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41746171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析范宽溪山行旅图一、作者及作品背景。 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本名中正,字中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 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 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 宣和画谱著录其作品 58 件。传世有溪山行旅 图,雪山萧寺图 ,雪景寒林图等等。在范宽上述作品中, 溪山行旅图可谓是其代表之作。 溪山行旅图为绢本设 色立轴, 横 103.3 厘米,纵 206.3 厘米。 藏于故宫博物院。米芾在画史中提到 “山 顶好作密林,从此趋劲硬” 。郭若虚也曾在图画见闻志里说,范画“如面前真列, 峰峦雄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 。这些描述在溪山行旅图中都

2、得以充分表现。 成为范氏绘画的特征。二、作品构图及画面因素。从画面的构图来看, 溪山行旅图是典型的高远法构图。画面正中一座巨大的山峰顶 天立地, 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二的空间, 近景及中景皆为巨石, 由其中一条崎岖的山路分割开 来。远景则是一片巨大的山峦,中有飞瀑是典型的关陕风景。试将上述近景中景并为前景,而其后高山定为后景,纵观全图,可注意几点。1、观画者的视角。 画面中,山路的点醒,使前景给人以一种俯视的感觉;而后景的巨峰则不太容易 做到这点,由于画幅本身的尺度较大及山势表现出的雄伟,使观画者本能地以类似仰 视的角度去观赏。 作者的做法是突出了山顶的点苔, 并配以自上而下由密及疏的皴擦。 如此

3、,使整观此图,视角达到统一。此外,从前景看,让人有置身其中之感,而联系 后景,可以发现一个问题,现实中是没办法将这些景色自上而下同时映入眼帘的,显 然,作者在表现时参入了更多的主观因素,这种表现方式也在其后更多的被称为“全 景山水”的绘画中得到体现。2、画面的布局。溪山行旅图 中, 前景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空间, 后景则占据了剩余大约三分之二的 画面。 先看后景的巨峰, 虽然有山头若干,但是几个山头绵延相连,类似山脉并组成的一座 主峰成为后景中的主体, 与右边被飞瀑隔开的山体及左侧单独的一座峰峦搭配, 更凸显了主 峰的主题位置。 在前景中, 路旁巨石被流水小桥分成了左右两部分, 并与山路的呈现的

4、趋势 相同,呈左低右高之势。如此,主峰,两边的山石,三个点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稳 定而不平均。而最前的山石则呈平稳之势,托住了这个三角。此外, 从画面的组成元素来看, 可以发现, 前景中具有的元素远比后景丰富, 在前景中, 表现了至少三种以上不同的树木形态, 山石也化整为零, 增加了零星小块的碎石, 其中不乏 细致的表现,还有刻画细腻的水口,简陋的小桥,以及行路的商旅。相较与前景,后景的组 成因素则要简约了许多, 除了山涧一道飞瀑之外, 仅是山峦的勾皴及山顶的点苔, 可以明显 地看出, 后景中几乎没有林木的因素, 山顶上的林木也用浓墨及焦墨的墨点代替, 使得后景 山峰简洁明了, 这个现象

5、一方面突出体现了关陕山景的地理特征, 另一方面无形中与前景构 成了一远一近, 一虚一实的宾主关系。 前景虽占据画幅较少却精细耐看, 始终牵引观者的视 线;后景在画面中比重虽大却不因此堵塞画面,整幅画达到了气势逼人而又清幽空灵的和 谐,。3、溪山行旅图体现出来的地域特征。 荆浩在笔法记里提出了“图真”的绘画目的。这也成为了早期山水画的重要标准之 一。因此, 画家笔下的山水往往体现了画家所处地域的自然特征。 如董源的潇湘风光, 黄公 望的富春山居。范宽原籍华原,即今陕西耀县。他笔下表现出来的,自然是关中风景,这在 溪山行旅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图中的树木。溪山行旅图 中树木的数量着实不多,

6、 这应是关中山体土石坚硬, 难有植被覆盖的缘 故。而在为数不多的树木中, 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树都是用夹叶法画就, 画面上只能看到两 株用点叶法画的树木,且都被遮挡住,只显露出部分。究其原因, 首先用夹叶法画的树木比 起用点叶法画的树具有更加明确的外形轮廓, 因此能使树木显得更加苍劲挺拔; 其次, 使用 夹叶法虽不能像点叶法那样墨色浓淡层次丰富塑造出浑厚华滋的意味, 但却更加符合了关中 山景势壮雄强, 寒林萧瑟的意境; 上述两点也正是夹叶的 “刚”与点叶的 “柔”之间的差异。 再次,大量地使用夹叶法画树木也符合了当地林木本身的外形特征。 而在为数不多的点叶法 画的树中, 作者施以浓墨, 其墨色变

7、化与江南山水那种水墨淋漓的感觉相距甚远。 画面中的 树枝,则皆用秃笔点簇,劲健浑朴。( 2)、山石以及泉水。溪山行旅图 中的山峦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山势的陡峭险峻是该画的一大特征。 观其 山石轮廓, 多有大幅度的转折, 如刀削斧劈般尖锐的外轮廓。 而山中的飞瀑流水也值得关注, 作者刻意将泉水表现得纤细狭长, 与旁边的山势相照应, 狭长的水流突显了山势的雄壮也反 映出山峰的高度。同时, 水流一泻而下,没有江南山水那般峰回路转, 与水流两侧深色的山 涧搭配,体现出关中山景的萧瑟肃杀。除了上述两点之外, 将该图与江南山水对照, 可发现溪山行旅图中景物元素是十分 简单明了的,没有众多的老藤蔓草之类的景物,且除山顶之外,没有其他点苔。在此画中, 范宽运用的皴法一一豆瓣皴,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该地域的特征。总之,这些元素无疑不昭示了画中山水的地域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