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后30%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669501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后30%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面向后30%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面向后30%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面向后30%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面向后30%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向后30%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后30%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向后30%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面向后30%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研究诸暨市浣江小学 杨君慧【摘要】通过研究,让后30%的学生也能轻松且高质量的学习,能面对实际情景自己学会阅读、学会收集数学信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和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数学情景,最终学会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此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他们乐于学习。【关键词】问题 理解 策略 有效【研究的背景、意义】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趋势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操作,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数

2、学知识。根据小学数学的发展趋势,专家和一线老师都在改革我们的数学课堂,改革数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数学课程的编排上有很多与老教材不同了,特别是问题解决这一块,与原先的应用题可谓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在研究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但是很少有人涉及后30%学生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研究。总结现在的小学数学中关于“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对显性的、单一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容易地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很少有学生去尝试分析,特别是后30%的学生,有些连题目都读不懂,更别说分析了,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就更无从谈起了。每次练

3、习,碰到解决问题往往要扣很多分数,慢慢地对学习数学就失去了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差。在上述背景之下,我们提出了“面向后30%学生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研究”,让后30%的学生也能轻松且高质量的学习,能面对实际情景自己学会阅读、学会收集数学信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和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数学情景,最终学会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此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他们乐于学习。【正文】学习困难生我想基本上班级都存在,每学期,每天,甚至每节课后,老师都要为指导、转化学困生绞尽脑汁,特别是我们数学课,一节课下来,这部分学生往往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总是错误百

4、出。其中问题最严重的是解决问题这一块,他们总是无从下手,看到数字不分析就加,如果加错了,他们就会改成减,根本没有思考,也不懂怎么思考。所以每次遇到解决问题老师总是很头痛。怎样才能让后30%的学生,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解决的题目,不感到惧怕;让他们也能自己读懂题目,自己分析题目,自己寻找出有效的策略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进行尝试。一、问题的理解问题的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只有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的基本策略的第一条就是问题的理解。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要让后30%的学生自己读懂题目。这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对于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没有用

5、,自己也不会筛选;究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基础差,无法读懂题目。我想,只要孩子们读懂了题目,解决问题应该不在话下;可是怎样才能使这部分孩子读懂题目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策略:1、 复读策略:读一遍后再读一遍,在读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2、 中心策略:要求这部分学生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寻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找到这个问题的核心部分。如:老师在教五年级上册第32页的例11时,是这样做的:(1)出示一组信息:我们学校有12个班级成立了环保小组。我们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回收废纸。我们小组有5人,上周(7天)共回收废纸10.5千克。(2)学生阅读;读后师问:从中你捕捉到了哪些数学信息?(3)出示:

6、“5人第一周(7天)回收废纸105千克”。师:你读懂了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针对这条信息,学生一下子就提出了三个问题:生1:5人一天收多少千克?生2:每人7天收多少千克?生3:平均每人每天收多少千克?(4)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上面这一教学片段,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老师很重视阅读;出示信息后,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题目怎样,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无需太多语言,学生自己就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决了问题。3、转化策略:用自己的语言或线段图、表格等方法重新表述题中的信息,帮助自己理解题目。如三年级的相遇问题,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片段一:这节数学课老师想考考大家的语文水平和表

7、演能力!演一演:出示词语“同时”。什么意思?谁想演绎这个词语?出示“相对”。师:“相对”?“同时、相对”结合起来一块演,你行吗?找一个同伴演演!出示:相遇师:现在张三和李四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五分钟后他们两人相遇了。谁来演?师:这么多人想演,那每人都有机会,我们用左手表示张三,右手表示李四,闭上眼睛,请大家用手来演演!(师叙述生演。)师:张三走了几分钟?李四呢?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绎了三个词语,知道了他们的意思,那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肯定难不倒你们了。片段二:出示例一,初步感知,并解决问题。出示:张三和李四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张三骑摩托车,速度是800米/

8、分,李四骑自行车,速度是200米/分,他俩经过3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1)出示:张三和李四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自己读读这句话。你能用图把这句话的意思表示出来吗?生自己画图。交流:(投影)请你给我们讲讲你画的图,大家觉得他的图画得怎样?和这幅图不一样的,有吗?你们觉得谁的图画得更简洁、明白?把好的图画到黑板上。 甲 乙 张三 李四(2)继续看题目:张三和李四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张三骑摩托车,速度是800米/分,李四骑自行车,速度是200米/分,他俩经过3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师:现在你知道了什么?张三骑了几分钟?李四呢?你估计他们会在哪儿相遇?你是

