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41749037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教学方式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程教学方式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程教学方式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教学方式改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落实“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开放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努力实施的:一、从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努力实施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尝试以课程 为单元组织教学。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这是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向,必须坚持。但在试点初期, 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的条件尚不具备,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还需要有个过程。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创造条件,先行过渡,时机成熟,全面执行。试点初期,开设专业少,在籍学员少,相同课程少。此时以专业班为单元组织教学比较 适宜,而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意义不大,这阶段,我们基本上

2、是 以专业班为单元组织教学的。只是对少数公共课实行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随着试点年级、专业、学员的不断增多,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的条件也逐渐增多。专 业间的公共课多了,不同年级选学相同的课程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公共课都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不分专业班,都来听课;我们对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专业课,打破年级 界限,各年级学生都可以互相听课。这种改革既是以专业班为单元组织教学,又不完全是, 而是一种过渡,向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过渡。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正在全方位深入展开,制约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的因素会越来越少。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全面实行,学员选课自主权的真正落实,这些制约因素,相信在不长 的时间内

3、会得到解决, 全面实行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的条件和时机正在成熟。我们现阶段的改革措施,除了在课程教学形式上创造条件,积极过渡,还在学员的学习形式上也创造条件,积极过渡,这就是学习小组的普遍建立和小组活动的积极开展。真正实行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传统的专业教学班就无存在的意义。这对学员的学习 交流、问题探讨,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因无班集体的存在,带来缺陷。为此,我们在过渡 阶段就十分重视各专业班学习小组的建设。具体做法是:1入学初各专业班就按行业和地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10人左右为一组)。产生组长、副组长,明确职责。2编印精美学员手册,人手一份,便于相互联系、学习咨询。手册内容包括开放教育主要文

4、件、专业教学 计划、咨询问答、学员信息等。3小组学习活动定期开展。每学期一至两次,列入教师教学计划。4建有开放教育小组讨论专用教室 ,配备讨论所需设备,供各专业小组轮用。5利 用网络开展网上小组讨论。6开展小组讨论课示范教学活动,探讨指导小组讨论的艺术。二、改革课程教学环节,突出教学的开放性、交互式,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开放教育在教学方面的重要特点,就是学员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面授辅导为辅;学员要学会自主学习,教师要善于指导学员自主学习,为学员自主学习提供服务。适应这一特点, 我们在课程教学环节的改革上,突出自主学习的比重, 强调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具体做法是:1、合理安排教学各环节的

5、比重,发挥其互补作用。我们对教学各主要环节的比重是这样安排和处理的:(1)自主学习环节:约占总学时数的40%,让学员学习主辅教材,观看光盘、录像,上网自学自测以及疑难咨询等。与传统 教学相比,自学比重加大,这为学员主动灵活学习,增强自学能力创造条件,同时也充分体 现了学习的开放性和自主性。(2)面授辅导环节:约占总学时的30%,由教师安排集中辅 导,组织小组讨论,进行学法指导等。有了学员自学作基础,教师面授辅导比重相应减少。 辅导不是传统教学,而是分析知识的体系结构,讲解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开展学习交 流活动,创设师生间、学员间实时交互机会。总之,是为学员的主动学习提供服务。(3)教学实践

6、环节:约占总学时 20%,由学员用以完成作业、练习、实验、实习、调查、访问 等任务。电大培养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我们为了落实教学实践环节, 一直认真抓两方面工作: 一是抓平时作业、练习的落实。学校对各课程的平时作业提出明确 的数量、质量要求,每学期期中、期末进行两次专项作业检查,检查结果与学员成绩挂钩, 同教师酬金挂钩,并在校园网辅导员主页 上公布。二是抓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专业实习活动提供基地。几年来我们先后在校外建立了数个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在校内建 有财会、计算机、语言等条件比较好的实验、实习场所,这些基地基本解决了骨干专业的教学实验实习所需。(4)成绩考核环节:约占

