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原理知识课件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41647737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210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成电路原理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0页
集成电路原理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0页
集成电路原理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0页
集成电路原理知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10页
集成电路原理知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集成电路原理知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成电路原理知识课件(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集成电路原理,集成电路概论,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 芯片(Chip) 硅片(Wafer) 集成电路类型: 功能: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 结构:单极集成电路、双极集成电路 集成度:SSI, MSI,LSI,VLSI,ULSI,GSI,集成电路的发展,1.材料及器件 1875年 半导体硒 光电导 1906年 提出硅无线电检波 1935年 硅检波二极管 1947年 点接触、结型晶体管,存在的主要问题,电隔离 1959年 Kurt Lehovec提出PN结隔离 Robert Nocye提出平面工艺及氧化层上制作互联线的方法 奠定了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技术基础,1960年

2、 德州仪器 Jack Kilby 锗集成电路 1960年 商用集成电路 包括:(2个晶体管、4个二极管、6个电阻、4个电容),1962年 第一个MOSFET集成电路(16个N沟MOS) 1962年 TTL系列 1972年 IIL系列及ECL系列 革命性的变化 1970年 半导体存储器(1kb) 1972年 微处理器(i4004,2250个MOS),集成度的提高,SSI(2000 ), ULSI (10E9),GSI ( 10E9 ) 摩尔定律:集成度18个月提高两倍,特征尺寸减少为,由Intel创始人之一Gordon Moore 1965年提出,起初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2

3、个月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1975年摩尔将12个月更改为18个月,集成电路工艺方法,1 薄膜制备技术 1.1 外延薄膜 汽相外延VPE (Vapor phase epitaxy): 1000 还原反应: SiCl4+2H2=Si+4HCl SiHCl3+H2=Si+3HCl 热分解反应: SiHCl3=Si+2H2 SiH4= Si+2H2,可直接掺杂:n型掺杂磷烷(PH3)或三氯化磷(PCl3) p型掺杂乙硼烷(B2H3)或三氯化硼(BCl3),分子束外延MBE: 超高真空 10-10-10-11torr 反应温度:500-900,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淀积(Metal-organic

4、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OCVD: 常压或低压(10-100Torr) 衬底温度为500-1200 高纯有机源,1.2 薄膜淀积,化学气相淀积(CVD): 常压化学气相淀积(APCVD) 低压化学气相淀积 (LPCVD(0.1-5torr 300-900)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 高密度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淀积(HDPCVD),可淀积薄膜: Si3N4 ,SiO2, PSG,BSG,BPSG,FSG 原料: SiH4 正硅酸乙酯TEOS等,物理气相淀积PVD 蒸发: 电阻 电子束 溅射: 直流溅射 RF溅射 RF磁控溅射,1.3 氧化 温度:900

5、-1200 消耗 46% Si 湿法、干法 自然氧化,栅氧化,场氧化,保护氧化,掺杂阻挡氧化氧 化,垫,注入屏蔽,金属层间氧化层(CVD) 1.4 掺杂 热扩散: 950-1280 PH3 POCl3 AsH3 SbCl5 B2H6 BF3 BBr3 离子注入 替位式掺杂 ,填隙式掺杂,1.5光刻,接触式(5) 接近式(2-4), 扫描投影式(1 1:1), 分步重复式(250-350nm), 步进扫描式,10 负性 1 正性 150nm:深紫外步进扫描 90 nm :极限紫外 65 nm :电子束 45 nm :离子束投影 30 nm : x射线 刻蚀: 干法、湿法,半导体元器件的基本结构,

6、双极晶体管,有源元件:双极晶体管 无源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等,单极晶体管(MOS场效应管、结型场效应管等) ENMOS、DNMOS、EPMOS、DPMOS,CMOS,BiCMOS 采用同一工艺同时在芯片上制作双极晶体管及CMOS器件,一. 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1.1 双极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 器件的基本结构,工艺流程,1衬底选择 对于典型的PN结隔离双极集成电路来说,衬底一般选用P型硅。 为了提高隔离结的击穿电压而又不使外延层在后续工艺中下推太多,衬底电阻率选=100 cm。 为了获得良好的PN结面,减少外延层的缺陷,选用(111)晶向。,隐埋层杂质的选择原则是: 1.杂质固溶度大,以

