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教师教学案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692492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教师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教师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教师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教师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教师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教师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教师教学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教案重庆市綦江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政治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一、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视听教育传播技术程序教学及个别化教学系统方法的教育应用1994年教学技术定义(一)媒体教学技术-从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1、直观教学-P1划书(夸美纽斯)2、直观教学(视觉教学) 视听教学 视听传播3、视听传播的变革体现:P2-3划书(二)实现个别教学的教学技术-程序教学1、个别教学-P3划书2、程序教学-P3划书3、程序教学的特点:(1)小的学习步骤;(2)自定学习进度;(3)积极反应;(4)即时反馈。P34、程序教学理论的代表:斯金纳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克劳德、普莱西;5、程序教学

2、的模式:P4图直线式程序教学(比较机械,对能力强的学生缺乏挑战性)分支式程序教学(比较灵活,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两种模式的结合使用:普莱西的“直线程序-多重选择反应”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的“直线程序-构答反应”程序教学模式克劳德的“分支-多重反应”程序教学模式6、程序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教育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因特网通信技术的建构主义教学系统)P5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三)系统方法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系统设计方法1、教学系统设计方法-P5划书2、系统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涉及的五个步骤:P5-6划书3、美国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新定义(P6划书)4、早期系统观

3、 教学系统方法 教学设计与开发关于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的认识:P7划书(四)1994年教学技术新定义:1、教育技术概念的形成:P7-9视听教学(物理学观念) 视听传播论(早期系统观念) 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成熟教育系统观念)2、教育技术学的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P9(P10图分析)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3、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含义:P10-11二、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一)电化教育:1、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P11划书2、我国对“教育技术”的内涵的界定与扩展(P12划书)3、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的异同(P12划书)(二)现代教育技术

4、:(P13分析)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P132、特点:时期性、阶段性P13(三)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建设(P13划书)(四)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P13划书)(五)发展经验(P14-15划书)三、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相关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教授理论(教学论)系统理论(一)学习理论(也称学习心理学):主要的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 (利用外界的刺激引发学习行为和提高学习效果)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知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刺激-反应理论:P15-16(1)依据:P15划书;(2)观点:P15-16划书2、认知信息加工理论:P16-18(1)观

5、点:把人的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把认知看作是对信息的加工。(P16)(2)信息加工原理的四个方面:P16-17划书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P18(1)观点:P18划书;(2)学习的四个要素:P18划书4、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观点:P19划书;(2)六个特征:P19-20划书(二)传播理论: 1、传播的分类:P21划书2、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P21-23(1)拉斯韦尔模式(五个W)(P21分析)(2)香农-施拉姆模式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P22分析)(3)贝罗模式(P23分析)3、传播活动的要素:P23-26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体、接受者、效果(1)传播者:P23-24任务:提

6、供信息、信息编码、信息再反馈;影响因素:传播技能、态度(对自己、对学科、对接受者的态度)、学识水平;(2)信息:P24符号:语言符号(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非语言符号(动作性符号、音响符号、图形符号、目视符号等(P24)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信息的编码(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译码(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P25)(3)媒体:电话、传真、录音、录像、激光视盘、微型计算机、文字印刷材料等;P25(4)接受者:(主要任务:译码、反馈信息、编码与发送)P25(5)效果:P26表现:学生知识的增长,态度、行为和能力等的变化;影响因素: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自身因素、外部环境因素等。(三)系统理论:1、控制论、信

7、息论和系统论:(方法论科学)各自的基本方法(P26-28划书)2、系统科学方法的教育应用模式:P29-31(1)考夫曼的教育应用模式(P29-30划书、分析)(2)伊利的教学应用模式(P30划书、分析)(3)德里克的教材开发应用模式(P31划书、分析)(四)教学论:1、概述:P31-322、主要的教学理论:(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论(P32划书)(2)布鲁纳的教学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代表)发现学习(P33-34划书)(3)奥苏贝尔的教学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代表)接受学习、先行组织者策略(P34-35)(4)加涅的教学论(折中主义学理论代表)学习事件的9个步骤和9个教学事件(P35-37)(5

8、)基于现代认知建构理论的教学论皮亚杰的个人建构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活动建构及最近发展区理论(P37-39)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6)罗杰斯的教学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提倡学生中心和学生自由学习(P39-44)第二章 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一、学习:1、广义的学习:P49划书2、狭义的学习:P50划书二、学习的过程:(一)早期的学习过程:P511、孔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2、昆体良(罗马):模仿-理论-练习3、赫尔巴特(德):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杜威(美):问题-观察-假设-推进-检验;(二)行为学习的学习过程观:P52-531、观点:P52划书2、主要理论:P52(1)桑