7、总学时的10%,用以解决期中考试、期末复习、考前练兵等问题。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所以学校关注、师生关注。几年来我们的常规做法是:A、开好动员会。每学期进入复习迎考阶段,由校长通过视频设备,向全体师 生做复习迎考总动员,讲考纪、讲复习、鼓士气、树信心,对复习迎考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学员分班收看,会后辅导员再动员,落实学校要求。B、召开授课教师复习迎考专题会。交流教学情况,研究制定系统复习、强化训练方案,形成文件贯彻执行。C、组织期中考试,落实课程阶段性考核,期中考试统一布置、统一要求,限期完成。实行期中考试的课程覆盖面达100% , D、组织模拟考试,进行考前练兵。要求专业教师考前拟制两

8、份模拟试卷,由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模拟试卷进行统一评讲,为参加期末考试, 提前练兵。E、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迎考气氛。每到复习迎考阶段,在学校醒目处特制横幅标 语(没时间,挤!学不进,钻;!)、警示牌(离期末考试还有多 少天)等,提示和鼓励学 员,争分夺秒抓复习,专心致志备迎考。2、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作用,充分体现教 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1) 充分发挥校园网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a开放教育所有课程都在校园网上通过多种途径,提供多方面的资源。有的从 教学处主页 提供,有的从 任课教师主页 提供,有的从网络 学堂专栏提供,学员上网学习十分

9、方便。b开通网上专用教学管理平台,提供强有力的课程教学管理、检查、监督功能。师生在校内外,随时都可以注册进入该教学管理平台,发布或 了解课程教学信息;提出或解答课程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检查或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2) 运用多媒体手段面授辅导:a、辅导课一律在专用多媒体教室进行,专用教室配有面授辅导所需多媒体设备。 b、辅导教师人人会用多媒体手段备课、上课。c、教师每学期承担一次多媒体教学公开课,课后集体分析得失,共同提高水平。d、教师每人在网上建有自 己的课程主页,为学员自主学习提供各种资料。e、为教师录制题为“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专题录像片,并刻成光盘,发给外聘教师使用;形成文件,下发

10、校内教师执行。 通过以上努力基本实现了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目标。(3)给学生配备多媒体教材和其他学习资料。对开放教育学员,我们除按省电大要求,订购规定的多媒体主辅教材外,还通过自制和引进大量多媒体学习资料,印成书册或制成光盘供学生使用。其中本校教师自编的课程学习文字资料有:金融专业补修课程资料、法律专业补修课程资料、会计专业补修课程资料等。学校支持服务中心还备有大量自己录制和从IP转录的课程辅导录像带,供学生随时借用。这些为学员开放式的自主学习创造 了优越的条件。三、注重自主学习指导,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 就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11、。我们是通过完善助学服务和强化自学 指导等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1、 完善而周到的助学服务体系,是开放教育实现个别化教育的必要准备,是满足开放教育学员自主学习的重要保障。具体内容见n -8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 。2、 加强自主学习指导,培养学员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我们曾多次对开放教育学员入学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多数学员对“自主学习为主”认识不足,表现 在对教师面授的依赖性和如何自学心里没底。为此,我们特别注重对学员自主学习的教育和指导工作。主要做法是:(1)新学员开学典礼,安排教学主任做“开放教育学员如何学习”的专题讲话,并制作成教学平台使用指南光盘发

12、给每一个学生,让新学员开学第一 课就接受自主学习教育,树立“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观念。(2)制作自主学习指导录像片,对为什么要强调自主学习和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进行阐述和介绍,并刻成光盘,发给学员在自学过程中参照执行。(3)课程教师在制订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时,“学法指导”是 必备的重要内容;在实施面授辅导时, 强调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意识的灌输。根据平时对教学检查了解,我们可喜地看到现在辅导教师在这方面,普遍实行得比较好。其中付重任老师(数学)、李颖老师(统计学原理)的“学法指导”意见更为具体、科学和易于实行。(4)学员制定自主学习计划。要求每位学员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工作矛盾状况,制定较为具体的自学计划,自觉按自制的计划学习。自我约束,自我鼓励,养成习惯,形成能力。(5)用网络公布优秀作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努力把握好作业这个环节。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学校始终把作业做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作来抓,利用网络公布优秀作业,让学生学有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