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小桃-电磁兼容和PCB设计Chp7培训讲学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685757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邵小桃-电磁兼容和PCB设计Chp7培训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邵小桃-电磁兼容和PCB设计Chp7培训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邵小桃-电磁兼容和PCB设计Chp7培训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邵小桃-电磁兼容和PCB设计Chp7培训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邵小桃-电磁兼容和PCB设计Chp7培训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邵小桃-电磁兼容和PCB设计Chp7培训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邵小桃-电磁兼容和PCB设计Chp7培训讲学(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7 章 阻抗控制和布线,电磁兼容与PCB设计,元件的布局 阻抗控制 走线长的计算 PCB板的布线要点 多层板的叠层设计,本章内容,7.1 元件的布局,要考虑PCB尺寸大小。 电路板的最佳形状为矩形。长宽比为3:2成4:3。 确定PCB尺寸后再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 在通常情况下,元件都应布置在PCB同一面上;如果需两面放置,将SMT元件放一面,DIP元件放到另一面 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预划分数字、模拟、地区域,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强信号、弱信号、高电压信号和弱电压信号要完全分开。 按照电路的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根据信号流向规律使布局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方

2、向。尽量减少和缩短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3). PCB布局的技术及要求,DIP元件相互距离大于 2毫米。 BGA与相临元件距离大于 5毫米。 阻容等贴片小元件元件相互距离大于0.7毫米。 贴片元件焊盘外侧与相临插装元件焊盘外侧要大于2毫米。 压接元件周围5毫米不可以放置插装原器件。 焊接面周围5毫米内不可以放置贴装元件。 集成电路的去耦电容应尽量靠近芯片的电源脚,高频最靠近为原则。 旁路电容应均匀分布在集成电路周围。 元件布局时候,使用同一种电源的元件应考虑尽量放在一起.,时钟电路应位于底板或接地板的中心,不要放在输入输出端附近。振荡器或晶体要直接焊接到PCB上,不要采用插座. 用于阻

3、抗匹配目的的阻容器件的放置,应根据其属性合理布局。 在高频下工作的电路,要考虑元器件之间的分布参数。 一般电路应尽可能使元器件平行排列。 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 某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出意外短路。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相同结构电路部分应尽可能采取对称布局 位于电路板边缘的元器件,离电路板边缘一般不小于2mm,重量超过15g的元器件, 应当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且应考虑散热问题。 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 对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件的布局应考虑整机的结构要求。应放在印制板

4、上方便于调节的地方。 应留出印制板定位孔及固定支架所占用的位置。 电路板面尺寸大于200 x150mm时应考虑电路板所受的 机械强度。,元器件功能布置图,2. PCB分层,单层板 双层板 多层板,考虑PCB尺寸大小时,也要考虑PCB的分层,即必须根据元件及功能来确定采用几层板最合适。,7.2 阻抗控制,高速PCB信号线各处阻抗连续 PCB板上所有网络的阻抗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设计要求,严格计算阻抗控制信号线的几何尺寸,并将这些设计参数与允许的误差交于PCB生产厂家 光板测量 - 与PCB生产厂家协调设计规范,阻抗控制包括:,分析和测量是阻抗控制的关键!,无论是双层板还是多层板,PCB制作中

5、包含两种结构的传输线:微带线和带状线。,微带线贴附在介质平面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近似的认 为线的上表面宽度W与下表面宽度W1近似相等.,W为线的宽度(in) H为信号线与参考板的距离(in) T为线的厚度(in) r为平板材料的介电常数,1. 微带线结构,线路内电容:,特性阻抗:,5 W 15mil,Z0为特性阻抗() W为线的宽度(in) T为线的厚度(in) H为信号线与参考板的距离(in),微带线的传输延迟:,15 W 25mil,C0为走线的内电容, 为平板材料的介电常数。,2.嵌入式微带线,在铜线上覆盖介电材料,空气以及周围的环境对线路阻抗的计算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近似认为线的上表

