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1669220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爬天都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爬天都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爬天都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爬天都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爬天都峰》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爬天都峰》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勐简中心完小:张志芳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1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让学生体会到,一老一小之所以能爬上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彼此之间的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3、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了解这一老一小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都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由此深入地理解他们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

2、示课文题目,导入新课: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那里景色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著称于世。自古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天都峰是黄山的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天都峰的美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 2、 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小组合作,把字音读准。 3、读词语: 笔陡 石级 发颤 奋力 鼓舞 纪念 汲取力量等三、指名按自然段读文,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注意字形: 3理解词意。 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 终于: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文指努力向上登攀。 汲取:吸取

3、。 犹豫:拿不定主意。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文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三、自由读文,巩固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围绕课题,质疑。 1、谁爬天都峰? 2、怎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三、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

4、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笔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在朗读时一是要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要读出当时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4、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5、 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1)“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2)“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爸爸的话。 (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 (2)爸爸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3)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总结全文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我们要学会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共同进步。 五、课外拓展: 请你把这一周所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板书设计: 又高又陡互相鼓励战胜困难奋力向上 相互道谢 3、爬天都峰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