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力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和展望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25709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人力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和展望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我国人力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和展望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我国人力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和展望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我国人力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和展望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我国人力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和展望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人力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和展望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人力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和展望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人力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和展望 由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谈起,曾湘泉 教授,概要,1.民工荒与就业难 2.当前我国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源 3.未来我国人力资源供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4.解决我国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的战略性思考,1.民工荒与就业难,民工荒:人力资源供需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紧张。对珠三角地区的调查发现,企业缺工比率高达10%。 失业人数上升:2003年底失业人数1643万人,比2002年增长1.4。2004年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27万,比2003年相比增长3.4。 再就业率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逐年降低,国企岗职工再就业率由1998年的50,下降到2002年的22.6。 初次就业率低:青

2、年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下降。目前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青年就占了70%左右。研究生和大学升的初次就业率下降. 2001年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下降的百分点 研究生 95% 99% 4个百分点 本科生 80% 90% 10个百分点 专科生 50% 80% 30个百分点,2.当前我国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源,2.1 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总量的不对称,人力资源供给总量过大,而人力资源需求总量不足。2003年劳动年龄人口8.12亿,经济活动人口76075万人,人力资源需求总量为74432人,就业缺口为1643万人 。 人力资源供给增长速度高于需求增长速度。2003年劳动年龄人口较2

3、000年增幅3.44,人力资源需求增长幅度为3.26。 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显得更为乏力,就业弹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较2001年就业弹性下降0.07.,2.2 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结构的不对称,人力资源技能的供需失衡 : 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比较低,2000年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比例6.72。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50%是初中或初中以下的毕业生. 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由于技能不适应要求等结构性问题,每年损失近的就业机会。 人力资源供需的地区失衡 : 劳动力市场分割,人力资源地区流动成本高,人力资源地区流动速度过慢。,2.3 人工成本上升与工资增长的矛盾,劳动力

4、廉价优势受到挑战 企业处在微弱赢利边缘 人工成本上升 工资增长机制滞缓 农民工城乡收益差缩小,2.4 就业中介组织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不适应要求,现象:职位空缺得不到填补;符合职位要求、愿意从事工作的求职者无法获得就业职位。50%的人找不到工作,47%的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 原因:求职者在就业信息获取、搜寻工作方法的使用、应聘竞争的参与等方面都远不能适应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求职者择业能力,特别是中介组织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的缺乏,成为影响我国就业率低的重要因素。,2.5 教育和培训组织对劳动力市场的反映速度和能力存在缺陷,重视规模扩张而忽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重视专业名称的更换,而办学的特色、

5、教师队伍知识的更新、先进的方法引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科学,忽视技术。,2.6 人力资源管理落后,劳动力市场立法不到位,不重视科学的工作分析,招聘、培训、薪酬和绩效管理落后 劳动力市场歧视大量存在,没有法律制裁的依据,3.未来我国人力资源供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3.1 我国人力资源供给面临的压力,人力资源总量过剩与人力资源新增速度过快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力资源供给的主要特征。人力资源供需总量矛盾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持续。 人力资源质量有所提高,但总体人力资源能力不强,人力资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在短期内仍将持续。,3.2 我国人力资源需求面临的挑战,(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投资下降:世界银行公

6、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显示我国工业利润增长率从2004年的38%下降到今年前6个月的19%。报告分析认为,企业利润增长缓慢将导致投资显著下降,并引发更为广泛的经济减速。世行最终预测:我国今年经济增长将减缓到9,2006年进一步减缓到8。 内需增长减弱:中国经济季报称2005年上半年中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超过预期,达到9.5,但对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外贸出口。扣除外部需求,GDP数据表明国内需求的增长明显减弱。,(2)技术进步的挤出效应仍将持续 我国现阶段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初级阶段,科技进步的产业化和外溢(转移、普及)到扩大就业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转换过程,自主创新的科

7、技成果还达不到大规模产业化的程度,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效还将小于就业替代效应。,(3)国际贸易对就业影响程度趋于上升 贸易依存度提高:我国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9.8%上升为2000年的43.9%,2003年达到60%。贸易依存度的大幅度提高表明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劳动就业的影响程度呈现出很强的上升趋势。 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进口国越来越多的条件限制,再加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竞争,我国国际贸易将会受到一定影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萎缩,必然引起国内就业的减少。,(4)外国直接投资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造成一些竞争力不强的

8、国有企业转产、破产、生产萎缩 。在推动中国产品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增大低技能劳动者失业的压力 。 一方面,外资企业的进入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导致国有企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好转,从而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然而这一过程可能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阵痛期 。,(5)工资上升对就业的压力 我国劳动分配率长期以来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基本上在20%30%徘徊,而发达国家的劳动分配率一般达到60%以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态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工资水平必将上升。民工荒的出现已经给我国低工资水平企业施加了提高工资的压力。 工资水平的上升,强化了资本对劳动力的

9、排斥与替代作用。,(6)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空间有限 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渐趋向于零,说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空间相对较小,如果没有新的服务需求出现,第三产业进一步吸纳就业的能力难以提高。 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带动关联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空间。,(7)正规部门就业职位减少弱化就业稳定性 由于企业改制与结构调整的深化,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国有单位、集体单位等正规部门就业职位仍将呈现减少态势 。 非正规部门就业人数出现大幅上升态势,私营个体等中小企业就业人数2003年较2000年增长高达45。 非正规部门就业的灵活性增强了就业的风险,降低了就业的保障功能,使我国就业形势变得相对不稳定起来。,4.解决我国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的战略性思考,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与青年就业问题并重 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与就业弹性增加就业并重 提升就业能力与转变就业观念并重 规范与发展就业中介服务体系并重 鼓励就业灵活性与增强就业稳定和安全并重 教育和培训的规模扩张与体制和机制改革并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重视就业立法并重,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一本对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问题进行 前沿分析和探讨的权威期刊 主编:曾湘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