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成语作业资料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1682465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成语作业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成语作业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成语作业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成语作业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成语作业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成语作业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成语作业资料(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复习资料(一)关于名字型大小的称法:一古人有名有字。一般地,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行冠礼时由来宾取字,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此可复见于礼俗“冠礼”)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二名和字有关联,它们互为表里,所以字又称为“表字”。名和字有意义上相近相同的关系:屈原,名平,字原。这是因为尔雅说:“广平为原。”名和字有相反的关系:孔子弟子曾点,名皙。点是小黑色,皙是白色。名和字共同构成典故性质。如杨过,字改之。论语:“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二如何称呼别人:古人尊对卑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称呼别人既称名也称字。游褒禅山记中“

2、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家乡,“萧君圭”是姓名,“君玉”是字。称别人的号:陆游的号是放翁,所以别人就称他为“陆放翁”;苏轼的号是东坡,所以别人称呼苏轼就叫“苏东坡”。称官爵、称地望(出生地或住地):杜甫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别人称他为“杜工部”;李白做过翰林,所以人们称他为“李翰林”。王安石是临川人,所以别人称他为“王临川”。在姓之后加“公”(有时会在“公”之后再加字):如蒋公中正。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三关于号的知识点:“号”是古人成人后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成绩或名望时,又另起的一个称号,故又称“别号”。别号一般由自己起,表达自我期待和志趣追求。有的号与志趣有关: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表达了

3、自己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有些号与对自己有影响的地方有关:苏轼号东坡;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香山,故称为香山居士。有的号跟人物的信仰有关:唐宋时人们信奉佛教,李白称自己为青莲居士。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二)关于宗法礼俗知识点的梳理:一、关于宗法。(1)庙堂:“太庙”:天子的主庙,如“入于太庙,还矢先王”。历代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在庙堂祭祀时要供奉祭祀品,祭祀品就叫“牺牲”。盛放祭祀品的食器叫“牢”,大的叫太牢。太牢盛放三牲,因此也把宴会或祭祀时并用牛羊猪三牲,叫“太牢”;古代祭祀燕享单用羊猪则称“少牢”,如伶官传序中说:“以一少牢告庙”。古人

4、还会建造相关联的设施来祭祀,比如社稷坛。社是祭祀土神,稷是祭祀谷神,历代封建王朝必先立社稷坛墠;灭人之国必变置所亡之国的社稷。因以社稷为国家政权的标志。祭祀发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殷祭,指盛大的祭祀,是每五年举行一次的祖庙大祭和合诸神主的大合祭。祧,是祭祀远祖、始祖的祖庙,成语“不祧之祖”,就是家庙中祖先的神主,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合祭,只有创业的始祖或影响较大的祖宗不迁,叫做不祧。因此这个成语便具有了“比喻创立某种事业受到尊崇的人”。“祖”则是祭祀路神,荆轲刺秦王:“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后来祭祀路神,往往要喝酒设宴,所以又称为“祖饯、祖筵”。(2)排行:古代排行以伯仲叔季为

5、序。如孔子字仲尼,别人便叫他“孔老二”。古代称人会用排行(尤其在诗歌中)相称,如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3)伦常:“亲戚”,古代表示内外亲属。中国人有所谓的“九族”之称,“九族”一般指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高祖,下推至四世玄孙。古代有为亲人守制之事,陈情表说“内无期功强近之亲,外无应门五尺之童”。父母之丧,满一年就叫“小祥”;满二年则称为“大祥”;三年服丧期满则称为“服阙”。古人称善事父母为孝,友爱兄弟为悌(弟)。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4)守孝文化:“孤”指的是“少而无父”,“独”指的是“老而无子”。父母死,称“忧”“遭艰”;父母死,须守孝,称为