6、面宽度W与下表面宽度W1相等.,W为线的厚度(in), W与W1近似认为相等, T为线的厚度(in), H1为信号线与基准板的距离(in), H两层介质层的高度(in), 为平面板材料的介电常数,特性阻抗:,线路内电容:,传输延迟:,Z0是特性阻抗(), W为线的厚度(in), W与W1近似认为相等, T为线的厚度(in), H1为信号线与基准板的距离(in), H两层介质层的高度(in), 为平面板材料的介电常数,推导出传输线宽度W的计算公式:,Z0是特性阻抗(), W与W1近似认为相等, W为线的厚度, T为线的厚度, H1为信号线与基准板的距离, H两层介质层的高度, 为平面板材料的介电

7、常数,带状线是在两个导电平面结构中被介质材料所包围的传输线,带状线存在于板的内部,并不暴露在空气中。,3.单带状线结构,W为线的宽度(in), T是线的厚度(in), H两参考板之间的距离(in) H1线到参考板之间的距离(in) 平面材料的介电常数。,特性阻抗:,线路内电容:,传输延迟:,Z0为特性阻抗(), W为线的宽度(in), T是线的厚度(in), H两参考板之间的距离(in) H1线到参考板之间的距离(in) 平面材料的介电常数。,双带状线是单带状线的改进形,它增大了电路平面和最近参考的耦合。把电路放在板内1/3处.,4.双带状线结构,W走线宽度(in) T走线厚度(in) H1信

8、号层间距离(in) H2线到参考板之间的距离(in) H两参考板之间的距离 平面材料的介电常数(in),单带状线公式的改进。双带状线阻抗Z0的近似计算也是如此。,特性阻抗:,线路内电容:,Z0特性阻抗() W走线宽度(in) T走线厚度(in) H1信号层间距离(in) H2线到参考板之间的距离(in) H两参考板之间的距离 平面材料的介电常数(in) C0走线的固有电容(pF/in),5.差动(分)微带线和带状线结构,横截面积恒定不变,而且对差分信号有一个恒定的阻抗。 每根线上的时延相同,确保差分信号边沿陡峭 两条传输线要完全相同,线的宽度和线间的介质间距也完全相同 两条传输线的长度要完全相

9、同 差分对的两条传输线间不一定有耦合,但没有耦合将导致差分对抗噪能力下降,差分线的性质:,差分线中存在相互邻接的差分线路。差分对对差分信号的阻抗,即差分阻抗。 Zdiff:差分阻抗; Z0:特性阻抗,Z0: 单端传输线的特性阻抗(欧) W: 走线宽度(mil) B: 两平面之间的距离(mil) T: 走线的厚度(mil) H: 信号走线和最近参考面的距离(mil) D: 两走线边沿之间的距离(mil),差分走线的应用:,传输的信号需要通过噪声环境 传输信号为低电压 信号在两个机架之间走线,6.布线考虑,信号在微带线上传输的速率要大于带状线,快大约25% 考虑辐射优先采用带状线,层数较多时,双带

10、状线好,根据参考板来改变线的宽度 改变布线层与参考板之间的距离 把部分参考板移到信号线下面,并允许以比原来参考板更远的参考板作参考 改变PCB层的厚度 在两个平面结构中采用不同的介电常数,通过阻抗控制来改变线路阻抗的方法:,7.容性负载,容性输入阻抗会影响线路阻抗,并提高逻辑门负载。,无负载的传播延时:,有集中负载Cd的修正传播延时:,C0:传输线的特性电容;,Z0:原传输线阻抗;Z0:所改变后的阻抗,Cd:所有输入负载的输入门电容,有集中负载Cd的传输线阻抗:,ECL逻辑门输入门电容为 5pF CMOS逻辑门输入门电容为 10pF TTL逻辑门输入门电容为 1015pF 一般PCB走线的特性

11、电容为 22.5pF 每个插座端口分布电容为 2pF, 过孔为 0.30.8pF,线长为电长走线,需要终端匹配,传输线的特性电容:,可计算出修正的传播时延和传输线阻抗:,7.3 走线长的计算,1. 走线长的计算,微带线拓扑:,带状线拓扑:,例:信号边沿速率为2ns,微带线拓扑:,带状线拓扑:,走线的最大计算长度,PCB板上走线的实际测量长度,由下式可判断走线或负载间隔是否是电长线以及是否需要终端,2. 微带线和带状线走线长的计算,例1:一个5ns边沿速率器件放于5in长的表面微带线上,整个走线上分布着6个负载,每个器件的输入电容为6pF, 这个走线需不需要终端? 几何尺寸:走线宽度:W=0.0