9、怎么想的?(指左边一段)这一段表示什么?另一段呢?(3)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用图把这道题的意思表示了出来,看来你们肯定能解答这道题了?生自己列式解答。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把难以理解的题目转化成自己能读懂的图,这样一来,这部分学生自己就能看懂题目了。二、 解题策略的寻求。经过把题目反复阅读,学生对题目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问题不同,解决的策略也会不同,同一道题目有时也会有不同的解决策略。通过一年的学习总结,帮助学生形成了以下解题策略: 1、模式策略:让这部分学生学会寻找相同的模式:你以前是否解决过类似问题?那时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这道题有没有借鉴

10、之处?2、情境策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帮助这部分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要使这部分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关键是让他们不惧怕这类题目,喜欢这类题目,所以我们想到了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增强解决问题的亲和力。让后30%的学生学到富有真情实意的、生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使他们的情感世界得到实质性地提升。比如五年级上册32页的“解决问题”,我们是这样做的: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人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这句话一点都没错,我们的生活的确离不开水,比如说在学校我们基本上每天都要喝矿泉水,是吗?关于矿泉水,老师想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师:你平时是用哪种瓶子装水的?你一般一天要喝这样的几瓶水?生展示汇报。师:在课前我

11、在其他班也作了一下调查,发现用这3种瓶子打水的同学最多,这三种瓶子分别最多能装0.5千克(号)、0.4千克(号)、0.25千克水(号)(电脑出示图片),现在告诉你一桶水重18.9千克,那假如每个同学都喝一瓶( )号水,问:一桶水最多能供几个人喝?从上面的情境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开始老师很好地设计了一个源于学生生活的情境,对于平常喝的水,装水用的瓶子,学生再熟悉不过,从熟悉的水、瓶子入手开展教学,容易让学生对数学活动产生亲切感,有益于理解。3、 倒推策略: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进一步,读题目,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而这条件题目中已知了吗?如果不知,再寻找要解决的一个个中间问题。用倒

12、推法读题目也不失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如:对人教版第八册16页的题目是这样教学的:小林身高124厘米,是表妹身高的2倍,而舅舅身高是表妹身高的3倍,舅舅身高是多少厘米?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反复读题目。师:这道题目求什么?生:求舅舅的身高。师:舅舅的身高与谁的有关?生:与表妹的身高有关。师:表妹的身高题目中直接告诉我们了吗?生:没有师:那有办法求出表妹的身高吗?生:有,小林的身高是表妹身高的2倍。师:那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生:先求出表妹的身高,再求出舅舅的身高。通过这样一步步倒推着分析,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自己就学会了解决问题。4、 图示策略:借助题目已给出的图,帮助学生解决问

13、题。比如下面一题,在教学时我们是这样做的:1、出示图片;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生讲后)师:针对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有用加法做的,有用减法解答的,还有要分几步解答的,把能想到的问题学生都提了个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生边提问题边一一解答)2、出示问题:师:再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出了哪几个问题?你能自己独立解答吗?不用太多讲解,书上的几个问题学生立马就列出了算式。5、 操作策略: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认识的发展一般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小学阶段,如果能让他们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数学问题,实践证明会使问题简单得多。课

14、堂上,结合数学学习内容组织一些有趣的、生动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一动、玩一玩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让这部分学生也能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的成功,学生学得有意义、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三、解题策略的实施、反思和调整。读懂了题目,寻找到了解题的策略,当学生开始运用自己寻找到的策略开始解决问题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再次提升理解:你是用怎样的策略解决这道题目的?再看看自己的问题,除了刚才想到的策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在其中一个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相信其余的学生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方法。正所谓“1+1=2”,这样的累积,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使学生成为有效问题

15、的解决者。作为教师我们不难发现,以往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很沉默的,他们对教师是避而远之的,为什么,因为一直以来在课堂上他们不是出彩的一份子,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说,怕说错。而问题解决的研究,我把主要对象定位为这部分学生,他们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给他们创设了很多机会和表现自己的舞台,最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解题的策略,使他们第一次对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底气,渐渐地他们也学会了思考,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我常常找他们了解他们对问题解决的想法,一次次地交谈,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他们也敞开心扉,敢说敢做,成绩也有一定地提高。我们的数学课堂也真正实现了“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附录】主要参考篇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刘兼、孙晓天主编2、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光树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