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二轮复习1-2培训教材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667743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二轮复习1-2培训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历史二轮复习1-2培训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历史二轮复习1-2培训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历史二轮复习1-2培训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历史二轮复习1-2培训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二轮复习1-2培训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二轮复习1-2培训教材(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史观解读与史学研究,一、多元史观的解读 1文明史观 (1)理论阐释: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2)主线视角:纵向: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 横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外延: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史观基本涵盖了现代化

2、史观和全球史观。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文明史观注重从世界的角度去思考,从长时段的历史去观察,从文明传承的现实去追溯。,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和“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表明了申报作为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看待,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片面,B项错在“普遍”,C项错在“主流”。故答案为D项。 答案D,【备考视角】 文明史观备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不同文明时代的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明: 农耕文明时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小农经济、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西方的雅典罗马政治制度、工商业经济及人文精神的起源。 工业文明时代,西方

3、工业革命、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与近代科技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借鉴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和曲折发展,文化上形成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信息化时代,西方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曲折艰难的发展。,(2)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时期文明的纵向整合。如中国的政治文明发展历程;西欧的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等。举例如下:,(3)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文明的横向整合。如古希腊与古罗马政治文明的比较、古代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比较、1718世纪中国明清民主思

4、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等。 举例1618世纪的东西方文明如下:,(4)同一历史时期同一国家或地区内部的三种文明间的整合。如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明等。,(5)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之间文明发展演变历程的比较。如古今中外政治文明的演变历程、古今中外经济发展模式及特点、古今中外思想演变历程等。,2整体史观 (1)理论阐释:又称为全球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看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整体世界发展,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是人类整体世界的深入阶段。其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发

5、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简单地的说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注重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联系和互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重视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2)线索链接:新航路的开辟,它使得世界各民族的发展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统一的世界。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两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6、系的形成。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亚洲和美洲的区域集团化。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题典例】 (2014福建文综,24)下表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解析进出口依存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总值占GDP总值的比重,是衡量经济内外向程度的重要指标,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各类国家经济外向程度提升,可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B项正确。故

7、答案为B项。 答案B,【备考视角】 (1)注意整体史观考察历史视角:一是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历史;二是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三是从纵向和横向角度,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人类交往的历史,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四是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将中国历史发展置于世界历史发展大背景下考察认识。,(2)整体把握人类历史整体化的进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

8、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3)正确树立“全球史观”观察问题的态度:一是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的可能和必要的根据;二是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三是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3现代化史观 (1)理论阐释:也称近代化史观。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

9、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即生活方式、习俗的变革。,(2)时段、核心及范畴 时段:现代化发生于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核心: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范畴:现代化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社会变革。,【解题典例】 (2013课标全国,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注意关键词:现代化。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器物)

10、,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向,故选B项。戊戌政变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A项错误;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逐步加深,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D项错误。 答案B,【备考视角】 (1)注意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主线;从横向角度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主体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11、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同时注意横向角度分析对比中国与世界近代的相互影响与借鉴。,(2)注意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模式。世界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3)理清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一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如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二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如亚非拉落后国家。,(4)防止认识现代化的几种偏差: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世界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需要客观评价认识。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

12、问题等。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态度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4社会史观 (1)理论阐释: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小人物”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质上体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2)

13、核心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解题典例】 (2014福建文综,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把握住题干的关键信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原因”,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能够成为中国城市女性

14、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西化”,C项材料中无体现,D项不是社会原因。故答案为B项。 答案B,【备考视角】 (1)归纳新课标教材涉及的社会史观问题,挖掘隐性的中外社会问题。如美国罗斯福新政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苏俄(联)新经济政策、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国民经济的调整等。 (2)理解社会民生问题,明确当今世界面临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 (3)注意梳理中外历史上社会转型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动乱或战乱问题、人口迁移问题、社会生活的变迁问题、婚姻习俗变化等问

15、题。,(4)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5生态史观 (1)理论阐释: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2)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

16、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这突出表现在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等,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解题典例】 (2011安徽文综,21)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解析本题结合时政考查第三次科技成果是一把双刃剑。解答要仔细琢磨选项并加以排除。A项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二战期间美国制造原子弹而不是相对论,故不正确;B项世界人民的联合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故不正确;C项科技主要还是给人类带来益处,故不正确;D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计算机、宇航、核能技术产生等都与战争有关,符合题意。 答案D,【备考视角】 (1)运用生态史观简略梳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纵向梳理: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