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说课稿 .doc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41641579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说课稿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祝福》说课稿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祝福》说课稿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祝福》说课稿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说课稿 .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祝福说课稿柳 婷一、说教材(一) 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祝福是属于前者。鲁迅的这篇祝福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精品,当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鲁迅小说中与阿Q、孔乙己齐名的出名的人物。研读好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对将来小说的阅读,小说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说的写作都有深广意义。(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

2、教学目标如下:1、 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2、 理清小说的情节,总结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3、 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并研究形成的原因。4、 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妇女悲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入认识到造成人生悲 剧的社会原因。(三)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2、 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社会根源的认识。二、说学法(一)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情况,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二) 学法及确定的依据A

3、、预习 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B、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高中生对鲁迅的文章理解的深度还不够,甚至认为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因此,要想深入理解课文鉴赏这篇文章,必须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基于此我先设计了几个饶有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能够解决。 A、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 B、按故事情节的环节、内容和故事的自然顺序列表对比说明。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凡是引不起兴趣的地方,也就不会产生无意识记忆。然后再出几个有兴趣深度的话题,让学生深入探究。A、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

4、样的人呢?B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三、说教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对小说鉴赏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

5、,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一) 讨论法自主合作,逐步引导。(二) 点拨法分析引导,深入探究。在学生感知之后,教师才应当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就其中的问题进行公开的、有序的而热烈地讨论与交流。教师或点拨,或成为其中的一员,或作简要的评价,但正如航船,教师要时时掌舵,保持航船前行的方向。否则一堂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极有可能滑变成徒有其表的支离破碎的一种琐屑。四、说教学过程(一)、导语。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二)、介绍背景,

6、揭示主题。祝福创作于年,后收入作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世纪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三)、检查预习: 1、字词音义发轫:(rn)轫,车前横木发轫指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现寒 暄 :问寒问暖.烟霭:霭,山中的雾气.(蔼)悚sng然:害怕的样子.芒 wng 刺:麦穗上的尖.忌讳;顾忌或禁忌.娉png礼(驰骋) 捺(n):按住.拗(nu)不过:无法改变.亦读(o)指“不顺”.如;拗口.亦读(a

7、)指“弄弯使断”.如:把竹竿拗断. 2、祥林嫂年谱姓名:也许姓卫 小时:也许是做童养媳 后来:嫁给比自己小10岁的丈夫,丈夫打柴为生,婆婆严厉,有一个小叔子。 26岁:春天死了丈夫,初冬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帮工,月薪500文,工作了三个半月 27岁:刚过新年,淘米时被婆家绑架回去卖给贺老六,价钱80千,过门时闹得厉害,撞香案寻死。年底生下儿子阿毛。 28岁:嫁到贺家不到两年,丈夫得伤寒死了。守着儿子度日。 30岁:春天,儿子被狼吃了。贺家大伯来收屋,被逼走投无路。秋天再到鲁镇。 31岁:新年听柳妈讲地狱故事及捐门槛救赎事。 32岁:用工钱12千钱捐门槛。仍被视为不干净。精神受到打击,直是一个木偶人

8、。 后来:被扫地出门,成为乞丐。 37岁:年底,问灵魂的有无。在雪花飞舞的年底,人们的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人世。 (四)、分析课文。1、 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

9、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 (2) 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 (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 林嫂的痛苦与不幸。4、理清情节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介绍小说的情节大致有几部分,让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

10、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小说的情节结构。情节 内容 起讫段落 时间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

11、。仲zh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5、问题研讨(1)、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2) 、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A、春天是什么B、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C、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A、 春天是什么明确:春天是幸

12、福、生机希望的象征。B、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C、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避免的:主观原因:沉溺于丧失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对生活丧失信心。客观原因:小说中写到的其他人物,这些人物在祥林嫂不幸遭遇中扮演的角色:生命轨迹 周围的人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鲁四奶奶)冷酷自私(封建礼教)被卖改嫁 婆婆、大伯冷酷自私(家庭)再到鲁镇 柳妈冷酷(社会)寂然死去 卫老婆子、“我” 同情(社会)讲析评价: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

13、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祥林嫂在新社会获得了“春天”,集听说读写与思想教育为一体,物象、意象相统一。启发:看问题不能单看表面,而要通过现象看本质。1族权:给了祥林嫂婆婆卖她的权力。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被剥夺。族权给了大伯收屋的权力。2夫权:给了鲁镇人叫她祥林嫂的权力。即便她的丈夫祥林死了,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夫权视再嫁是“败坏风

14、俗”, 是奇耻大辱。因而即便她的第二个丈夫明明叫贺老六,但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3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又是封建政权。4祥林嫂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是因为她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认为这将使她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这一线的希望,她竭尽全力。但不管祥林嫂怎么做,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她都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补充分析趣味性知识:古今婆媳关系之比较、遗产继承问题。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妇者,服也”。四大绳索:族权,神权,夫权,政权。从一而终:民间说的“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周易恒:“曰妇人贞洁,从一而终也。”旧三从四德: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gng即“女红”、“女功”。指通常由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