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实验理论课知识讲解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41641510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9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学实验理论课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光学实验理论课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光学实验理论课知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光学实验理论课知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光学实验理论课知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学实验理论课知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学实验理论课知识讲解(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光学实验,关于本学期光学实验,一、实验内容,*实验一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三 1、分光计的调节及棱镜角的测定;2、分光计测棱镜折射率,*实验五 显微镜;,实验六 单色仪的定标;,实验七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实验八 牛顿环测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实验九 用透射光栅测光波波长,*实验十四 1、迈克尔逊干涉的调节及测氦氖激光波长;2、迈克耳逊干涉仪测钠双线的波长差,二、实验安排和实验进度,绪论 光学实验基础知识,一 、常用光学仪器,1、光具座,(1)调节要求: 各光学元件共轴且等高; 光束满足傍轴条件(光束傍轴、物象傍轴)。,共轴与等高,共轴:各元件主光轴共线:,等高:共轴的主光轴与导轨平

2、行:,(2)调节:粗调;细调。,粗调:将导轨上所有元件靠拢,靠目测调节,令其初步共轴和等高。,细调: 目标:在物象屏距离大于四倍焦距时,移动透镜所得的两次成像(大像和小像)中心应重合。,调节:,透镜在 1位时成大像。若大像偏离中心时,调节物位置或透镜位置(高低、左右),使大像位于像屏中心;,1,调节:,再把透镜移到 2位,此时成小像。若小像偏离像屏中心,可调节像屏,使小像位于像屏中心。,以上两步反复调节,即可实现共轴与等高。,2、测微目镜,作用:装在各种显微镜、望远镜上,测量经物镜所成的中间像(实像)的大小。,显微镜成像原理图:,中间像,测微目镜原理图(详图见 P7图 0-2-2),目镜组,带

3、十字叉丝的分度板,手动鼓轮,视场中看到的清晰的分划板上的毫米刻度与分度板上的十字叉丝:,调节步骤:,上下调节目镜,清晰地见到毫米刻度和十字叉丝;,调节物镜与待测像的距离,使之清晰地成像在分度板上(像与十字叉丝无视差),转动目镜镜筒,使得毫米刻度的标尺方向与待测长度方向平行,以便测量;,鼓轮周边刻度100格,每转一圈能使分划板移动1mm。已知鼓轮转动格数即可知分划板移动长度(估算到10分之1格),注意事项:,测量时应始终保持鼓轮朝同一方向转动,避免中途改变鼓轮的转动方向,以免造成螺距误差(详见 P7)。,3、分光计,分光计是一种可精密测量角度的光学仪器。几何光学中,主要用于测量:棱镜顶角、光束的

4、偏向角等。在波动光学中,主要用于观察和测量:光谱、光谱线的波长等。,分光计的结构,详见 P9图 0-2-5。实物图及原理图:,调节:,目的:通过调节,使得三个平面:读值平面、待测平面与光束平面平行,此时三个平面已与分光计中心轴垂直。,读值平面:读值平面就是刻度盘和游标内盘旋转形成的平面,固定且与分光计中心轴垂直。,读值平面,观察平面:准直管与转动的望远镜形成的平面,要求望远镜 与中心轴垂直。,光束平面:入射光、反射光、折射光都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粗调:,调节分粗调和细调两步。,调节望远镜目镜,使能看清十字叉丝。,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并调节物镜使远处物体和十字叉丝都清晰。此时望远镜已能粗略观察

5、平行光。,通过目测,调节望远镜轴和载物平台,使之尽量与中心轴垂直。此步骤要求尽量细致准确。,细调:,应用自准直原理调节望远镜适合观察平行光:,将平面反射镜置于载物平台上,详见 P12图0-2-9a。如此放置只需调节一颗螺丝即可(如图中的 或 ),点亮“小十字叉丝”照明灯。,将望远镜垂直对准反射镜面,直到看到绿色的“小十字叉丝”反射像,调节物镜,使得该反射像与测量用十字叉丝间无视差。,此时望远镜已适合观察平行光,不得再改变其调焦状态。,用逐步逼近法(二分之一调节法)进行调节,使得望远镜光轴与中心轴垂直。,目的:最终要使经反射镜两个反射面反射进入望远镜的绿色“小十字叉丝”反射像都与调整用十字叉丝重

