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S电子教案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707690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X 页数:18 大小:46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货膨胀S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通货膨胀S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通货膨胀S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通货膨胀S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通货膨胀S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货膨胀S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货膨胀S电子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不仅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政府肆意滥发纸币,在现代通货膨胀也是中国多次出现。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货膨胀发生了5次。,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原因: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 从1979年开始,中国在逐步推行商品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从1979年至1984年,5年时间GDP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建投资和政府财政的支持,据统计,1979年

2、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政策应对:压缩基建投资、紧缩银根 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政策效果 通货膨胀得到抑制。但是,这次通货膨胀的买单人还是广大消费者。价格上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但是它唤醒人们重新关注已经告别了近30年的通货膨胀这一经济现象。,第二次通胀(19841985年),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全社会零售额和市场上货币流通量都出

3、现了增速高峰,由此迅速地导致了全社会总需求大幅地超越总供给,需求压力十分明显, 1985年通胀率一度高达9.3% ,价格同比上涨了8.8%。与前一次价格波动相比,这次通货膨胀造成全社会价格的普遍上涨,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政策应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 模等 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比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

4、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政策效果:通货膨胀得到抑制。但是,这次通货膨胀的买单人依旧是广大消费者。,第三次通胀(19871989年),。 据有关方面统计,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达到18.5%;1988年通胀率高达18.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价格涨幅达到两位数。1989年,通胀率高达18.9%。物价上涨引发“抢购潮”。,原因:紧缩政策尚未见效,放开基建投资和货币增发 在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主要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基建投资导致市场对

5、货币的大量需求。为此,中国央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政策应对:紧急刹车 1989年,中央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政府对投资和货币供应采取了紧急刹车的办法,全国几千个建设项目一起下马,半拉子工程一词随之产生。,政策效果: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买单人还是消费者,六成民企破产倒闭 除了全体消费者之外,1989年前后全国仅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就破产关闭了13万家,占原总数22万家的60%。,第四次通胀(19921995年),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其特征可概括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

6、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与前三次通货膨胀相比,这次通货膨胀各种指标上涨尤为严重。以农产品为代表的基础价格上涨所形成的成本冲击型通货膨胀,是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特征。,原因: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不过,由于当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迅猛扩张,以及金融秩序的持续混乱,形成了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政策措施: (1)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发行,稳定外汇市场价格,灵活利用利率,增加储蓄,减少信贷总规模。(2)加

7、快金融改革,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将投资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相结合。(3)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宏观管理,控制基建投资规模,减少社会总需求,抑制物价水平。,政策效果:到1996年我国基本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但是,民企破产,股民被“套牢”。一系列调控政策的结果是货币的回笼,通胀的消失,造成经济发展的放慢。标志之一是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民间炒房人破产;为了抑制股市的投机,涨停板、T1、调高交易税数管齐下,最终导致了19951996年的两次大跳水,中国股市进入长达数年的熊市,中国股民明白了“套牢”一词的含义。,第五次通胀(2007年至今),通胀程度:2011年上半年CPI同比涨5.4% 原因:贸易顺差过大和四万亿投资导致货币超发,政策措施:紧缩货币政策中央采取房产限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紧缩货币政策。,政策效果:通货膨胀得到抑制,民营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 据媒体报道,因为紧缩政策,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