12、10in; 走线高度:H=0.012in 走线厚度:T=0.002in; 介电常数r =4.6,微带线特性阻抗:,微带线的传输延迟:,解:走线宽度:W=0.010in =10 mil,分布电容Cd(由长度进行整体归一化的输入电容):,走线的固有电容:,从源驱动器开始的单向传播延时:,衰减振荡和反射在边沿转换时被掩盖的条件:,不需要终端,安全边界:,例2:10in带状线上连接一个边沿速率为2ns的器件。在走线上分布着6个逻辑器件。每个器件的输入电容为12pf,这条走线是否需要终端?,传输延迟:,解:特性阻抗:,几何尺寸:走线宽度:W=0.006in; 板间距离 H=0.012in 走线厚度:T=

13、0.0014in; 介电常数r =4.6,分布电容Cd(由长度进行整体归一化的输入电容):,从源驱动器开始的单向传播延时:,走线的固有电容:,需要终端!,衰减振荡和反射在边沿转换时被掩盖的条件:,7.4 PCB 板的布线要点,单面布线 双面布线 多层布线,布线方式:,PCB布线种类:,自动布线 交互式布线 3D 布局布线(一体化),微带线布线允许对边沿变化速度快的信号作最快的传输,1. 布线的基本要求,带状线布线对共模RF电流的去除最有效,(1). 微带线和带状线的应用,(2). 过孔的使用,从作用过孔分为两类:一做各层间的电气连接; 二做器件的固定或定位。,从工艺制造分为三类:盲孔和埋孔和通

14、孔。,过孔的结构:,过孔的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D1是过孔周围的焊盘直径(in),D2是参考平面上的电气间隙孔径(in),T是印制板的厚度(in),r是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如果D1 = 0.025 in;D2 = 0.045 in;T = 0.063 in;r = 4.6, 过孔的寄生电容为:,h是过孔的长度(in),d是过孔的直径(in), L是过孔的寄生电感,XL是过孔的感抗。,过孔的寄生电感与过孔的长度和直径密切相关。,如果过孔为通孔,h = 0.063 in,d = 0.016 in,tr = 1 ns,过孔的寄生电感L和过孔的感抗XL为:,如果过孔为埋孔,h = 0.043 in,

15、d = 0.016 in,tr = 1 ns,,(1) 选择合理的过孔大小。 (2) 薄的PCB板有利于减小过孔的两种寄生参数 PCB走线尽量不换层,即尽量少用不必要的过孔 (4) 电源和地的管脚要就近打孔,过孔和管脚之间引线越短越好 (5) 在信号换层的过孔附近放置一些接地过孔,为信号提供最近的回路。,高速PCB的过孔设计:,布线时要注意输入端与输出端的连线,应避免相邻平行, 以免产生反射干扰。必要时应加地线隔离。 两相邻层的布线要互相垂直,平行容易产生寄生耦合。,在一块设计合适的PCB板上,第一条安排的线路将是时钟信号。 由于最初线路有较大的自由度,设计者可使用最短的距离来布线。 Use

16、Multi-layer board with ground planes. Double sided better than single.,(3)布线基本要求:,总的连线尽可能的短,关键信号线最短。,电路中的电流环路应保持最小 信号线和回线应尽可能接近 使用较大的地平面以减小地线阻抗 电源线和地线应相互接近 在多层电路板中,应把电源面和地面分开 使用镜像面 对高密度的PCB设计,过孔(via)是多层PCB的重要组成部分。PCB上的每一个孔都可称为过孔。,避免PCB板布线不连续:,Guard Trace,(1) Keep total loop area down (2) Help control signal trace impedance (3) Are ideally suited to one and two layer PCBs,(1) 布线宽度不要突变 (2) 布线不要突然拐角,输入输出端用的导线应尽量避免相邻平行。最好加线间地线,以免发生反馈耦合。 选择合理的导线宽度。分离元件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