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课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08812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课课件(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种群与生物群落,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的要点: 、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与外界的个体隔离。 、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个体之间相互联系。,举例:一块油菜园的油菜,一个草原上 所有的黄牛,1、种群密度: (1)概念:是指单位空间(单位面积、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特点:随种群的不同、环境的改变有差异。 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种群的特征,(3)趋光性的昆虫:灯光诱捕,(1)样方法:多用于植物、某些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种群。,在被

2、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即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A.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大小:,一般草本植物以1m2的正方形为宜,灌木以16m2,乔木以100m2,B.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C.取样的关键(选取代表性样本的一般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不能掺入主观因素。,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以及顶边和左边的夹角!,标志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2)适用范围: (3)注意事项: 标志不

3、能过分醒目。 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4)计算公式,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和死亡率 意义: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意义:,意义: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4年龄组成,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动,如城市人口的变化。,5性别比例,意义:,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种群研究的核心内容,种群的数量变化,1、“J”型曲线的表现条件:

4、,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增长模型:,数学公式:,t年之后种群的数量,种群最初的数量,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的倍数,增长时间,曲线图:,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在一定时期内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线。,理想条件: 食物(养料) 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Nt=N0t,增长率= -1 保持不变,=,第二年的数量,第一年的数量,“J”型增长曲线,(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表现条件:,自然条件有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同时,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时,种群的增长就会

5、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2、曲线图:,K,特点:,在0 范围中,种群增长率不断增大,在 值时达到最大;,在 K范围中,种群增长率不断减小,在K值时降为0。,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S”型曲线不是连续增长,增长率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增长率最大,增长率为0,K,比较“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1、产生条件不同,2、变化趋势不同,3、增长率变化不同:“J”型增长率不变,而“S”型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如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淘汰个

6、体数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K值为环境容纳量A. B. C. D.,a,b,D,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四、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防治害虫:可查清害虫大爆发的原因,有针对地防治害虫。,2、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在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时,不能 过度开发利用,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 值,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可较快恢复。,例如:渔业捕捞时,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 ,既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又不影响种群的再生。,K值和K/2值的应用,K/2

7、,K/2,K值,K值,K值,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代谢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限制因素 在理想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种群呈S型曲线。 实验材料:血球计数板, 肉汤培养基 实验步骤:配制培养基 灭菌 接种 培养 计数,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二 . 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三、

8、注意事项:,1 酵母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边缘效应(计数上边线和左边线上的细胞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原因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 3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该实验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为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重复实验(多次计数)。,增长曲线的总趋势:,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先增加再降低。,原因:,可能有养料、温度、pH空间及

9、有害代谢废物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群落 的 概念,研究池 塘群落,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特征: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等。,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概念:,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因素:,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但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主要由温度决定。,如: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乔木层,接受全光照,灌

10、木层,利用全光照的10%,草本层,仅利用全光照的1%5%,苔藓地衣层,仅利用微弱的光照,高山草甸,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动物:,与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生活在林冠层的鹰、伯劳、杜鹃、黄鹂等在顶部营巢,山雀、莺、鹟、啄木鸟等在中层营巢,画眉、八色鸫等在林下层生活。,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等影响,在不同的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3、生物之间的关系:,A、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

11、内斗争,对生物的生存均有利,B、种间关系:,a、捕食:,概念:,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注:,动物以动物为食是捕食,动物以植物为食也是捕食。,例:狼吃羊,羊吃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一般不可能把被捕食者全部吃掉。两者相互制约着种群数量,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使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曲线图:,特点:,两种生物呈现“先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的不同步变化,先增先减的一般是捕食者,后增后减的一般是被捕食者。,(资料2),b、竞争:,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一方处于劣势。,(资料1),曲线图:,两种生物竞争力相当,

12、表现为相互抑制。如:牛和羊。,两种生物竞争力不同,表现为一方占优势,一方处于劣势。数量上表现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如: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特点:,注:,在同一环境中,存在竞争的两种生物并非不能共存,因为周围还有其他生物的影响。,c、寄生:,概念:,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特点:,对寄主有害,对寄生者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者难以单独存活,而寄主会生活的更好。,类型:,体内寄生:,生活在寄主体内,一般为异养厌氧型的生物。如:蛔虫(细胞中无线粒体),体表寄生:,生活在寄主体表,一般为异养需氧型的生物。如:蚊,虱,菟丝子(寄生植物

13、,不能光合作用),d、互利共生:,概念:,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分开,至少有一方不能独立存活。,曲线图:,例:,特点:,数量上同增同减,表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补充:,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或者对双方都有利,但两者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大豆与根瘤菌,地衣,B,A,A,A,A,B,B,B,共生,寄生,捕食,竞争,1,2,3,4,判断下列各图表示的种间关系各是什么,实验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丰富度调查方法: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注意事项: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理由是:,取样器取样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

14、计法,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生物演替发展的趋势: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群落的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湖底、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乔木阶段),群落演替的类型,裸岩上的演替,2. 次生演替) 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

15、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乔木(树林),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比较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与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过度放牧、 导致草原退化,过度砍伐、 导致森林破坏,污水排放,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群落的演替的类型,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1、初生演替(自然因素),2、次生演替(以“人为因素”为主),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

16、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只是“优势取代”非 “完全取代”,初生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例光裸的岩石上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长出森林:,群落演替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次生演替过程:,次生演替一般都比初级演替进行得快,这是因为原来群落中的一些生物遗体和有机质遗留下来,环境条件较好之故。 我国很多林区如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几十年来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很快就有新的植物进入,开始新的演替,这就是次级演替。,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乔木(树林),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 演替成树林吗?,比较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与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