6、合。,方法:当两者不重合时,分别调节载物平台螺丝及望远镜倾斜调整螺丝,各使两者之间距离减小原距离的一半。,对反射镜的两个反射面所成的绿色叉丝像反复用此法进行调节,直至使其与调整用十字叉丝完全重合。,调节准直管使之产生平行光,并使其光轴与望远镜光轴重合:,照亮准直管狭缝,前后调节狭缝,使从望远镜中能看到清晰的狭缝像,且与测量叉丝之间无视差。此时准直管出射的已是平行光。,调节准直管的倾斜螺丝,使得狭缝像的中心位于测量叉丝的交点处。此时望远镜和准直管的光轴已平行,并近似重合。至此,整个调节过程结束。,问题:为何上述讲近似重合,而不是完全重合?,答:因目测限制,在满足近轴条件时,近似重合与完全重合的观

7、察结果是一样的。故观测者无法分辨之。,二、实验规范,1、实验前写好预习报告(写在专用实验纸上),包括: 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文字和光路图)、实验步骤、原始数据记录表格。 请老师检查。,2、布置和调整光路(参照P18),3、测量(参照 P18),4、归整(参照 P18 ),三、实验后的数据处理,1、列表法,将所有的直接测量数据(原始数据)、间接测量数据、平均值、误差及误差平均值及标准不确定度等都填在表格中。,如长度测量:,2、作图法,优点:直观、简洁、适合一些函数关系复杂和未知函数关系的间接测量量的数据处理。,四个点必须在曲线上找。,作图规则和步骤:,(1)取合适的作图比例,

8、尽量不使有效数字由于作图而改变。,(2) 用细铅笔画出的交叉点来表示实验点。,(3) 画出的曲线或直线使实验点均匀分布在曲线或直线两侧。为什么?,(4) 需要计算的点必须在曲线或直线上找。为什么?,原始数据纪录;数据处理(间接测量量的计算、作图、误差处理等);结果分析;回答思考题。,3、数据处理的要求,不许伪造、随意涂改或抄袭原始数据;原始数据用钢笔纪录;图表要用铅笔、尺、曲线板等工具完成;最后应对实验精度的提高和减小误差等方面进行讨论。,四、注意事项,1、光学元件与光学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参照P18),(1)实验既可以是对理论的验证,又可以是根据理论公式对实际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所用到的公式都

9、是理论课上学过的公式。,2、实验与理论的异同,原因: 理论公式成立的前提是物理实体的理想性。 实验公式要考虑到实际物理实体的非理想性。,(2) 实验因为要考虑到测量的精度和减小误差,所用的公式又和理论课上学过的公式不同。,实验一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光学系统共轴的调节、视差原理的应用;,2、掌握薄透镜焦距常用的测定方法。,二、实验原理,可视为薄透镜,记为:,正透镜(会聚透镜),负透镜(发散透镜),薄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及其性质,1照明灯;2平行光管;3、待测物(带有刻度的玻板);4待测透镜,焦距为: (待测),5读数目镜;6光具座导轨;7平行光管透镜,,8带有十字叉丝的分

10、划板,玻板刻度成像处;9读数鼓轮。,设物高(玻板上刻线之间的距离)为,,像高为,据此式可算出待测透镜焦距。,三、实验内容(参考P22),1、调节,粗调;细调共轴、等高;,2、焦距测量,公式法,重复测三次取平均值;,3、误差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一 、实验目的(参照 P31),实验三 分光计的调节及棱镜顶角的测量,自准直法测棱镜角,二 、实验原理,1、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 2、棱镜顶角的测定,图为等边棱镜ABC及其棱镜角,三、实验内容,参照 P31,1、分光计的调节; 2、棱镜顶角的测定。,要求:自准直法重复侧三次,取平均值并计算标准不确定度;,一 、实验目的,实验五 显微镜(望远镜不