7、使集电极串联电阻降低; 2.高温时在硅中的扩散系数要小,以减小外延时埋层杂质上推到外延层的距离; 3.与硅衬底的品格匹配好。以减小应力。因此最理想的院埋层杂质是砷(As)。,设置隐埋层的目的: 减小晶体管集电极的串联电阻,减小寄生PNP管的影响,2第一次光刻N+隐埋层扩散孔光刻,3外延层淀积,主要设计参数: 外延层电阻率和外延层厚度,4第二次光刻P+隔离扩散孔光刻,目的: 在硅衬底上形成孤立的外延层岛,以实现各元件间的电绝缘。 此工艺称为标准隐埋集电极(standard buried collector,SBC) 隔离工艺。 在集成电路中P型衬底接最负电位,以使隔离结处于反偏。,5第三次光刻

8、P型基区扩散孔光刻,6第四次光刻N+发射区扩散孔光刻,7第五次光刻引线接触孔光刻,8第六次光刻 金属化内连线光刻,1.2 MOS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1.2.1 N沟硅栅ED MOS集成电路工艺 器件结构:,工艺流程:,(1)长薄氧 60nm,(2)淀积Si3N4 150nm,(3)场区光刻(光1) 场区注入,(4)场区氧化 去除Si3N4及背面氧化层,(5)二次薄氧40nm,(6)D管光刻(光2) D管注入,(7)E管光刻(光3) E管注入,去除有源区薄氧 栅氧化85nm,埋孔光刻(光4) 多晶硅淀积 磷扩散 漂PSG,(8)多晶硅光刻(光5) 源、漏区注入,(9)低温氧化500550nm

9、,(10)引线孔光刻(光5),铝淀积1-1.2m,(11)反刻铝(光6) 合金,1.2.2 CMOS集成电路工艺,示意图,器件结构,双阱工艺,N阱工艺,P阱工艺,1P阱硅栅CMOS工艺和元件的形成过程,(1)光1阱区光刻,刻出阱区注入孔,(2)阱区注入及推进,形成阱区,(3)去除SiO2,长薄氧,长Si3N4,氧化,(6)长场氧,漂去SiO2及Si3N4 然后长栅氧。,(4)光2一一有源区光刻,刻出 P管、N管的源、漏和栅区,(5)光3N管场区光刻,刻出N管场区注入孔。 N管场区注入,以提高场开启,减少闩锁效应及改善阱的接触,(10)光7-N+区光刻,刻去N+区上的胶 (可用光6的负版)。 N

10、+区注入,形成 NMOS管的源、漏区及N+保护环,(7)光4-P管区光刻(用光1的负版)。,P管区注入,调节PMOS管的 开启电压,然后长多晶。,(8)光5-多晶硅光刻、形成多品硅栅 及多晶硅电阻,(9)光6-P+区光刻,刻去P管区上的胶, P+区注入,形成PMOS管的源、漏区及P+保护环,(11)长PSG,(12)光8-引线孔光刻。,(13)光9-铝引线光刻。 光10-压焊块光刻,2. N阱硅栅CMOS工艺,2)生长场氧化层, 生长栅氧化层,1)确定N阱区,低剂量磷注入, 在高温下扩散推进,形成N阱。,氧化,3)长多晶硅,刻多晶硅栅,4) P+、N+注入,形成源、漏区,5)CVD淀积SiO2

11、,刻接触孔,5)淀积金属铝,反刻,金属化,3 双阱硅栅CMOS工艺,(1)光1-确定阱区 (2)N阱注入和选择氧化 (3)P阱注入 (4)推进,形成N阱、P阱 (5)场区氧化 (6)光2-确定需要生长栅氧化层的区域 (7)生长栅氧化层 (8)光3-确定注B+(调整P沟器件的开启电压)区域,注B+ (9)淀积多晶硅、多晶硅掺杂 10)光4-形成多晶硅图形 11)光5-确定P+区,注硼形成P+区 12)光6-确定N+区、注磷形成N+区 13)LPCVDD生长二氧化硅层 14)光7-刻蚀接触孔 15)淀积铝 16)光8-反刻铝,形成铝连线,1.3 Bi-CMOS工艺,双极器件:速度高、驱动能力强、模

