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示例集合 三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观潮 湖心亭看雪 归田园居 游山西村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665252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教案示例集合 三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观潮 湖心亭看雪 归田园居 游山西村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优秀教案示例集合 三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观潮 湖心亭看雪 归田园居 游山西村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优秀教案示例集合 三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观潮 湖心亭看雪 归田园居 游山西村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优秀教案示例集合 三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观潮 湖心亭看雪 归田园居 游山西村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优秀教案示例集合 三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观潮 湖心亭看雪 归田园居 游山西村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秀教案示例集合 三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观潮 湖心亭看雪 归田园居 游山西村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教案示例集合 三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观潮 湖心亭看雪 归田园居 游山西村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峡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

2、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二、作者简介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1)读准字音:(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1)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教师伴音乐范读。同学

3、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伴音乐读,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五、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山、水)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六、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水)2有一个顺序吗?(写山是为了写水蓄

4、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

5、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短文两篇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

6、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

7、闲人”的含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二、介绍课题、作者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三、整体感知,欣赏美点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2)老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视频,帮助学

8、生规范字音和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4)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2.欣赏美点:(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9、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10、(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让学生思考回答。(“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四、体悟

11、感情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五、想象拓展1.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学生自由表达。2.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学生说

12、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六、作业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 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在北宋年间,有一位大文豪与其父、其弟合称为 “三苏”,大家想一想,这位大文豪是谁?对,是苏轼。他出生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21岁中进士,一生坎坷多难,几度遭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我们来欣赏这篇描写月色的文章。二、作者介绍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介绍作者基本情况。三、整体感知,欣赏美点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呈现课文范读视频。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意境。1文

13、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2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

14、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请一一找出喻体,并认真体会。 (文中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