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会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665070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5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社会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九章 社会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九章 社会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九章 社会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九章 社会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 社会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社会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国民经济核算 一、概念: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整体的系统核算,即以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 它从数量上系统的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成要素如下:,概念定义 国民经济核算 定性规范 核算原则 标准和规范 指标体系 分类标准 国民经济 核算方法与 核算体系 表现形式 国民经济核算 数据体系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 1、为宏观决策和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2、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监测。 3、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4、用

2、以国际间的经济比较。 三、两大核算体系 (一)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 它以限制生产理论为基础,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为主线来核算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核算范围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和邮电业、商业和饮食业等物质生产部门。 核算方法主要采用平衡表法,由一系列平衡表所组成。,MPS的主要总量指标有: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物质消耗、国民收入(社会净产值、物质产品净值)、积累、消费等。 (二)国民帐户体系(简称SNA) 它以扩展生产理论为基础,把整个国民经济都纳入核算范围,将社会产品分为货物和服务两种形态,完整的反映全社会生产活动成果及其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并注重社会再

3、生产过程中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的核算。 它以复式记帐的原理,建立一系列宏观经济循环帐户和核算表式,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核算体系。,SNA的主要总量指标有:国内总产出、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总收入( GNI)、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要素收入(NI,即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总投资、总消费等。 (三)两大核算体系的比较 1、核算范围上; 2、核算内容上; 3、核算方法上。 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SNA核算体系),一、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二、投入产出核算表 三、收入分配和使用核算表 四、资金流量核算表 五、国际收支核算表 以上是社会再生

4、产核算表的五个基本表,它是对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价值量的核算表。基本表的核心是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下面就主要对国内生产总值及其相关指标的核算进行分析。,一、社会产品 (一)概念: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劳动的有效成果。 特点:第一、社会性。 第二,劳动性。 第三,生产性。 第四,有用性。 第五,时期性。 (二)分类: 1、按表现形态,分为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 实物产品具有有形性、独立性、可储存性、耐久性和可移动性。 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即时性、不可储存性、缺乏耐久性。它包括物质生产服务和非物质生产服务。,2、物质产品按完工情况分为成品和非成品(包括半成品和再制品) 3、

5、社会产品按使用去向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最终产品是本期生产、本期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是本期生产、又在本期被继续加工耗用的产品。 最终产品的区别可从时间界限和计算范围两个方面进行观察。 (三)社会产品的计量单位: 1、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2、现行价格和不变价格 现行价格是报告期市场上实际发生的交换价格。,现行价格包括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 生产者价格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价格,包括中间投入的货物和劳务的价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如工业品出厂价格、农产品收购价格、建筑安装工程的结算价格等。 由于生产者价格可以准确地反映生产单位产品的价

6、值,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常以其作为计算社会产品价值总量及其构成的价格。 购买者价格称购进价格,是购买者在获取产品时实际支付的价格。其价格中除包括生产者价格外,还包括商业流通费用和运输邮电费用。 购买者价格体现产品进入最终消费领域的最终消费价格,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它完整的反映了社会产品的价值量。,不变价格(固定价格):以某一时期的价格作为某一段时间内产值计算的统一价格。 (四)社会产品统计的原则 1、主体原则 以往有:(1)以地域为主体,称为国土原则。 (2)以国民为主体,称为国民原则。 1993年联合国第27届统计委员会通过新SNA修定本中,把“常住单位”作为生产统计的主体标准。 即一个国家或地

7、区的社会产品应是其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成果成果的总和。,2、平衡原则 从社会再生产的不同环节计算国民经济活动总量时,计算口径应该一致,计算结果应该相等。生产划在哪里,产值指标就算到哪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就在哪里分界。 3、市场原则 就一项活动成果来说,是否通过市场现时参加社会分工和交换,是判断其是否应该统计在社会产品之中的基本依据之一。 4、对象原则 在计算生产产值时,是以产品为对象,还是以经营单位为对象。 以产品为对象称为“产品法”,它要求在统计产品产值时,无论产品是何种单位生产的,也不考虑其使用去向,都应计算产值。,以经营单位为对象称为“企业法”。即在计算产值时,以企业

8、为对象,凡是本单位生产的产品都应计入该单位产值,但需考虑产品的使用去向,即该企业的单位产值中,只应包括本单位的最终产品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 (一)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常住单位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意量。 常住单位:是指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一国的经济领土:是由该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土(该国的地理范围),再加上该国驻外使领馆、科研站、新闻办事处、援助机构,并相应扣除外国驻本国的上述机构(国际机构和组织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常住单位,但其雇员则属于所在国家的常住居民)所构成的。 某一单位或个人在该国经济领土范围内

