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教学幻灯片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704142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教学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教学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教学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教学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教学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教学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教学幻灯片(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又称增长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增大产品和劳务的产出量即增大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种经济学说。其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的数量与结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后果、经济增长与经济政策的关系、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目标等等分析。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模式 一、哈罗德多马模式(Harrod-Domar Growth Model) 凯恩斯提出了通过增加投资来扩大总需求的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期,哈罗德和多马分别根据凯恩斯的思想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 1939年,哈罗德发表了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在这篇文章中,

2、他指出,除了李嘉图和斯密的理论是“动态的”之外,尔后直至马歇尔、凯恩斯,动态理论“消失了”。他认为,他的这篇论文的任务就是要用“动态”的方法,依据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和汉森的加速原理,来提出一种动态的经济增长理论。 哈罗德注意到,在凯恩斯的收入分析中,只考虑了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动,没有考虑收入变动对下一轮投资的影响,并且只以投资刺激需求增加从而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本期均衡为目标,没有看到总供给的变化以及新的均衡,因而是一种静态的、短期的均衡分析。哈罗德认为,投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可以使本期实现就业均衡,但投资增加不仅刺激了总需求,引起收入的成倍增加(乘数原理),而且刺激了总供给,引起了

3、生产能力的增加,追加的生产能力带来了下一期收入的更快增长,更多的收入又会转化为更多的追加投资(加速原理),如此累进不已。因而,本期的国民收入在下一期就不足以提供充分就业,从而总供求也不能保持均衡。所以,要实现充分就业,本期投资必须大于上期投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哈罗德提出了“资本产出比”概念,利用它来推算第二期达到充分就业所需的追加投资,以使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均衡增长相适应。这样,哈罗德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引入了时间因素,并且用“比率分析法”(增长率、储蓄率)代替了凯恩斯的“水平分析法”(国民收入、储蓄与投资的水平),从而将凯恩斯的理论长期化、动态化了。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数学表述: 1.前提假设

4、(1)假设全社会只有一种产品,既是资本品又是消费品。即假定社会只存在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技术。 (2)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两者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投入生产,不能相互替代。 (3)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即单位产品的成本与生产规模无关。 (4)假定不存在技术进步,因而资本产出比C不变。 2.经济增长率G,令Y=国民收入,K=资本,I=净投资(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资本存量的变化),S=储蓄 经济增长率G=Y/Y 储蓄率s=S/Y 由于储蓄等于投资即S=I,所以,s=S/Y=I/Y 资本产出比C= K/ Y 因为资本存量的变化( K)就是投资(I),所以 C=K/ Y=I/ Y 从而 G=

5、Y/Y=( S/Y )/(K/ Y)= ( S/Y )/(I/ Y)= s/C 即 G= s/C 哈罗德认为:“这一方程式是投资必须总是等于储蓄这一事实的动态化的表述”,因而他的理论是以凯恩斯的理论为依据的,不同的是他将凯恩斯的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了,即在公式中引入了时间因素和资本产出比概念,强调了投资既增加收入,又增加生产能力的双重效应。 哈罗德多马模式的中心内容是要说明:经济稳定增长所需要的条件和产生经济波动的原因,以及如何调节经济实现长期的均衡增长。为此,哈罗德提出了有保证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三个概念。 有保证的增长率是“与人们想要进行的那个储蓄以及人们拥有为实现其目的而需要的

6、资本货物额相适应的”增长率,其公式可表达为:,经济增长的关系。公式为: Gn = Sn/Cn Gn是社会最适宜的自然增长率, Sn是一定制度安排下最适宜的储蓄率 (或投资率), Cn是最适宜的预期资本产出比,它体现着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条件下现有的资本存量能够吸收全部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自然增长率有助于研究长期经济的波动问题。 (1)当Gw Gn时,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与技术水平所允许的程度,增长受到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水平限制,储蓄过度,经济长期停滞。 (2) Gw Gn时,储蓄和投资未达到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允许的程度,生产的增加有充分的余地,经济将出现长期繁荣趋势。 (3) Gw

7、= Gn时,社会出现均衡增长。 总之,实现长期的、理想的均衡条件: G = Gw = Gn 因为,G ,Gw ,Gn各自取决于不同的因素,G取决于有效需求, Gw取决于资本家的意向与预期, Gn取决于人口与技术进步,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当三者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长期的经济波动,哈罗德认为,国家可以采取适当的政策干预来使三者相等。,二、新古典增长模式,哈罗德多马模式出现后,受到重视,但也受到来自索洛、罗宾逊等人的批评,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1)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定不合理,因为它否定了生产要素的可替代性,规定资本劳动的配合比例不变。(2)该模式中资本产出比是一个平均量的概念,意味着平均的资本产

