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1662204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及用药护理PPT课件(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药及用药护理,雷锋,.,2,学习内容,.,3,中药基本知识,中药:中医理论指导下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 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如: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其功效取决于中药材的药性、入药部位等,.,4,中药的自然属性(药性理论),药性理论是指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基本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5,(一)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平),疾病有

2、寒证和热证之分: 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例如:黄连、黄芩、金银花、石膏、知母、栀子等 治疗寒证的药物属于温热药,多具有回阳、救逆、散寒等作用,常用于阴证、寒症,例如:红枣、桂圆、附子、肉桂、干姜等,.,6,(二)五味:辛、酸、苦、甘、咸、(淡、涩),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的 作用;主治:表征、气血阻滞之证;如干姜、香附、川芎等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主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遗尿尿频等;如大黄、杏仁、黄连、苍术、黄柏、 知母等 苦能泄、能燥,有清泄火热、通泄大便、燥湿等作用;主治:热证、喘咳、阴虚火旺等;如:黄芩、栀

3、子、陈皮、半夏,.,7,(二)五味:辛、酸、苦、甘、咸、(淡、涩),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作用;主治:正气虚弱、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如人参、 熟地黄、甘草等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如:芒硝、牡蛎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如茯苓、赤小豆等, 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8,(三)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疾病由于病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各有区别,有向上的,如呕吐、呃逆、喘促;有向下的,如泻痢、脱肛、崩漏、带下;有向外的,如阳气浮越;有向内的,如表邪不解、热入心包等。 一般来说,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

4、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黄芪等;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9,升降浮沉,升浮药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 发表、散寒等作用; 沉降药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 降逆、收敛、清热等作用。,.,10,(四)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药物在机体内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每种药进入机体对某脏腑或部位的病变起作用是有其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叫“归经”。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11,(四)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如酸枣仁能安神,治心悸失眠,归心经;麻黄止咳平喘,归肺经;肝经病变可见胁痛、抽搐等,全蝎能解痉止痛,归肝经。

5、有一些药物,可以同时归入数经,说明该药对数经病变均有治疗作用。如山药能补肾固精、健脾止泻、养肺益阴,归肾、脾、肺经。因此,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应用范围,药物的归经不同,治疗的范围也就不同,.,12,(五)中药的毒性,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 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常山、洋金花、蜈蚣、白花蛇、雄黄、轻粉等。 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细辛、猪牙皂、鸦胆子、苦杏仁、

6、密陀僧、干漆等。,.,13,中药中毒原因,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马钱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 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用而致中毒。此外,个体差异与自行服药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14,预防中药中毒措施,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和注意事项。 要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 要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做到早诊断、早

7、停药、早处理。,.,15,二、煎药方法,(一)煎药用具 选择合适器具 砂锅、瓦罐、陶瓷罐为佳; 搪瓷类、玻璃器皿次之 2、禁忌器具 铁、锡、铜、铝,.,16,(二)煎药用水 一般饮用水即可,以澄清清洁为原则,如自来水,无污染的井水,泉水,河水等。煎药的水量应根据药量、药物的质地(吸水性)和煎煮时间的长短来决定。一般第一煎可加水至淹过药面34cm;第二煎加水至淹过药面2cm。水应一次性加足,不要中途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后重新加水,药煎糊就不能服用。,.,17,注意事项 头煎用凉水或凉开水,不可用开水煎药。,.,18,(三)泡药 煎药之前,宜先将药材泡透。因为中药大多数是干品,且含有淀粉、蛋白质,

8、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质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可以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有效成分易于析出。一般复方汤剂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的方剂,需浸泡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的方剂需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变。另外,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含有糖和苷类等易溶于水的物质;还有些中药是经过炮制的,如添加蜜、醋和酒等,若用水洗,会丧失一部分有效成分,降低药效。,.,19,(四)煎药火候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如本草纲目曰:“先武后文,如法服上,未有不效者。”武火是指大火急煎,文火是指小

9、火慢煎。一般以“先武后文”为原则,即在煎药开始用武火,后用文火,并保持在微沸状态,既可减慢药物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以防药物挥发;滋补药宜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有效成分充分煎出。,.,20,(五)煎药时间 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而定。煎药时间从水沸后开始计算;一般药物一煎需要20-30分钟,二煎需要10-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物,一煎需要15-20分钟,二煎需要10-15分钟;受热易变性的药物,如钩藤、大黄等,应待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加入;滋补类药物,一煎40-50分钟,二煎30-40分钟;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狼毒等需

