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的基本步骤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1729824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的基本步骤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说课的基本步骤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说课的基本步骤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说课的基本步骤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说课的基本步骤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课的基本步骤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的基本步骤ppt课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课总体要求,1、 依据说课稿体例撰写完整的说课稿,一式三份,于说课前交给评委。 2、 配合说课过程,要有PPT演示文稿。 3、 说课前要对教师本人、说课教材版本、课题做简单介绍。 4、 说课中要简述教学过程,重点说明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以及如何突出学科特色。 5、说课在(1015)分钟之内完成。 6、声音要大,语速要慢。,.,说课具体过程,一、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说课具体过程,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从地位上、结构上、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本节课出自()

2、出版社的小学(中学)第()册第()章第()节 内容:本节课分为()个内容,分别是:()()(),.,说课具体过程,意义: 本节课贯穿了()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清楚地()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完整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联系了()(),对以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说课具体过程,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本节课的知识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解决()的能力

3、。 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说课具体过程,(3)情感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通过(),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情。 从教材和教学目标中可看出教学重点、难点是() 。,.,说课具体过程,3、教学重点、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那么,怎样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就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说课具体过程,三、说教法 依据纲要、课标的四性、新理念、新教法等理论具体说明将在课

4、堂设计中运用那些方法。这里可以从大的方面,从宏观上来说一下,具体详细可以放在下一个教学程序里说明。如: 1、参与式2、讨论式3、互动式4、体验式 5、研究性学习6、谈话、对话、辩论、调查、情景模拟、亲历体验、小活动等,.,说课具体过程,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说课具体过程,四、说学法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说出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

5、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 我鼓励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模仿性学习、独立性学习,进而产生创造性学习。,.,说课具体过程,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说课具体过程,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导入:约10分钟,复习、引入新课。 正体:约20分钟,讲解、练习完成对()()()几部分的学习。 尾声:约10分钟,小结与作业。,.,说课具体过程,六、说板书 一般正规的说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要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写出板书提纲的。如果时间很紧张,你可以提前写在一张大纸上,张贴在黑板上也可以。能够配合讲解适时出示,达到调控学生、吸引注意、使师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 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如: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有审美价值等。 最后是我的板书。,.,说课具体过程,七、说课完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