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670288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电子备课单位单元专题课型精读课文任课教师课时2课时总 课时课题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课文重点916自然段感情朗读训练点916自然段读说结合训练点说说自己问什么而读书?教学重点1、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

2、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难点1、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资料或音像资料。2、 学生搜集关于周恩来的资料。预习提纲(见县下发预习提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二、成果展示1、认读词语:伯父 模范 巡警 吵嚷 惩处 抱负 胸怀 喝彩 妇女闯进租界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风和日丽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振兴中华 帝国主义 铿锵有力2、质疑问难: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重点引导理

3、解以下词语:帝国主义 模范 巡警 惩处 吵嚷 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地方?(外国租界地)知道什么是“租界”?补充资料:租界:顾名思义是被租的地方。而实际上是帝国主义以在我们中国居住和经商为名,用武力威胁和欺骗的方式强迫清政府,允许他们永久或长期(比如30年)占用我们中国的一些地段。这些被占用的地段就叫租界。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长沙、鼓浪屿等16个市区强占有“租界”。这些被占用的地段其领土主权虽然仍属中国,但帝国主义依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清政府的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在租界的洋人胡作非为,而

4、中国人则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3、指名开火车读课文,正音。4、通过刚才几次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5、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三、精读感悟,读说结合(一)研读16自然段1、自由读,发现什么?2、课件出示对话,指名分角色读,随机评点:周恩来的话读出他的疑惑不解,而伯父的话重点指导叹了口气说的话。3、全班分角色读。4、“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中华不振什么意思?伯父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你们不懂

5、!那么当时的周恩来懂吗?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适时地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疑惑不解)后来在租界里周恩来看到了什么?伯父的话周恩来理解了吗?下节课学习。(二)抓住“崛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从小立下的誓言。1、请快速地在文中找出周恩来说的这句话。并想想他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看谁找得又快又准。预设:第一处: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处: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周恩来是在什么时候说出这句话的?听这同学们的回答,读着周恩来的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师:是呀,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却说出如此有抱负的话,真是不同一

6、般哪,其实这掷地有声的九个字背后隐藏着周恩来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三)学习7、8自然段,感受“不振”1、 请自由读7、8两个自然段,走进这个故事中,用心去感受!2、 目睹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你的心情怎样?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师:看到同学们如此感慨,肯定故事中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刺痛了你的心,请再默读这两段话,把它一一划出来。3、 交流: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课件出示:(1)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n)褛(l)的妇女

7、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a从“得意扬扬”中,你读懂了什么?b这句话中刺痛你的心的仅仅是洋人吗?c衣衫褴褛的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d齐读(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a “紧握着拳头”你读懂了吗?b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4)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4、当周恩来刚到东北,听伯父说起租界的事时,一连串的问题使他疑惑不解,可是现在目睹了这一幕一幕,又早已有一个个“为什么”在他胸中激荡。谁能替他问一问?(联系7、8段)此时

8、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板书)你体会到了吗?5、 让我们一起合作读7、8自然段,再来体会体会。正因为中华不振,这一条条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正因为中华不振,那衣衫褴(ln)褛(l)的妇女在哭诉着什么,而大个子洋人则正因为中华不振,原本应该为妇女讨回公道的中国巡警不但反而正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但是只能(四)走进内心,回归“崛起”1、因为中华不振而引起的一幕一幕每天都在租界上演着。你看(出示地图)这些蓝色的部分都设有租界!(课件出示事例)!在这些租界里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心潮澎湃。读从租界回

9、来后他到底在想什么呢?请你联系修身课上的回答写一写。2、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想了很多很多,他想他想他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纸,读一读吧!3、周恩来是这样想的,因而在一次修身课上,他这样清晰而坚定地说他这样铿锵有力地说4、他不仅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少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相信,在座的同学们也都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句誓言吧!四、综合训练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10、或说一说。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五、总结升华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1、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2、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六、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并交流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2、重点指导:(1)“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2)“巡”字中得前三笔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3、生练写两个。(师巡视

11、,注意姿势的纠正。)七、限时作业。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加强语言积累。2、熟读课文,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二次备课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效果检测情况见县下发的效果检测题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故事性非常强,我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课文所有传

12、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完生字词后,就让学生标段后,把课文分成几个大部分方便学习,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的课堂其实是很随意的,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也可以同桌、四人小组读书,学习任务是通过读书可以了解文中的三个故事,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明白文章所传达的感情。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他们有的自己读、有的和伙伴分角色读,有的还把对话和一些故事片段表演了出来,在活动结束后,我再组织学生全班一起学习课文时,已经从孩子们的朗读声中和他们的发言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课文已经有所感悟。本节课原准备把课文的第三部分也上进去的,但又担心时间紧促,所以就舍去了,造成了本课时文本内容较少而课外知识穿插过多,人文性过强而工具性弱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了,对于学生读课文,放手也是一种好方法。6备课提供者:堽城镇陈店联小王猛 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