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1658713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58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 个小题,每小题4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表示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 的氯原子: 20 17Cl B氯离子 (Cl )的结构示意图: C氯分子的电子式: D氯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H3CCH2Cl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左上角应是质量数,质量数=中子数 +质子数 =37,应是 37 17Cl,故 A 说法错误; B、氯离子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其结构示意图:,故 B 错误; C、氯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每个氯原子都

2、达到8 电子稳定结构,故C正确; D、氯乙烯结构简式:CH2=CHCl,而题目中是氯乙烷,故 D 说法错误。 2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火法炼铜 B转轮排字 C粮食酿酒 D钻木取火 【答案】 B 【解析】 【详解】 A.火法炼铜是指用氧气与硫化亚铜制取铜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 B. 转轮排字属于物理 变化,故选B;C. 用粮食酿酒过程实质是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在进行发酵生成乙醇的过程,中间有元素 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 D. 钻木取火是通过动能转化为热能使木材燃烧,属于 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答案:B。 3常温下

3、, 向 l L pH=l0 的 NaOH 溶液中持续通入CO2。通入 CO2的体积 (y)与溶液中水电离出的 c(OH-)的关 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 点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 +)=1 10-10mol L-1 Bb 点溶液中: c(H+)=1 10 -7mol L-1 Cc 点溶液中: c(Na+)c(HCO3 -)c(CO 32-) D d 点溶液中: c(Na+)=2c(CO32-)+c(HCO3-)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 Aa 点溶液是NaOH 溶液, pH=10,则水电离出的c(H+)=1 10 -10mol L-1,正确。 Bb 点溶液中 c(OH-

4、)=1 10 -7mol L-1,由于水的离子积是 kw=1 10 -14mol2 L-2,所以 c(H+)=1 10-7mol L-1,正确。 Cc 点水电 离产生的c(OH-)最大,则溶液是Na2CO3溶液。根据物料守恒可知c(Na +)c(CO 32-), CO32-发生水解反应形成 HCO3-,但是盐水解的程度是微弱的,主要还是以盐电离产生的离子存在,所以 c(CO32-)c(HCO3-)。故溶液 中离子浓度关系是:c(Na+)c(CO32-)c(HCO3-),错误。 Dd 点溶液中,根据电荷守恒可得: c(H+)+c(Na+)=2c(CO32-)+c(HCO3-)+ c(OH-),由

5、于 c(OH-)=1 10 -7mol L-1,所以 c(H+)=1 10-7mol L-1,故 c(Na+)=2c(CO32-)+c(HCO3-),正确。 考点:考查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时水电离程度大小比较及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知识。 4设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LH2与 11.2LD2所含的质子数均为NA B硅晶体中,有NA个 Si 原子就有4NA个 SiSi 键 C6.4g Cu 与 3.2g 硫粉混合隔绝空气加热,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书为0.2NA D用惰性电极电解食盐水,若导线中通过2NA个电子,则阳极产生 22.4L 气体 【答案】 A

6、 【解析】 【详解】 A. 标准状况下,11.2LH2与 11.2LD2均为 0.5mol,每个分子中含有2 个质子,则所含的质子数均为NA,故 A 正确; B. 硅晶体中, 每个 Si周围形成4 个 SiSi键,每个 SiSi键是 2 个 Si 原子共用, 所以有 NA个 Si原子就有 2NA个 SiSi 键,故 B 错误; C. 硫和铜反应的方程式:2Cu+S Cu2S,6.4gCu 与 3.2gS粉的物质的量相等,均为0.1mol ,物质的量相 等的铜和硫反应,硫过量,根据铜求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则6.4gCu 的物质的量为0.1mol,则转移电子 的物质的量为0.1mol ,转移电子数

7、为0.1NA,故 C错误; D. 未说明是标准状态,则无法计算生成气体的体积,故D 错误。 故选 A。 【点睛】 此题易错点在于D 项,在涉及气体体积的计算时,要注意是否为标准状态,是否为气体。 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排水法收集铜粉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NO2 B用氨水鉴别NaCl、MgCl2、AlCl3、NH4Cl 四种溶液 C用酸性KMnO4溶液验证草酸的还原性 D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l2中混有的HCl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NO2和水发生反应:3NO2 H 2O=2HNO3NO,不能用排水法收集NO2,应用排空气法收集,故错误; B、现象分

8、别是无现象、有白色沉淀、 有白色沉淀 (氢氧化铝溶于强碱不溶于弱碱)、无现象, 因此不能区分, 应用 NaOH 溶液,进行鉴别,故错误; C、高锰酸钾溶液, 可以把草酸氧化成CO2,即 2MnO4 5H 2C2O46H =2Mn 210CO 28H2O,故正确; D、 Cl2H2OHClHClO,HCl 消耗 NaHCO3,促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应用饱和食盐水,故 错误。 6已知 A、B、 C、D、E为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 只由碳、氢两种元 素组成,其产量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的发展水平。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甲烷中混有少量A,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9、除去 B物质 C可以和 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C物质 E的酯类同分异构体还有3 种 D BDE 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2H5OH+CH3COOC2H5 【答案】 C 【解析】 【分析】 其中 A 只由碳、 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产量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的发展水平,A 为乙烯, B 为乙醇, C 为乙醛, D 为乙酸, E为乙酸乙酯。 【详解】 A. 甲烷中混有少量A,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生成二氧化碳,引入新 的杂质,故A 错误; B. 乙醛和 NaHCO3溶液不反应,故B错误; C. 物质 E的酯类同分异构体有甲酸正丙酯,甲酸异丙酯,丙酸甲

