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北京五中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659034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37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北京五中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北京五中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北京五中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北京五中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北京五中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 个小题,每小题4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实与相应定律或原理不相符的是() A向 Fe(SCN)3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固体,溶液颜色加深勒夏特列原理 B常温常压下,1 体积 CH4完全燃烧消耗2 体积 O2阿伏加德罗定律 C向漂白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能增强漂白液的漂白效果元素周期律 D通过测量C、CO的燃烧热来间接计算2C(s)+O2(g)=2CO(g)的反应热 盖斯定律 【答案】 C 【解析】 【详解】 A向 Fe(SCN)3溶液中加入少量KS

2、CN固体,溶液颜色加深,说明增大反应物浓度,能使平衡正向移动, 此事实与勒夏特列原理相符,A 不合题意; B由 CH4燃烧反应方程式可知,1molCH4在 2molO2中完全燃烧,常温常压下,1 体积 CH4完全燃烧消耗2 体积 O2,二者的体积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符合阿伏加德罗定律, B 不合题意; C向漂白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能增强漂白液的漂白效果,说明生成了HClO,符合强酸制弱酸原理,由于 HClO不是最高价含氧酸,所以不符合元素周期律,C符合题意; D通过 C、CO的燃烧热反应方程式,通过调整化学计量数后相减,可间接计算2C(s)+O2(g)=2CO(g)的反应 热,符合盖斯定律,D

3、 不合题意; 故选 C。 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操作现象结论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 滴加稀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产生,溶液变浑浊 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 C 打开分液漏斗,向装有Na2CO3的圆底 烧瓶中滴加HCl,将产生的气体通入 Na2SiO3水溶液中 Na2SiO3水溶液中出 现白色胶状沉淀 证明酸性强弱为: HClH2CO3H2SiO3 DCaCO3悬浊液中滴加稀Na2SO4溶液无明显现象 Ksp小的沉淀只能向Ksp更小的沉 淀转化 A A BB CC D D

4、【答案】 B 【解析】 【详解】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CO32-、SO32-等,A 错误; B.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S2O32-+2H+=S+SO2 +H2O,产生淡黄色沉淀和刺激 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B正确; C.向装有 Na2CO3的圆底烧瓶中滴加HCl,产生的气体为CO2,其中混有杂质HCl,应通过饱和的NaHCO3 溶液的洗气瓶,除去CO2中混有的 HCl, ,再通入Na2SiO3水溶液中, C错误; D.在一定条件下,Ksp小的沉淀也能向 Ksp大的沉淀转化,D 错误; 故选 B。 3已知某饱和N

5、aCl 溶液的体积为VmL,密度为 3 g cm,质量分数为w%, 溶液中含NaCl的质量为m g。 则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A V n(NaCl)=mol 58.5 B m w= V C -1 10 w c(NaCl)=molL 58.5 D 22.4m V= 58.5 【答案】 C 【解析】 【详解】 A. n(NaCl)= m 58.5 , V表示的是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故A 错误; B. 溶液的质量为: g?cm -3 VmL= Vg ,则质量分数 = m V ,故 B 错误; C.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NaCl)= 1000% M =10/58.5,故 C正确; D. 22.4m

6、58.5 不是氯化钠溶液的体积,故D 错误; 故答案选 C。 4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mol Na2O2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一定为NA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B浓 HCl 和 MnO2制氯气的反应中,参与反应的HCl 中体现酸性和氧化性各占一半 CVC可以防止亚铁离子转化成三价铁离子,主要原因是V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D NO2与水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1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Na2O2中的 O 为-1 价,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发生反应时,若只作为氧化剂,如与SO2反应, 则 1molNa2O2反应后得 2

7、mol 电子; 若只作为还原剂, 则 1molNa2O2反应后失去2mol 电子; 若既做氧化剂 又做还原剂,如与CO2或水反应,则 1molNa2O2反应后转移1mol 电子,综上所述,1molNa2O2参与氧化 还原反应,转移电子数不一定是1NA,A 项错误; B浓 HCl 与 MnO2制氯气时, MnO2表现氧化性,HCl 一部分表现酸性,一部分表现还原性;此外,随着 反应进行,盐酸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再反应生成氯气,B 项错误; C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因此可以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 C项正确; D NO2与水反应的方程式:223 3NOH O=2HNONO,NO2中一部分作

8、为氧化剂被还原价态降低生 成 NO,一部分作为还原剂被氧化价态升高生成HNO3,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D 项错误; 答案选 C。 【点睛】 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时既可作为氧化剂表现氧化性,又可作为还原剂表现还原性;氧 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以三个守恒即电子得失守恒,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为基础进行计算。 5向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X 和 2molY,发生反应4X( g)+2Y(g)? 3Z(g) ,下列选项表明反应 一定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BY的体积分数不再变化 C3v(X) 4v(Z) D容器内气体的浓度c( X) :c( Y) :c

9、( Z) 4:2:3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 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 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 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详解】 A.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一直不变,不能判定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故 A 错误; B.Y 的体积分数不再变化,说明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故B 正确; C.3v(X) =4v(Z)未体现正与逆的关系,不能判定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C 错误; D.当

