减过程中;有丝分裂间期和减前的间期DNA复制过程中均可发生基因突变;C、D项中导致的染色体结构、数目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 【答案】ACD,1(2011安徽高

4、考)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可能直接() A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序列改变 B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变异 C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 D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解析】DNA分子的组成元素为C、H、O、N、P, 不含碘元素,故碘不能插入DNA分子中或替换某一碱基;大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积聚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可诱发其发生基因突变,但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而不是生殖细胞,故不能遗传给下一代;大剂量131可

5、能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故C项正确。 【答案】C,生物育种,下图列举了几种植物的育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过程中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病毒三种 B通过丁种方式可获得脱毒苗,培养过程中c常常取用茎尖的原因是细胞具有全能性 C乙方式中射线处理后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有利性状的材料 D甲、丙两种育种方式与传统杂交育种相比,其优点是能克服不同物种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信息提取】分析题干可知,甲为细胞杂交,乙为诱变处理,丙为基因工程,丁为组织培养。 【精讲精析】诱导植物细胞杂交的方法有物理、化学两种;通过丁方式可获得脱毒苗,培养过程外植体常取用茎尖的原因是茎尖有

6、丝分裂旺盛,刚分裂产生的茎尖细胞不含病毒;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多有害,故乙方式中射线处理后可能不能获得有利的变异性状;育种方式甲和丙分别是植物体细胞杂交、基因工程育种,它们均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答案】D,2下列实例与所用的原理中,正确的是() A无子番茄多倍体育种 B无子西瓜单倍体育种 C青霉素高产菌株基因突变 D克隆羊“多利”的培育基因重组 【解析】本题考查必修二变异和育种相关知识,无子番茄的原理是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无籽西瓜的原理是多倍体育种;克隆羊“多利”的培育的原理是细胞核移植;青霉素高产菌株产生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答案】C,生物的进化,(2011江苏高考)根据

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精讲精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均可改变基因频率,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种群大小没有一定的关系;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故C项正确。 【答案】C,3(2010大纲全国卷)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8、()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解析】遗传漂变和迁移也是造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故 B项错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选择作用,两种基因的频率可能相等;持续选择条件下,某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优胜劣汰的结果是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故选项A、C、D均正确。 【答案】B,(2011四川高考)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表示染色体,A为矮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

9、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1)乙、丙品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_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_提供原材料。 (2)甲与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A与a可随_的分开而分离。F1自交所得F2中有_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_种。 (3)甲与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减数分裂中甲与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它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_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产生_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_条染色体。 (4)让(2)中F1与(3)中F1杂交,若各种配

10、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等,产生的种子均发育正常,则后代植株同时表现三种性状的几率为_。,【破题技巧】(1)对此题干图示信息找出甲、乙、丙品系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即乙丙中的黑色部分。 (2)分析题干相关信息得出B、E在同源染色体中没有对应的隐性基因。 【精讲精析】(1)分析题干信息及甲、乙、丙三图,乙、丙品系发生了染色体的结构变异,而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2)甲、乙、丙三纯种品系各表现一种显性性状,甲与乙杂交得到的F1基因型应为AaB0(0表示该染色本上无相应的隐性基因),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A、a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F1自交所得F2有9种基因型(

11、AABB、AAB0、AaBB、AaB0、AA00、Aa00、aaBB、aaB0、aa00),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2种(aaBB、aaB0)。,图1,【答案】(1)结构生物进化 (2)同源染色体92 (3)20422 (4)3/16,此题考查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及基因的分离定律在育种上的应用,此考点是历年高考的重难点;除此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染色体变异是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变异,属于细胞水平上的变化,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 (2)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引起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对生物个体往往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致死。 (3)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只是改变了非等位基因间的连锁关系,实现了基因重组,并未改变染色体形态、大小及基因数目,所以不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