6、“丁忧”。父死丁忧,则称丁父忧(丁外艰);母死丁忧,则称丁母忧(丁内艰)。孝子因亲丧悲哀而受损异常,如仅有骨支柱身体,则称为“哀毁”。丁忧则须穿孝服。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终制”、“(释)终服”、“服阙”(阙,“终了”的意思)。服孝期间,儿子为官,须得辞官。如果朝廷急需此人,丧服未满,朝廷强令出仕,称为“夺情”。另有一词“起复”:封建时代,官吏有丧,服未满而复起用,谓之“起复”。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二、关于礼俗。(1)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加冠,由父亲在宗庙中主持,由来宾取字。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弱”指代身体还未长成)“甫冠(“甫”意为“刚刚”)”。(2)笄礼

7、:古代女子已许婚者,十五岁而笄,二十岁而嫁。古代女子一般十五岁许婚,结发上簪。周礼有云:“笄冠有成人之礼,婚嫁有成人之事。”(3)婚礼:女子出嫁叫“适”“归”“于归”。(诗经:“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出嫁后回家省亲,则称为“归宁”。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妻归甯。”结婚在中国有一套严格礼仪,首先是“约为婚姻”;“婚姻”指的是妇之父母和婿之父母。选好结婚的日子,需要男女双方年月日的干支六个字相合,这称为“六合”。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这就是“结发”,比如“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4)尊卑问题:这涉及“左右”的问题,古代常以东为左,席位以左为尊,故现在都会说“虚左以待”

8、。室内座次则以东向为尊,次之南向,次之北向,最末为西向。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官位上一般以右为上,以左为下。比如成语“无出其右”,意思是没有谁能超过他。(5)出使礼:古人出使礼节繁复,且要有信物,苏武传“乃谴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节”就是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王维陇头吟:“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出使的时候要带礼物,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币”指“财物”。出使有礼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指的是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三)关于古代官职常识方面的梳理一古代百姓和官员分别有一些说法:古代设官

9、分职,事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意思是“有关部门”)。平民穿白衣,柳永有词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黔首:以黑色头巾作为出门的行头,表示普通百姓。布衣称为“褐”,这是普通百姓的衣物。所以称“释褐”就是脱去布衣,换上朝服,意思就是“做官”的意思。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二关于官员官职的授予和上任:古代授予官员官职可以用“拜、除、授”等字,皇帝授予官职,臣子接受,称为“拜命”;臣子就任,称为“就职”。但有的人不接受官职,就叫“不拜”(“拜”意思是“接受”);有的是不去就任官职,就叫“不就”。官员刚到任就叫“下车”。成语“下车伊始”,最初的意思就是官员刚上任。官

10、员到任须工作:“视事”,官员到职工作,如“视事三年,帝嘉赏有加”;“典”具有“掌管”意,比如“身屡典军,搴旗数矣”;“录”总领,比如“录尚书事”,意思是“总领尚书事宜”;“董”意思是“督查”,比如“明帝亲董军事”,意思就是“明帝亲自督查军事”;“总”意思是“统领、统管”,比如“司徒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辅赞”意思是“辅佐”,如“费禕有辅赞之功”;“襄事”意思是“成事”,如“甫抵家襄事而卒”。官员获得职务后,有一定的职位和等级,这叫“秩”。服官任满,便称为“秩满”。官员每隔一段时间又须考核,古代称为“课”(凡定有程序而试验稽核者,皆定为“课”)。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三关于官职授予的方法:这

11、涉及到三种方式方法。征聘制。这是由上而下的征聘制。涉及到这些词语:“聘”“命”“(连)辟”“召”等。“公交车”,汉武帝时,特别设置了该官署。责任就在于负责臣民上事或征聘贤才。明清时代,则专指举人进京应试。如近代著名的“公交车上书”,就是参加会试的100多人写奏章向皇帝言事的历史事件。推举制。这是由下而上的举荐制度。经常使用的动词有“举”“察”等词。汉代专门设立了“孝廉”和“秀才”两个科目,要求地方官员举荐贤才。“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吏的一种科目,主要内容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而“秀才”则主要选拔“才之秀者”。科举制。(科举制后有专门章节)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四关于官员