11、作要求),实验原理及实验内容详见教材及补充讲义。,1、熟悉显微镜的构造及放大原理; 2、学会一种测定显微镜放大率的方法; 3、显微镜的使用并测微小长度。,一 、实验目的,实验八 牛顿环(劈尖干涉不作要求),两束满足相干条件的光相遇,会产生干涉现象有的地方始终加强,有的地方始终减弱,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视频课第二集2911”),牛顿环的干涉条纹 明暗相间的、疏密渐变的 同心圆环,,二 、实验原理,测量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薄膜干涉原理,正入射时:,等厚条纹,等倾条纹,牛顿环形成一空气薄膜,光线正入射,光程差公式为:,设观察暗条纹,则有:,牛顿环干涉原理,半径能直接测量吗?,代入,得:,圆心如

12、何确定?,实验的灵魂是减小误差!,牛顿环的级次数很难确定(详见P62)。能否避开对环的级次的计数?,对第 k级环外面的第 k+m级环,有:,实验中采用钠灯照明,纳黄光波长给定:,取,的两,个坐标:,二、实验内容及注意事项,1、牛顿环的调节:注意分光板的角度。,3、测 20个暗环的直径,共 40个读数。得到 10个,为什么?,实际中,平凸透镜的曲率并非处处相等,故测量时最少测量 40个牛顿环的直径坐标,得到 20个直径,10个直径的平方差,取平均值。,2、测暗环直径时,必须注意读数显微镜方向旋钮应始终向一个方向转动。为什么?,三、数据处理(参照 P62),实验三 2、 棱镜玻璃折射率的测定,此实

13、验为第一轮实验三中的实验 1、(棱镜角的测定)的继续。,参照书中内容即可。需要提醒的是: 1、第一轮实验中已经测得的棱镜角 A可作为已知条件使用;,2、实验中以汞灯中最亮的绿色光谱线为准进行测量。,需要修改的部分详见补充讲义。,一、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1、光的干涉原理,视频 1:光的干涉。,视频 2:麦氏干涉原理。,实验十四 1、 迈克耳逊干涉仪的调节及氦氖激光波长的测定,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图,2、干涉条纹,等倾条纹,等厚条纹,3 、应用于长度的精密测量, 波长要单一并稳定。,计数要准确。,需要修改的部分详见补充讲义。,严格平行,内容及需要修改的部分详见补充讲义。,实验九 用透射光栅测光波波

14、长,需要修改的部分详见补充讲义。,实验十四 2、迈克耳逊干涉仪测钠双线的波长差,干涉条纹衬比度(对比度),同一光源含有两个波长,通过迈克尔逊干涉以后各自形成一套干涉条纹。,当屏上任意处,薄膜形成的光程差既满足一套干涉条纹的明纹条件,又同时满足另一套干涉条纹的暗纹条件时,干涉条纹衬比度(对比度)为最低。,若两套波长的光在屏上某处的光程差同时满足明纹条件时,干涉条纹衬比度(对比度)为最高。,若有:,(m和 n分别为正整数),则为:两套波长的光在屏上某处的光程差同时满足明纹条件,干涉条纹衬比度(对比度)为最高。,若有:,(m和 n及 k分别为正整数),则两光的光程差既满足一套干涉条纹的明纹条件,又同时满足另一套干涉条纹的暗纹条件,干涉条纹衬比度(对比度)为最低。,演示图,波长差公式为:,为减小误差,实验中要求测十个模糊区的移动距离,即:,则波长差公式为:,估算:,则:,实验六 单色仪的定标,需要修改的部分详见补充讲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