9、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它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者,则称这个单位或个人在该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国内生产总值是最受重视的一个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它在社会产品生产统计指标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我国1985年开始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指标,1992年国务院决定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结构、效益的代表性指标,要求按季度考核。 (二)计算方法 国民生产、分配和使用是国民经济循环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按平衡原则,三方活动的价值总量应相等。 从生产角度看,它是国内各生产部门新增加的货物和服务的价

10、值总量; 从收入分配角度看,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收入总和。,从使角度看,是全社会最终用于消费和积累及净出口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总额。 因此,同内生产总值从三个方面计算,就有“生产法”、“分配法”和“使用法”。 (三)“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总产出-中间消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 =国民经济各单位增加值之和 部门增加值=部门总产出-部门中间消耗 单位增加值=单位总产出-单位中间消耗 所“生产法”也叫“增加值”或“部门法”。所以要计算总产出和中间消耗。 1、国内总产出,(1)概念: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有效产品的价值总量,即社会

11、总产品的货币表现。 其价值构成:C1+C2+V+M 国内总产出等于各生产部门总产出之和。 (2)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出 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出等于务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出的和。 第一,工业总产出。是一定时期内工业企业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完全价值。 工业总产出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核算单位,所以叫“企业法”或“工厂法”。只计算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企业最终产品的总价值。各工业企业总产出的和就等于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出=成品价值+对外承做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半成品、再制品期未期初差额价值 第二,农业总产出。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农产品的价值总量。 农业总产出按“产品法”计算。 农业总产出=(某种农

12、产品报告期产量该农产品单价) 农业总产出一年计算一次,按日历年度计算。 农业总产出是农、林、牧、渔四业总产出的和。 第三,建筑业总产出。 建筑业总产出,也称建筑工作量,是以货币表现的建筑安装企业、自营施工单位在一定时期建筑安装活动成果价值的总和。,包括: 1、建筑工程价值。 2、机器设备安装工程的价值。 3、房屋、构筑物大修理价值。 4、与工程项目有关的地质勘探、勘察设计工作量。地质勘探有工程地质勘探和资源地质勘探两部分,工程地质勘探是为建筑固定资产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应计入建筑业产出中。 第四,货物运输业和邮电业总产出。 货物运输业总产出是运输部门完成的货物运送、装卸作业和仓库业务而追加到被运

13、送对象上去的价值(因此称“追加值法”)。 货物运输业总产出可以用其货运总收入来反映。,邮电业包括邮政业和电讯业。 邮电业总产出是以货币表现的邮电通讯企业为社会提供邮电服务的活动总量。 第五,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 批发零售贸易业总产出是从事批发零售贸易活动而追加到商品中去的价值总量。 餐饮业总产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食品加工部分,应以食品销售全价进行统计;二是食品转售部分,按销售食品的购销差价计算总产出。 (3)非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是服务产品中的非物质生产服务。 按其活动性质分为营利服务部门和非营利服务部门。 营利服务部门总产出以其报告期营业收入来反映。 非营利服务部门

14、的总产出是在全部收入的基础上做若干调整。 2、中间消耗的确定 在确定中间消耗时,应遵循的原则: (1)正确区分生产性消耗和福利性消耗。生产消耗是发生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即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货物和服务。象福利性质的非生产消耗,如免费向职工提供的实物等,不应计入中间消耗。,(2)正确确定中间消耗和投资消耗。中间消耗属于一次性消耗,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货物和服务,其价值随着新产品价值的实现而得到补偿。 投资消耗或者形成新的固定资产,或者是原有固定资产的改造,其价值逐期按比例得到补偿。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总投资的一部分,且在实践中很难与净投资区别开来,因此不视为中间消耗。 将折旧计入投资,可从以下

15、几点看: 就国民经济整体来说,在连续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历年提取的折旧总额会大于当年补偿、更新固定资产的实物价值总额,其超额部分可以用于购置新的固定资产,实现扩大再生产。 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生产单位社会产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同一产品的价值就会越来越低,因此按一定比例和使用年限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将可购置到数量更多的同类固定资产,实限扩大再生产。 在现代科技进步的条件下,用即定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可以购买到更先进的、水平更高的固定资产,替换水平低的固定资产,从而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社会产品,实现扩大再生产。 (3)中间消耗应与总产出的计算口径相一致。 中间消耗是总产出的一部分,总产出计算方法不同,中间消耗的计算方法也随之而不同。 (四)“分配法”国内生产总值。 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分配。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法”是从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要素收入的角度来计算的。初次分配的构成项目: 1、固定资产折旧 2、劳动者报酬,3、生产税净额 是指各部门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部门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 4、营业盈余 是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和生产净额后的余额。 国内生产总值=部门增加值=生产单位增加值 生产单位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