10、要久煎,约60-90分钟。药物煎好后,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渣取汁,每剂取液量成人约300-400ml,小儿减半;每服量,成人150-200ml小儿减半;每日可1-2次服。,.,21,(六)特殊药物煎法 1、先煎 矿物、贝壳类药,如牡蛎、龟板、石膏、石决明等,质重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均应先煎30分钟后在纳入其他药物,以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和解毒。某些质轻、量大或泥沙多的药物,如玉米须、灶心土等,应先煎,取汁澄清,再用此水煎其他药物,称为“煎汤代水”。 2、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砂仁、钩藤等,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不宜久煎,应待其他药煎煮将

11、成时再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22,(六)特殊药物煎法 3、包煎 对煎后可使药液浑浊,或易产生沉淀、焦糊,或有细小种子、茸毛、粉末,取汁时难以滤除的药物,应以纱布包裹后再入煎。 4、另煎 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等,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不被其他药渣吸附而造成浪费,应单独煎服,也称为“另炖”。 5、烊化 胶质、粘性大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蜂蜜、鹿角胶等,因煎煮时易于粘附于锅和其他药物上,应另行单独溶化,再于其他药物兑服。,.,23,(六)特殊药物煎法 6、冲服 某些贵重药、细料药、量少的药和汁液性药物,如三七、牛黄、琥珀、沉香、竹沥等,不需煎煮,冲服即可。 7、泡服 某些挥发性强、易出味后

12、的药,不宜煎煮,泡服即可。一般是将药物放入杯中,加开水泡10-15分钟,出味后服用,也将可药物放入刚煎煮好的中药汁液中泡服。,.,24,三、中药给药原则,(一)给药时间 一般中成药宜在进食前、后0.51小时服用,一日23次。 急性病、热性病应随煎随服。 治疗咽喉疾患的药、清热解暑药宜不拘时间频服。 止泻药宜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25,滋补药宜空腹服用 制酸药宜饭前1小时服用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 饭后服药 如消导药、健胃药饭后1小时服 定时服药 平喘药、截疟药发作前23小时 月经不调药在月经前37天服,饭前服药,.,26,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 睡前服药 缓下药宜入夜睡前服用,病

13、情严重 者, 可不拘于此,应酌情给药。 一般地讲,病在胸膈以上宜饭后服,病 在胸膈以下宜饭前服。,.,27,(二)给药方法 一般病证每日服1剂,急症、高热、危重病人每日可酌情服药2-3剂,或遵医嘱服用;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次服;丸、片、散、膏、酒等中成药按说明定时服用,一般每日2-3次。一般中成药宜用白开水送服;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胖大海、番泻叶等容易出味的药物可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呕吐病人在服药前,可先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姜片或橘皮,以预防呕吐;病在口腔、咽喉者宜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神昏病人可给予鼻饲。,.,28,(三)服药温度 服药温度是指中药汤剂的温度或服药时开 水的温度。分为温服、热服

14、和冷服。 热服:常用于寒证用热药,或真热假寒证用寒药时 温服: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 冷服:常用于热证用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热药,.,29,(三)服药温度 服药温度是指中药汤剂的温度或服药时开水的温度。分为温服、热服和冷服。 (1)温服 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温开水、酒、药汁等液体送服的方法称为温服, 一般中药多采用温服。,.,30,(2)热服 将煎好的汤剂趁热服下或将中成药用热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热服。解表药必须热服以助药力发汗。寒证用热药,应热服,属“寒者热之”之法;真热假寒用寒药,应热服,属“寒药热服”,“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法,以减少患者服药格拒。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凡理气、

15、活血、化瘀、补益剂均应热服。再凉服,以减轻症状。,.,31,(3)凉服 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凉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凉服。热证用寒药应凉服,属“热者寒之”之理;真寒假热用热药,应凉服,属“热药凉服”,“治寒以热药,凉而行之”之法。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服药呕吐者,应先口服少许姜汁或嚼少许陈皮后再凉服,以减轻症状。,.,32,(3)凉服 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凉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凉服。热证用寒药应凉服,属“热者寒之”之理;真寒假热用热药,应凉服,属“热药凉服”,“治寒以热药,凉而行之”之法。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一般止血、收敛、清

16、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服药呕吐者,应先口服少许姜汁或嚼少许陈皮后再凉服,以减轻症状。,.,33,四、 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服药后患者宜休息一段时间,以利于药物更好的吸收;同时要严密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尤其是服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和药性峻烈的药物,更应严密观察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34,(1)观察服药后的必然反应 患者服用药物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药理作用,否则,药物就未达到预期的作用,如服解表药后,患者会汗出、服利水渗湿药后,患者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这说明药物在体内发挥正常疗效了。,.,35,(2)观察服药后的综合反应,药物进入人体之后,必然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观察服药后的各种反应,如服用泻下药后除了要观察大便的次数以外,还要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形状、气味,以及是否伴有腹痛,腹痛的性质、发作的时间、程度等。,.,36,(3)观察服药后的毒副反应,中药具有性能平和,治疗范围广泛、效果好等优点。但也有部分药物,由于加工炮制和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