9、代克:刺激-强化-反应;(2)斯金纳:情境-反应-强化(3)班杜拉: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榜样作用)(三)认知信息加的学习过程观:P53-541、布鲁纳:学习过程是习得、转换和评价的同时发生;2、加涅:学习过程是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信息反馈的过程(P54图)(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观:P55-571、皮亚杰:(图式理论)同化、顺化和平衡(P55)2、维果斯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过程是外部的、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内化为自身的内部活动,在新旧知识的整合下形成新结构(P56)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3、维特罗克:生成学习模式过程(P57图)三、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P57-64划书六个因素:

10、学习基础、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四、促进学习的过程:广义和狭义的“促进学习的过程”(P64划书)(一)教学和教学过程:1、含义:P65划书2、教学的四要素:P65-67 教学内容(基础与前提) 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学生(对象、主体) 教学资源(承载和传递)3、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 (1)三个从属过程:学习过程、教授过程、评价及反思过程; (2)三个阶段:(P68图分析) 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二)教学的三种结构: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P71划书)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P71-72划书)3、“主导-主体”教学结构(P72划书)(三

11、)教学策略:1、定义:P75划书2、共性:P75-76划书3、教学模式: (1)特点:P77-78划书 (2)定义:P78划书(3)结构:P78-79 教学目的(理论基础) 教学程序(操作过程) 作用方式(操作方式) 支持系统(特殊条件和需要)(4)对教学模式的研究:(P79081)五、学习资源:(一)含义:P84划书(二)表现形态:两种类型: 专门为教育目的而设计、制作的资源(如:教材、教学设备等) 社会和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可以借用于教育的资源(如:自然地貌、互联网等)六种形态:教育人员、教育材料、教育工具、教育设施、教育信息、教育策略。(三)其他分类:1、按表现形态分: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12、P86)2、按资源的人与物关系分: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P87)(四)学校学习资源环境的建设:P87-891、要求:P87-88(1)多媒体化;(2)系统化网络化;(3)个别化;(4)数字化。2、种类:P88-89 (1)多媒体综合的学习资源中心 (2)多媒体综合教室 (3)学科专业多媒体教室 (4)学校闭路教育电视系统 (5)学校局域网教学系统(五)教学媒体资源:1、分类:P90-91划书 口语媒体 视觉媒体 印刷媒体 听觉媒体 电子媒体 视听媒体 综合媒体 交互多媒体2、特性:P92-93 固定性、传播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能动性;3、理论观点:P93-96 (1)生理心理基础:P9

13、3划书 (2)基本理论观点:P94-96划书 麦克卢姆观点(P94) 克拉克观点(P94) 贝茨观点(P94-95) 布普纳观点(P95)戴尔“经验之塔”的观点P95-96)3、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和利用策略:P96-100(1)方法:问题表型、矩阵型、算法型和流程图型(2)利用策略:P100划书(六)网络资源:1、特点:多样性、便捷性、共享性、时效性、交互性、丰富性(P101)2、分类:(1)按资源存在形式分类:(P102图表)(2)按因特网资源发布者分类:(P104-105划书)3、网上教育资源的获得:P106-108(1)搜索工具:P106 传统的搜索引擎(按主题或关键字搜索) 智能代理(

14、2)搜索方法:P107划书(3)网上信息资源搜索的基本策略:P108划书第三章 视听觉媒体教学基础一、人耳的听觉特性:(P112)声音是客观存在的,而人耳的听觉是一种主观感觉;人的听觉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生理-心理过程;描述人耳的听觉的量是:响度、音调和音色;(一)响度:1、响度-P112划书2、正常人的听觉器官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1620000Hz,对10002000Hz的声音最敏感,对低于或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的听取范围就越来越窄。但对不同频声音的敏感度和所能忍受的最大强度并不一致。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3、响度特性的意义:以音量高低变化来获得高低音平衡、音质优美的效果,实现展宽频带、均衡人的听觉感受。(二)音调:P113划书(三)音色:P114划书(四)听觉的方位感和立体感:1、立体声-P114划书2、立体声技术-P114划书3、方位感的产生原因:P114划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