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性题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41711974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性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性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性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性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性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性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性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性题一、考点解读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二、题型总结:第一:理解性探究:这类试题一般是就文本的关键处设题,要求结合文本对问题说出自己的理解,作出一定的解释。第二:分析性探究:这类探究题是围绕问题,对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和挖掘,以求 得作品的丰富意蕴。第三:鉴赏性探究:这类探究题往往就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表

2、达特色或相关的需要思考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第四:评价性探究:这一类试题往往是就作品的核心内容或某种观点态度进行探究,作出评价、阐发。可以是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作出评价, 可以是对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也可 以是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的评价等。第五:申发性探究:这类探究题的特点是对原文的某些观点作出引申发挥,提出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得到的启示。 这类探究,既要注意文本的观点, 又要参照已有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观 点和生活逻辑。提醒:研读文本是基础,不论是从什么角度出的试题,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 作探究;紧扣主题是关键,在扣文本的同时,可联系实际作合理的拓展。三、此类题型解

3、题明确四个问题“问的是什么”,“文本中为什么这样问”,“文本和社会是这样么”,“你怎么看及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四、分类详解:(一)理解性探究经典题目【例1】: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雷抒雁麦天)【相关原文】: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 ?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 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

4、两天该来追节了。“追节”,什么节? “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解析】:此题应该抓住对“鲜亮”与“滋味”两个词语的理解。这两个词语出现在文末,而文末又大多是全文主旨的揭示。故首先把握主题。此外联系这两个词语修饰描述的对象是“农家的日子”的“忙碌”和“喜悦”,分析描写角度得出是从味觉和感触方面入手。按照考纲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寻找 这两个词的语境含蓄意。 麦天的忙碌主要指麦收前后的辛劳,喜悦指麦收后的感受。 紧张过 后则是闲散,“追节”则是亲情的弥漫。所以参

5、考答案拟定为: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 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此类题型解题思路抓文本内容+重要语句含义+手法+言外之意(联系主题、能反映什么样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神)【课堂巩固】一: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迟子健泥泞)(二)分析性探究类经典题目【例2】:2009江苏第14题 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 “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原文见相关印发资料)【参考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建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 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出

6、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探究的过程】:首先要理解上善若水的“水”,它滋润万物,有不与万物争高下、论长短, 顺其自然的特点。这接近于老子至高至圣的“道”,最高的善是“上善”。再看文章思路有三个层次:由都江堰而及与之相关的人,进而到一种文化精神。围绕着三个层次,首先指出都江堰顺应自然,符合生态,故能长久,是上善之作;其次由物及人,进一步指出都江堰修建 者李冰及其后任维护者“与都江堰同辉”,是上善之人;最后是由物、人而产生的感悟,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此类题型解题思路明确答题的要求(答题的范围,答题的角度等)+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疑问点+看这些关键 词、疑问点在文中

7、是怎么解释的(要特别注意文本选取了哪些材料,哪些材料与所出的题目有关系)(三)鉴赏性探究经典题目【例3】: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原文见相关印发资料)此类题型解题思路明确题目中是否对鉴赏的方向有无规定(找准鉴赏的方向)+扣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解释 +总结【课堂巩固】三: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回忆性散文灯笼红,主要回忆“我”印象中的曾祖母。相关原文如下: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做“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瓢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 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

8、 可是心灵却如瓜瓢那么又红 又甜。我童年时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她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集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第一段)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 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最后一段)【简析及参考答案】:对同一个曾祖母,却用两个不同的比喻。 首先看在什么情况下设置的,再看他们的区别于联系。参考答案:“灯笼红”的意象(比喻)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收完了庄稼的一

9、块田地” 的意象(比喻)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 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 容,也具有内在关联,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四)评价性探究经典题目注: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属于此类。评价性探究,既要结合文本,又要有所阐 发。【例4】: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 点【丰子恺的阿庆简介】:阿庆是一位“柴主人”,是民间具有音乐天赋的二胡演奏者。 文章作后一段: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参考答案】(探究要点):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

10、质条件;在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必须结合阿庆的形象探究) 【课堂巩固】四: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耕作的诗人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 想象他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 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 浇灌出果实。在

11、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 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 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 能属

12、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 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 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 最后不可救药。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 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 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 才有 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

13、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 苍茫中费力地辩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霰霰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转身,

14、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 踩出深深的 凹痕,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 抛却了自己的庄园, 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 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张炜耕作的诗人简介:全文1 4段和第5段前半表达对托尔斯泰“耕作精神”的赞美;第5段的后半部分写另一些写作者的“致命错误”,即“将这种日常的的劳动与写作绝然分开”,以此针破那些以贵族自居的写作者;最后发议论,直接表达自己对待创作的态度:一个人只有与土地融为一体,脚踏

15、实地从事劳作,才有深刻的感悟、非凡的发现,才会有创造力、判断力。作者借以告诉写作者应该 怎样做。【答案】(1)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的耕作图长久地吸引了作者,他认为托尔斯泰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2) 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3) 耕作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4) 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造精神。对他的写作态度和方式表7K赞美。【解析】本文始终围绕“耕作” 二字描写托尔斯泰的,这两个字既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高度评价,应结合原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作答。【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评价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内容,五、申发性探究经典题目【例5】:09全国卷12 (4)题: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 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