8、出比和增量的资本产出比相等,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收益递减时,二者并不相等。(3)它是一个非价格模式,即主要是以资本价值论为基础,没有考虑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对增长的调节问题。过分依赖于国家干预,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4)没有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5)它所设计的增长道路是一个狭窄的“刃锋”。 1956年,索洛和斯旺分别提出了新古典模式。新古典模式的基本假定是(1)资本和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资本产出比可变;(2)产出的增长主要由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推动,且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3)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主要调节作用;(4)技术变化是中性的,所谓“中性技术”

9、是指技术进步使产出水平提高了,但并不改变资本与劳动的边际替代率,即资本劳动比不随技术进步发生变化。 在这些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模式:,式中,Q代表产量,K,L代表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乘数因子A(t)用来度量生产函数随时间变动的累积效果。,该式表明,经济增长率决定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相对收入份额),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技术变化。新古典模式的理论意义: (1)它突破了经济增长理论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贡献”的观点。并且把技术进步单独列项,作为经济增长最有意义、贡献最大的一个,因素独

10、立出来。这种区分和方法论上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2)它重新假定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具有相互替代性,使资本产出比由固定不变变为可变。这样,可以通过调整资本劳动比来改变资本产出比,从而增加了经济增长率的可调节性,克服了增长率只有一个唯一值的“刃锋”问题,使经济有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 (3)强调了市场机制(价格)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在新古典模型中,资本产出比的调整主要不是通过国家干预作到的,而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实现的。 (4)说明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趋势。随着经济增长,资本投入的增加使资本的生产力递减从而利润率下降,而劳动投入的减少使劳动边际生产力相对增加从而工资率上升,因而收

11、入分配有利于工人不利于资本家。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 新剑桥学派是凯恩斯左派,他们以哈罗德多马模式为基础,以李嘉图和马克思经济分析为依据和方法,提出了新剑桥增长模式,来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形成抗争。他们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式中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即“刃锋”问题,新古典模式试图用改变资本产出比来解决,但是,由于投资具有“油泥陶土模式”(putty-clay model)的性质,即初始时可变,一旦形成为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就无法改变,因而凝固在现有物质资本中的生产技术是不易改变的。这就决定了生产要素不易迅速,替代,从而资本产出比难以调整;另一方面,新古典模式中的技术进步是独立因素,这是不现实的,因为

12、没有投资增加就不会有技术进步。这样,他们就否定了新古典模式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据此他们认为,在资本产出比既定时,要实现稳定的增长,只有调节储蓄率,而储蓄率的改变有赖于资本利润和劳动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可见,经济增长是同收入分配紧密联系的,从而收入分配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新剑桥学派是用“两阶级模式”来分析经济增长模式的,并假定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 sp )要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sw),以(P/Y)代表利润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以(W/Y)代表工资占国民收入的份额,则社会储蓄率为: s = (P/Y)sp + (W/Y)sw 其含义是:当资本产出比已定时,可以通过调整储蓄率( s )

13、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而储蓄率的调整可以通过改变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P/Y)或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W/Y)来实现。所以,调节储蓄率就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比例。 (1)当sw=0,即工资收入者不存在储蓄,全社会的储蓄来源于利润收入者。这种情况称为“李嘉图的古典储蓄函数模式”,其公式: s = (P/Y)sp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则可以减少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以降低储蓄率,使Gw = Gn ;反之,则可以增加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 (2)sw0,即sp sw 0,如果资本产出比不变,当Gw Gn 时,可以通过减少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或增加工资在国民收入中

14、的比例来提高储蓄率,使Gw = Gn ;反之,亦然。 (3)新剑桥模式不仅认为收入分配的改变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而且认为经济增长改变着收入分配。,上式说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P/Y )取决于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sp和投资率(I/Y)两个因素。假定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不变,则投资率I/Y越高,收入分配越有利于资本家。又由于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关系密切,高增长率意味着高投资率,因此,经济增长越高,国民收入分配越有利于资本家阶级,而不利于工人阶级。 结论: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家不利于工人。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趋势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工资的比重越来越小。,经济增长加

15、剧了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增长,并引起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一结论与新古典学派认为经济问题根源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完全不同。 要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根本途径不是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实现收入的均等化。 要实现经济稳定、均衡地增长,根本办法不是调节资本产出比或促进技术进步,而是调节储蓄率,即调整资本收入(利润)和劳动收入(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四、新增长理论 自上世纪60年代,以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提出并运用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方法论证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之后,技术进步对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为经济学家广泛接受。

16、但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却沉寂了相当一段时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才又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突破。新增长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技术进步内生化展开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假定为不受经济系统内任何变量影响的外生的变量,好象技术进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新增长理论则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认为支配生产过程的体系比外部力量体系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试图从经济系统内部因素解释技术进步,并结合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了技术内生化的思路。,在新增长理论中,有两种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思路:一种是先把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人力资本积累。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效应,也就是说全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使生产要素的收益和规模收益递增,从而保持长期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既可以通过脱离生产的学校教育进行,也可以通过不脱离工作岗位的边干边学进行。另一种技术进步内生化的尝试是把技术视为一种知识,通过(1)知识积累的外部效应,也就是全社会总体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