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验考试(辽宁卷)语文解析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1749720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验考试(辽宁卷)语文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验考试(辽宁卷)语文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验考试(辽宁卷)语文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验考试(辽宁卷)语文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验考试(辽宁卷)语文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验考试(辽宁卷)语文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验考试(辽宁卷)语文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解析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2、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

3、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

4、”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

5、是指外在的表现。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答案】B【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解析】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这段文字中的表述可以看出“质”和文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在的道德,而文应时是文化知识等外在的东西。B项中的“文是华丽有

6、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个意义不合原文的意思。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思路点拨】这类题在解答是难度并不大,只要能够找到原文中的表意语境认真比对,就能够把意思推断出来。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铙誅卧泻噦圣骋

7、贶頂廡。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答案】A【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解析】A项中“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质”和“文”的含义理解,“文”是重在文化修养,而“质”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所以A项说“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这里表意不准确了。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思路点拨】筛选信息,要先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境,在进行细致的

8、筛选。要注意与原文进行严格比对,看范围、轻重、因果、条件、对象和已然与未然等方面是否出现了偏差,不能单凭初读文章后的感觉草率判断。 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綾镝鯛駕櫬

9、鹕踪韦辚糴。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答案】C【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解析】C项中,“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片面的把“质”和“文”的含义理解为语言的风格,缩小了作者所表述的“质”和“文”的概念内涵;再有“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这与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之间不存在途径与结果式的关系,也就是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不一定产生“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的结果。在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中,可以查出错误的信息。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思路点拨

10、】 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站在全文的高度去筛选并整合信息。比如C项中包含着文章第一段和第三段两段的信息,如果站位不高,就做不出准确的判断。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11、。”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

12、,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节选自梁书孙谦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才能。B躬耕以养弟妹躬:亲自。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归顺。D至

13、郡,布恩惠之化布:宣告。【答案】D【考点】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析】布,有宣告的意思,但是这里应该解释为“散布、宣传”。【思路点拨】 解答实词题一定要联系语境,因为这道题重在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如果解释“布”为“宣告”,和后面的“恩惠之化”显然不搭配,根据语境 推断和教化搭配的词义相近的词应该为“散布、宣传”。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3分)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治烦以简,狱无系囚每去官,辄无私宅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AB. C. D. 【答案】A【考点】对文章内容要点归纳的辨别【解析】这里要表现的是“孙谦

14、为政清廉”要注意筛选出不合这一要求的句子。是谈治政的方法和效果,再说孙谦的竭尽忠诚。找出这两项后在使用排除法,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思路点拨】 这类题要求考生要对文章的内容要点做到整体上的把握,掌握事件及发生对象,反映的品质特征,或者作品的思想主题。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排除筛选的解题方法,解答起来就容易多了。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B孙谦任钱塘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

15、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恥諤銪灭萦欢煬鞏鹜錦。【答案】B【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解析】B项所概括分析的“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此处在原文中是“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孙谦不是不愿意作官。而是不愿以这样的方式受到恩宠;明帝不是因为他不愿意而放弃这一想法,而是因为孙谦“辄散甲士”,而气恼,虽然没有处罚他,但却不再任用他了。鯊腎鑰诎褳鉀沩懼統庫。【思路点拨】这道题往往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式,边叙述边评价,所以考生一定要仔细核对原文,不要草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