10、体系达平衡状态时,c(X) :c( Y) :c( Z)可能为 4: 2:3,也可能不是4:2:3,与各物质的初始浓 度及转化率有关,不能判定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D 错误; 故选 B。 6下列实验中,所使用的装置(夹持装置略 )、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A观察 Fe(OH)2的生成 B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O3溶液 C除去 CO中的 CO2 D实验室模拟制备NaHCO3 【答案】 A 【解析】 【分析】 A.氢氧化亚铁不稳定,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生成氢氧化铁,所以制备氢氧化铁要隔绝空气; B.容量瓶只能配制溶液,不能作稀释或溶解药品的仪器; C.洗气瓶洗气,注意气体的进出方向;

11、D.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将导管直接插入食盐水中。 【详解】 A.氢氧化亚铁不稳定,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生成氢氧化铁,所以制备氢氧化亚铁要隔绝空气,植物油和水 不互溶,且密度小于水,所以用植物油能隔绝空气,能实现实验目的,故A 正确; B.容量瓶只能配制溶液,不能作稀释或溶解药品的仪器,应该用烧杯溶解硝酸钠,然后等溶液冷却到室温, 再将硝酸钠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故B 错误; C.洗气瓶洗气时,瓶内装有吸收杂质的液体,混合气从长管进、短管出( 即长进短出或深入浅出) ,故 C 错 误 D.通氨气的导管插入液面太深,易发生倒吸;通二氧化碳的导管没有插入溶液中,二氧化碳不易被溶液吸 收,影响碳酸氢钠的制

12、备,故D 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物质制备、物质检验、气体除杂、溶液配制等知识点。没 有正确掌握常见制备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收集方法致错。 7水果、蔬菜中含有的维生素C具有抗衰老作用,但易被氧化成脱氢维生素C。某课外小组利用滴定法 测某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其化学方程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脱氢维生素C分子式为C6H8O6 B维生素C中含有 3 种官能团 C该反应为氧化反应,且滴定时不可用淀粉作指示剂 D维生素C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根据物质结构简式可知脱氢维生素C的分子式为C6H6O6,A 错误;

13、 B. 根据维生素C结构可知维生素C 含有羟基、碳碳双键、酯基三种官能团,B 正确; C. 1 分子维生素C与 I2发生反应产生1 分子脱氢维生素C 和 2 个 HI 分子,维生素C分子失去两个H 原子 生成脱氢维生素C,失去 H 原子的反应为氧化反应;碘遇淀粉变蓝,所以滴定时可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终点时溶液由无色变蓝色,C错误; D. 羟基属于亲水基团,维生素C含多个羟基,故易溶于水,而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比较小, D 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8如图所示是一种以液态肼(N2H4)为燃料,某固体氧化物为电解质的新型燃料电池。该电池的工作温 度可高达700900,生成物均为无毒无害的物质。下列

14、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总反应为:N2H4+2O2=2NO+2H2O B电池内的O2-由电极乙移向电极甲 C当甲电极上消耗lmol N2H4时,乙电极理论上有 22.4L(标准状况下)O2参与反应 D电池正极反应式为:O2+4e-=2O2- 【答案】 A 【解析】 【详解】 A、按照题目意思,生成物均为无毒无害的物质,因此N2H4和 O2反应的产物为N2和 H2O,总反应方程 式为 N2H4O2=N22H2O,A 错误,符合题意; B、在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N2H4中 N 的化合价从 1 升高到 0,失去电子,因此通过N2H4的 一极为负极,则O 2由电极乙向电极甲移动, B 正确,不符合

15、题意; C、总反应方程式为N2H4 O2=N22H2O,每消耗 1molN2H4,就需要消耗1mol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为 22.4L ,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目,O2得到电子生成O 2,电极方程式为 O2+4e-=2O2-,D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 A。 9一定呈中性的是() A pH7 的溶液 B25, Kw1.0 10 14 的溶液 CH+与 OH 物质的量相等的溶液 D等物质的量的酸、碱混合后的溶液 【答案】 C 【解析】 【详解】 A 100 度时,纯水的pH6,该温度下pH7 的溶液呈碱性,所以pH7 的溶液不一定呈中性,故A 错 误; B25,Kw1.0 1

16、0 14 是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可能呈酸性、中性或碱性,所以不一定呈中性,故B 错 误; C只要溶液中存在H+与 OH 物质的量相等,则该溶液就一定呈中性,故 C正确; D等物质的量的酸、碱混合后的溶液不一定显中性,这取决于酸和碱的相对强弱以及生成盐的性质,故 D 错误; 答案选 C。 【点睛】 判断溶液是否呈中性的依据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相等,温度改变水的电离平衡常数,温度越高, 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越大。 10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 项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A 将 SO2气体通入Na2SiO3溶液中产生胶状沉淀酸性: H2SO3H2SiO3 B 向某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颜色不变 该食盐中一定没有添 加碘酸钾 C 向 2 支盛有 5mL 0.1mol/LNaOH 溶液的试管中分别 加入 2 滴 0.1mol/L CuCl2溶液和 2 滴 0.1mol/L CaCl2 溶液 一支试管中产生蓝色沉 淀, 另一支试管无明显现 象 KspCu(OH)2 KspCa(OH)2 D 向 CuSO4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