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高三历史专题作业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1717122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套高三历史专题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全套高三历史专题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全套高三历史专题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全套高三历史专题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全套高三历史专题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套高三历史专题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套高三历史专题作业(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专题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奴隶社会的阶段划分及其基本特征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建立时期。奴隶制的建立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出现(如军队、刑法、监狱等)为标志;经济上,夏朝属于金(铜)石并用时代,其经济的初步发展为后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文化上,夏朝的一些突出的文化成就如夏历对后代影响深远。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1世纪中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其发情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商朝奴隶主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人民。“人牲”和“殉葬”也是商朝奴隶制发展的表现;经济上,商朝属于青铜时代

2、,其农产品种类增多,产量增加,畜牧业饲养的牲畜种类和数量很多。其青铜文明更是举世闻名;文化上,商朝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以文字(甲骨文)和天文学成就最为突出。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时期,我国的疆域空前广大,农业和手工业获得空前发展,农业已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作物,是我国农业原生作物系统的形成时期,而在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各种制度也渐趋完备。综上所述,西周被称为我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制度的完备,是西周社会最显着的特征。中国奴隶社会的两种最典型、标准的制度井田制和分封制均在西周时期达到完善。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周初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目的),先后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3、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分封对象)。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诸侯对象)。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宋、晋等(主要分封国)。通过分封,周朝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疆域,也可以看作是奴隶社会的典型生产关系。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时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缴纳一定的贡赋(生产资料的经营使用方式)。奴隶制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人与人在生产劳动中的关系),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产品分配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并和井田制相适应。联系这两种制度的纽带是土地和义务。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

4、年)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主要体现在奴隶社会的两种典型分封制和井田制的解体。在政治上,春秋时期,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他国的支配权而进行争霸战争,其性质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但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大大加强了统一的趋势;在战争中华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争霸战争也沉重打击了西周以来的奴隶主贵族统治体系,加速了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瓦解。在经济上,春秋后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开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着发展,私田的开垦增多,影响到国君的财政收入。公元前594年,鲁国率先颁布“初税亩”,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由

5、国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贵族为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变剥削方式,让劳动者上交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产品分配制度发生变化;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由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转变成了封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至此,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例题:1996年普通高考第题: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答案: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理解。考生如果对其基本内容掌握较为全面,、两项不难排除。而项则是项的具体内容之一,因此应选项。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封建社会初期社会思想的变迁及与封建

6、政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当属意识形态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百家争鸣”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巨大变革。奴隶制的统治基础井田制彻底崩溃,封建生产关系在各国先后确立,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封建地主阶级的集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集权政治。百家争鸣正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这些巨大变革。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思想素材。春秋战

7、国以来,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为知识分子流动和思想自由创造了社会环境,活跃了我国时代的学术空气,造就了一批有见解的思想家。战国时社会变革也促使阶级关系变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化,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寻打自己的代理人,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抨击批评对方,以确立自己的学说,这诸多因素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初创阶段,面对的各种敌对势力比较强大。统治者为维护利益,必须采取雷厉风行的果断措施,以严刑峻法来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法家对中央集权的鼓吹和“法治”的主张正符合秦统治者的需要。而儒家厚古薄今的历史

8、观,以古非今的作法,其作用恰恰会削弱秦的统治。故秦推崇法家,而“坑儒”。西汉初年,借鉴秦朝因暴政二世而亡的教训弃法家不用。当时统治阶级面临的当务之急是恢复生产,稳定统治秩序。而恢复经济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作保证,应尽量减少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活动,与民休息。因此,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自然居于主导地位。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汉初的很多遗留问题具备了解决的条件,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好大喜功,因此“无为”之说显然过时。而随着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活动日益频繁,如出击匈奴、通西域等,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必然加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此时如用法家学说必会重蹈秦亡覆辙。而儒家的“仁政”“爱民”“大一统”之说比

9、较适合统治者的需要,因此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加强中央集权。例题:2000年普通高考第题: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答案:解题分析: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考查考生对封建社会初期思想界的变化与统治政策的关系的掌握。考生必须对本阶段思想界每次变化的背景、原因及影响等内容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封建社会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秦汉时期,中国同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同东方邻国朝鲜

10、、日本的往来更为频繁,中华民族的文化开始对这些东方国家产生全方位的影响。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对外吸引力大;陆海交通也比较发达;政府又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这些都为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此时唐朝同东亚各国如朝鲜、日本的交往十分密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也包括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对西亚、南亚各国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唐朝文化固然对外国的影响深远,但外来文化对唐文化作用也极其明显。唐文化的博大精深,泽被深远,是建立在不断吸极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为补充的,各国家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

11、。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重心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汉族政权相对弱小,控制区域有限,与外国的内陆贸易受阻,“丝绸之路”不复畅通。南宋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植,加之造船技术的进步,经济繁荣等便利条件,海路成为对外交往、贸易的重心。元朝时期,陆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均很发达,再次出现了对外交往繁荣发达的情况。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后,统治者即开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前期统治者效法之。该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茫然无知,是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同时,本阶段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骚扰,如葡萄牙占据澳门,荷

12、兰侵占台湾。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例题:1995年普通高考第题: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禁绝中国对外贸易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一概排斥西方事物封闭边界固守疆域答案:解题分析:这是一个考查历史概念的题目。对于闭关政策,教材并未作出明确的解释,考生必须凭借所学知识,通过综合分析作出判断。闭关政策并不是禁绝中国对外贸易,事实上清政府也和外国通商,只是限定在广州一个口岸,而且要经十三行办理。闭关也不是一概排斥西方事物,西方国家送的自鸣钟等礼物,皇室也十分喜爱。因此,准确的解释应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中央集权是“地方分权”的对

13、称,是国家统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并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办事。君主专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国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拥有无限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以国家为其私有财产,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提倡这种治国方式,成为该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从商鞅变法开始推行多年的县制作为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也为日后统一的国家提供了政治制度的样板。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确立郡县制,并

14、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为以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位的理论。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其主要原因在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这是东汉一朝政治上的突出特点。加之外戚和宦官交

15、替专权,政治极其黑暗腐败。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对魏晋南朝以来腐朽的士族制度产生了冲击的作用。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封建社会的另一对固有矛盾中国和地方的矛盾,本阶段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导

16、致安史之乱和籓镇割据的发生。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了严重的财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