12、官职的变迁:表示官职升迁:“擢”,提拔,一般是指在原官的位置上升官。古文还会使用“超擢”,意思是越级升迁。“加”,表示“加封”,就是加封一个新名号新官爵,如“加太子太保”。“陟”,进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表示官职的贬职:“罢”,它指的是放遣,免职,不为其定罪名但是免除其官。“免”,意思是“罢职”,前面往往会加上因为什么而被罢职,如“以病免”,意思就是“因为病被罢职了”。官吏谪降称为“谴”。除去名籍,取消其原有身份,这称为“除名”。近似的还有“削籍”,官吏被革职后,在官籍中除名。“贬”指代官职的贬谪,如刘禹锡“贬为连州刺史”。“左迁”,表示贬谪,如李白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专有名词“迁客骚人

13、”,也表示被贬谪的官员。“下除”,表示降职处理。“放”,既可以指京官改放外官,也可以表示流放。比如“屈原既放,行吟泽畔”。“出”,表示调出京城到外地为官,如“出为豫章郡守”。(此字和“入”相对,“入”表示从地方调入中央。)表示官员调任职务:“转”表示迁职,如“以军功稍迁太尉从事中郎,转谘议参军”。“改”,就是“改变官职”,比如“改同州通判”。“调”表示迁转,如“以资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年不得调,无所知名。”值得注意的是“迁”,这个字既可以表示提拔,又可以表示降职,还可以表示平调。降职很简单,一般使用“左迁”,如李白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还有一个词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个也往往指代贬官。“迁

14、”,作为平调和升官,主要看迁前的官和迁后的官是同级,还是不同级别。同级则是平调,不同级则是升官。表示兼任和代理官职的:官高而兼低职者曰领,官卑而职高者曰视。“摄”意思是“代理”,比如“摄政”就是代理君主处理国政。“署”指代理、暂任、试充官职,比如“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权”也是“代理”的意思,“权知通州”,意思就是“暂时管理通州”。“行”也是“代理”的意思,“行大司马府事”,应该翻译成“暂时代理大司马府事务”。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五关于官员的离退职:离退职有根据规定退的:古人退休,也就是放弃仕途,就叫“致仕”。古人年七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曰“悬车”。退休也有自己要求退的:比如“投劾归”

15、,是“投递引罪自责的辞呈而回家”。又如“请告”是指臣工请求休假或退休。又如“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自愿请求退休,意思是“要让自己的骸骨得归葬故乡”。又如“移疾/移病/引疾”,官员向朝廷写奏折称病,多指居官者求退的婉辞。说到疾病,需要注意两个字“革”“亟”,如果前面加了“病革”或者“病亟”,意思是“病得非常严重”。如果用到了“瘳”“差”和“瘥”三个字,意思是“病除”。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六关于官员死去:官员死去会有追赠,这种追赠一般在下葬前,有时会在死后若干年,古文中一般用“赠+官名”来表示,如“(追)赠太子太保”。朝廷赏识的官员,或作出巨大贡献的官员,朝廷会给予一定的财物来办丧事,这就是“

16、赙”。比如“赙绢一万匹”。另外,就是朝廷还会赠予谥号,有些谥号是褒奖,有些谥号是贬低。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四)关于中国官职的梳理(之二)一中央官职:1.秦汉有所谓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指“丞相”(承旨辅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皇帝秘书长兼管监察)。“三公”又称为“三司”,西汉末,丞相改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九卿就不多谈了)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2.三省:隋唐后,逐步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就是指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行政。三省首长同为丞相。中央一直在分丞相之权,唐代的三省制度就是明证,而后唐高宗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权力太大,官位太高,便不轻易将这两个职位授予别人,常在他官的职位上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