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成就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41703877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熹的成就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朱熹的成就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朱熹的成就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朱熹的成就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朱熹的成就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熹的成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熹的成就(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熹的成就重建书院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 孜 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朱熹在世之时, 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 书院和岳麓书院, 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 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 为封建国家 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淳熙六年( 1179 年),朱熹知南康军的时候,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 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 原址在江西星子县境内庐山五老峰东南。 此处曾经是唐代名士李 渤隐居讲学之

2、处,当年李渤喜养白鹿,因此得名。南唐开始在此建立学舍,号为庐山国学, 宋时又在此建立书院。十月,派人访查白鹿洞旧址,并拨款重建了书院,又遍搜江西诸郡书 籍文字以充实藏书, 购置日产以供办学之用。 书院得到朝廷的认可, 教学活动由朱熹亲自主 持。公元 1194 年,朱熹在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又在长沙重建了岳麓书院。岳麓书 院旧址在长沙岳麓山, 原为宋朝初期潭州太守朱洞所创建, 也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 他 还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师, 广招生徒, 来此就学者曾达到千人。 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期 间,对书院的建设做出的贡献, 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所书院直到明清时期仍然是一 处著名的高

3、等学府。理学思想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 尤其是宋代理学 思想, 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 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 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 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 (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 笃信和诠释河洛、 先天之学, 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在元朝、明朝、 清朝三代, 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 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 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

4、注为标准取士,朱 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 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 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 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 起了一定 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学说, 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 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 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逻辑上理先于气; 同时, 气有变化的能动性, 理不能离开气

5、。 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 极”。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 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 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既包 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 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 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 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 即“理一”。 气是朱 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 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 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 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

6、,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 性。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 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 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 这便是一气分 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 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 而使事物变化无穷。 他探讨 了事物的成因, 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 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 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 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 他称之为“变” 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

7、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格物致知,知先行后“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 般道德的体认。 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 他说:“格犹穷也, 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书)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 统的格物穷理说。他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从认识的目的来看,朱熹讲“格物致知”是为了当圣人。认为若做不到“格物致知”, 无论如何都是凡人,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之域。“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文集)这里 的“天理”主要是指仁、

8、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 的阐发应用。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 如象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他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 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文集)在“知”“行”关系上, 朱熹主张“知先行后”。 朱熹的知行观,是指儒家的个人道德 修养和实践。由于道德实践需要封建伦理指导,因此“知为先”。又因封建伦理不能只流于空谈,所以“行为重”。“知先” “行重”是实践道德的两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如果从认识的角度看,“知先行后”颠倒了主次关系。 认识来源于实践,知行之间应以“行” 为第一

9、性。“知为先”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至于所谓“行为重”,虽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强调的也只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个人道德实践。人性二元论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 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 认为这个思想“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发明千古圣人之意,甚为有功。”(语类)二程 继张载后,对“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作了区别。在张、程思想的基础上,朱熹又全面论证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理”与“气”,人生不可缺少。“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浑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

10、、 礼、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人体形成之时,必 禀此气,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 和性格上的差异。它有善有恶,名曰“气质之性”。上述二性并存于人身,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观点。教育思想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 二是关于“朱 子读书法。论述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 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 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 并

11、提出了两 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 815 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 坯璞”。 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 思维能力薄弱, 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 事”, 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 养成一定的行为 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 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 15 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 需要的人才。 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 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 即

12、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对于大学教育方法, 朱熹一是重视自学, 二是提倡不同学术 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 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 内容。他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 持志。 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 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 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 前后不要颠倒; 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三是不可囫囵吞枣, 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 又要精于思考。 虚心涵泳中的“虚心”, 是指 读书时要反复咀嚼, 细心玩

13、味。 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 要身体力 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 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 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科学思想 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 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 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 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这形而下之

14、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 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认为对天文、 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朱熹对于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以及历代天文地理知识都有涉猎, 特别是对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名著 梦溪笔谈 钻研尤深, 使得梦溪笔谈 成为其科学思想的来源之一。朱熹著有参同契考异, 并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过实际的考 察和研究, 如从对高山螺蚌壳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变化等, 如月用胶泥制作过立体地图。 朱 熹学生黄斡在朱先生行状中称朱熹“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机,亦皆洞究渊微。” 朱熹 67 岁时曾回忆说:“某自五、六岁,

15、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 人说四方无边, 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 其时思量得几乎 成病。 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从小就关心天文问题,甚至思想得几乎成病, 至老都在思量天地壁后是何物。 这都说明, 他把理学推向鼎盛时期, 使儒学的哲学化达到很高的水 平,是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思想作基础的。朱熹重视观察实证:“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 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究也。 ”提出要更好地研究历法, 需要有好的观测仪器进行观察、 检验。 朱熹曾详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假 天仪”。他设想设

16、计一个球体类似天球, 球体内部标上星辰位置, 人进入球体内部,随着球 体的转动人可以随之观察星辰。 “极星出地之度, 赵君云福州只廿四度, 不知何故自福州至 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台,却只差八度也。子半之说尤可疑,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却是天 地之中也耶?”朱熹用浑仪观测过北极星的位置与地面所构成的夹角, 并试图通过比较各地 北极星的高度及其与地中岳台的关系以证明大地的运动, 表明了他通过对照比较各地不同的 观测数据而进行怀疑思考的科学精神。据乐爱国先生的研究,朱熹的北辰辨是专门讨论天球北极星座的论文;在尧典 注中,朱熹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 置闰法等概念; 在舜典 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 浑天仪的结构, 并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浑天仪结构。 除此之外, 朱熹对地质学化石、 否认神创 论、宇宙起源、 地心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