10、酯3 种,故 C正确; D. BDE 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2H5OH +CH3COOC2H5 +H2O,故 D 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 C。 7高能 LiFePO4电池多应用于公共交通,结构如图所示。电池中间是聚合物的隔膜,其主要作用是在反应 过程中只让Li +通过,原理如下: (1- x)LiFePO4+xFePO4+LixCn LiFePO4+nC。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放电时, Li+向正极移动 B放电时,电子由负极用电器 正极 C充电时,阴极反应为xLi+nC+xe -=LixC n D充电时,阳极质量增重 【答案】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放电时,工

11、作原理为原电池原理,阳离子向正极移动,A正确; B放电时,工作原理为原电池原理,电子由负极用电器 正极, B正确; C充电时,工作原理为电解池原理,阴极反应为xLi +nC+xe-=LixC n,C正确; D充电时,工作原理为电解池原理,阳极反应为LiFePO4-xe -=(1-x)LiFePO 4+xFePO4+xLi+,很明显,阳极质 量减小, D错误。 答案选 D。 【点睛】 涉及 x 的电池或者电解池的电极反应书写,切不可从化合价入手,而应该以电荷守恒或者原子守恒作为突 破口进行书写, 如本题 D 中先根据总反应写出LiFePO4-e -(1-x)LiFePO 4+xFePO4, 很显

12、然右边少着 x 个 Li +, 故右边加上xLi +,右边加上 xLi +后,根据电荷守恒可知左边应该 -xe -,最终阳极反应为 LiFePO4-e -(1- x)LiFePO 4+xFePO4。 8根据合成氨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断裂 0.5molN2( g)和 1.5mol H2(g)中所有的化学键释放a kJ热量 BNH3(g) NH3(l) H=c kJ?mol 1 CN2(g)+3H2(g) ?2NH3(g) H=2(ab)kJ?mol 1 D 2NH3(l)?N2(g)+3H2( g) H=2(b+ca) kJ?mol 1 【答案】 D 【解析】 【分

13、析】 由图可知,断裂化学键吸收akJ 热量,形成1mol 气态氨气时放热为bkJ ,1mol 气态氨气转化为液态氨气 放出热量为ckJ。 【详解】 A断裂 0.5mol N2(g)和 1.5mol H2(g)中所有的化学键,吸收a kJ热量,故A 错误; BNH3(g) NH3(l) H=c kJ?mol 1,故 B错误; C由图可知,N2(g)+3H2( g)?2NH3(g) H=2(ab)kJ?mol 1,故 C错误; D由图可知,N2( g)+3H2(g)?2NH3( l) H=2(abc)kJ?mol 1,互为逆反应时,焓变的数值相 同、符号相反,则2NH3(l)?N2(g)+3H2(

14、g) H=2(b+ca) kJ?mol 1,故 D 正确; 故选: D。 9明崇祯年间徐光启手迹记载:“ 绿矾五斤,硝 (硝酸钾 )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 研细,次用铁作锅, 锅下起火,取气冷定,开坛则药化为强水。五金入强水皆化、惟黄金不化强水中, 加盐则化。 ”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强 水 ” 主 要 成 分 是 硝酸 B“ 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 是指绿矾脱水 C“ 锅下起火 ,取气冷定 ” 描述了蒸馏的过程 D “ 五金入强水皆化” 过程产生的气体都是H2 【答案】 D 【解析】 A.根据 “ 五金入强水皆化、惟黄金不化强水中” 判断 “ 强 水” 主 要 成

15、分 是 硝酸,故A 正确; B. “将 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 是指绿矾脱水,故B 正确; C. “锅下起火,取气冷定” 描述了蒸馏的过程,故 C正 确; D. “五金入强水皆化” 是指金属溶于硝酸,过程产生的气体主要是氮的氧化物,故 D 不正确。故选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溴乙烷与氢氧化钾混合液加热,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沉淀生成,可证明溴乙烷中含有溴 B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与铜离子时,蓝色斑点在棕色斑点的下方,说明铜离子在固定相中分配得更多 C食醋总酸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先用移液管吸取市售食醋25ml,置于 250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线, 从配制后的溶液中取出25ml 进行

16、实验,其主要目的是可以减少食醋的挥发 D准确量取25.00 mL 的液体可选用移液管、量筒或滴定管等量具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检验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种类,要将卤素原子转变成卤素离子,再进行检验;因此,先加NaOH 溶液, 使卤代烃水解,再加硝酸酸化后,方可加入AgNO3,通过观察沉淀的颜色确定卤素原子的种类,选项中缺 少加入硝酸酸化的步骤,A 项错误; B 层析法的原理即利用待分离的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称作固定相 )中的亲和性差异, 如吸附性差异, 溶解性 (或分配作用 )差异让混合物溶液(称作流动相 )流经固定相,使混合物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进行反 复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使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得以分离;纸上层析分离能溶于水的物质时,固定相是吸 附在滤纸上的水,流动相是与水能混合的有机溶剂(如醇类 ),实验结束后, 出现在滤纸靠上方位置的离子, 其在流动相中分配更多,出现在滤纸靠下方位置的离子,其在固定相中分配更多;因此蓝色斑点反映的铜 离子,在固定相中分配更多,B 项正确; C移液管量取溶液体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