12、拟精度高,CMOS器件:功耗低、集成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功耗大、集成度低,速度低、驱动能力差,1.3.1 以CMOS工艺为基础的Bi-CMOS工艺,1以P阱 CMOS为基础的Bi-CMOS工艺,以P阱作为NPN管的基区,以N衬底作为NPN管的集电区,以N+源、漏扩散区作为NPN管的发射区扩散及集电极的接触扩散。 主要优点:工艺简单;MOS晶体管的开启电压可通过一次离子注入进行调整;NPN管自隔离。 缺点:NPN管的基区太宽,基极和集电极串联电阻太大;NPN管和PMOS管共衬底,限制了NPN管的使用。,(1)用N+N外延衬底,以降低NPN管的集电圾串联电阻; (2)增加一次掩模进行基区注入、推进

13、,以减小基区宽度和基极串联电阻 (3)采用多晶硅发射极以提高速度; (4)在P阱中制作横向NPN管,提高NPN管的使用范围。,2以N阱CMOS为基础的Bi-CMOS工艺,缺点: NPN管的集电极串联电阻太大 可采用P+衬底,在N阱下设置N+埋层,然后进行P型外延,1.3.2 以双极工艺为基础的Bi-CMOS工艺,2以双极工艺为基础的双阱Bi-CMOS工艺,特点:采用N+及P+双埋层双曲结构,采用薄外延层来实现双极器件的高截止频率和窄隔离宽度。利用CMOS工艺的第二层多晶硅做双极器件的多晶硅发射极,第2章 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及其寄生效应,21 理想本征集成双极晶体管的埃伯斯-莫尔(EM)模型,实

14、际集成电路中的双极晶体管为四层三结结构 IE=IB+IC+IS,在实际的集成电路中,衬底始终接最负电位,因此寄生PNP管的集电结(亦即NPN管的C-S衬底结)总是反偏的,而PNP管的发射结(亦即NPN管的集电结)的偏置状态可能正偏,也可能反偏。当NPN管工作于饱和区或反向工作区时,其BC结都处于正向偏置,此时寄生PNP管的发射结处于正向偏置,因而PNP管处于正向工作状态,于是有电流流过C-S结,这将严重影响集成电路的正常工作。,根据晶体管模型:,对三极管,对PN结二极管,对四层三结集成电路晶体管,其中,由此可得,即为四层结构晶体管的EM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或者叫四层三结晶体管的非线性直流模型,

15、22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有源寄生效应,假定隔离结始终处于反偏,井取晶体管的参数如下:,对EM模型作如下简化:,221 NPN管工作于正向工作区和截止区的情况,NPN管工作于正向工作区和截止区时,NPN管的BC结压降Vbc-npn0, 即PNP管的BE结压降VBE-PNP0,因此寄生PNP管截止。此时 。 寄生PNP管的存在对NPN管的电流基本上没有影响,只是增加了IB及Ic中的 反向漏电,同时增加一项衬底漏电流。在模拟集成电路中,NPN管一般工 作在正向工作区,所以寄生PNP管的影响可以忽略。,222 NPN管工作于反向工作区的情况,影响: 对IE、IB基本无影响 使反向NPN管的 (-Ic)

16、减少了SFIR 措施: 采用掺金工艺和埋层工艺。 使少子寿命下降,基区渡越时间增加;减小SF,223 NPN管工作于饱和区的情况,由,可得:,要提高有用电流的比值,减少寄生PNP管的影响,就要减小SF和增大V 。可采用掺金工艺及埋层工艺来减小SF;采用肖持基二极管(SBD)对BC结进行箔位,使VBC下降。,23 集成双极晶体管的无源寄生效应,四层三结结构NPN管的EM2模型,变换:,EM2模型,231 集成NPN晶体管中的寄生电阻,1发射极串联电阻rES,主要考虑接触电阻rE,c,为欧姆量级,在小电流情况下,rES可忽略不计。,2集电极串联电阻rCS,可得,应满足,外延层耗尽层宽度计算: 例:外延层杂质浓度NBC=41016cm-3,结深xj=2m,N0=61018cm-3,V=-1V,1 由NBC/N0=10-2,确定图表 2 V/NBC2.5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