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3 (素材)乡愁

上传人:lzz****sy 文档编号:141622582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3 (素材)乡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3 (素材)乡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3 (素材)乡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3 (素材)乡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3 (素材)乡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3 (素材)乡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3 (素材)乡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资料设计3 乡愁目录索引一、余光中生平简介1二、 乡愁节奏划分1三、 乡愁赏析2四、阅读延伸:余光中走了,只留下一片乡愁3五、阅读延伸:追记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文化乡愁历史情5五、阅读延伸:余光中永在8六、阅读延伸:从母亲到外遇10一、余光中生平简介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余光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

2、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开始,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他驰骋文坛超过半个世纪,涉猎广泛,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大家、著名批评家和优秀翻译家。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2、 乡愁节奏划分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注:诗歌节奏划分据具体朗读情况而定,此划分仅作参考用。3、 乡愁赏析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

4、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5、: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

6、”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乡愁有令人瞩

7、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四、阅读延伸:余光中走了,只留下一片乡愁钱敏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因病在台湾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他是写过乡愁的余光中;他是课本里陪伴一代又一代成长的余光中;他是用文字温暖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余光中。 余光中生于1928年重阳节,自称是“茱萸的孩子”。2017年10月21日,就在他生日前一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给诗人隔空过

8、了90岁生日出版了他的诗集风筝怨,一部他自称“写给妻子”的诗集“我是要收线的,这只风筝放得太远了”。如今,一语成谶。 浓到化不开的乡愁 到台湾,到香港,到美国,那都是日后的事,21岁以前,余光中一直成长于生他养他的祖国大陆,这里是他的根。在那个动荡的特殊年代,辗转漂泊的生活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父亲余超英是闽南人,而母亲孙秀君是江苏常州人,他生于南京。没有兄弟姐妹的余光中小时候一直很孤独,不过舅家人跟他很亲,这让他感觉自己也是江苏人。后来,他甚至娶了自己的表亲。耄耋之年,他还经常偕夫人范我存回到南京,重温当年的记忆。 1937年抗战爆发,时局动荡不堪,南京屠城前几天,

9、正读中学的余光中跟随母亲逃难,几经辗转,最后到四川重庆乡下才安顿下来。在嘉陵江畔,他延续了自己的中学学业,直到抗战胜利回到南京。青少年时代在四川的经历伴随了他和夫人一生,往后他们在家里一直都用四川话对话,甚至多年后被邀请到四川大学演讲,他还想露一手自己的四川话。在四川时,他已经开始写一点诗歌。 1947年,余光中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他同时考上了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桑梓情深,他选择了金陵大学(外文系)。不久后,迫于国共战事升级,他转入厦门大学读大二。在厦门大学外文系,余光中第一次发表作品,新诗扬子江船夫曲发表在当时厦门星光日报上。 由于时局的关系,在厦门也没待多久,之后余光中去了

10、香港,后来又到了台湾。在香港的一年多里,处于失学状态的余光中十分苦闷,因为没有书读。直到后来去了台湾,余光中以同等学力考入台湾大学三年级,继续自己的学业。从此,他笔耕不辍,直到终老。 大学毕业后,余光中写诗越来越多,同时还在大学教书。1958年,余光中赴美国读书,回台湾后在台湾师范大学外文系教书。1964年至1966年、1969年至1971年,余光中两度去美国教书。1974年至1985年,余光中去了香港中文大学教学。1985年,余光中又回到台湾,到高雄中山大学任教。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尽管提起余光中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乡愁,但这位“乡愁诗人”曾经这样自问,“不如

11、归去,归哪个故乡?”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都在他的生命中刻下过深深的印记。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三者的感情,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在21岁那年离开中国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然后我投入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那么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念念不忘,也成为我一个中国结。” 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尽管在生活中十分低调内敛,但余光中在文学创作中却大胆奔放。他自称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是他写作的“四度空间”。 1954年,余光中的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即在台湾出版,到2004年的半个世纪里,他在台

12、湾和香港出版的诗集、散文集、评论集与译书,加上诗选与文选,已多达50本。但是,他的作品被介绍到大陆来却比较晚。比如乡愁,这是余光中上世纪70年代初的作品,当时离开大陆20多年的他思念所至,短短20分钟即完成创作。但直到10年后,这首诗才经由流沙河、李元洛评介,终于让大陆读者看到。 余光中的大学导师、著名学者梁实秋曾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中国文学的传统有“诗文双绝”的美谈,古文观止里如归去来辞桃花源记滕王阁序等名篇,往往都出自诗人之手。余光中从写诗开始,十年后他开始写散文。在余光中看来,诗是专业,散文是副业,只能算“诗余”。没想到,后来“无心插柳柳成荫”,甚至有人

13、更喜欢他的散文,他发现自己在散文艺术的创作上,竟然超过了前面的诗艺。余光中曾自述,鬼雨逍遥游四月,在古战场等诸篇,代表他散文创作的成熟期,但诗艺的成熟却比散文要晚两三年。 余光中曾讲过,他三分之二是作家,还有三分之一是学者。除了我们熟知的诗人、作家身份外,余光中还翻译过很多书籍。1952年出版的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之初,余光中即着手翻译,他称老人与海为“阳刚、壮阔、紧凑的杰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余光中所译版本直到2010年才正式在大陆推出。余光中翻译过十多种作品,其中不仅有诗,还有小说、戏剧与传记。他通晓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等多国语言文字,他翻译的梵高传影响了台湾文

14、艺界几代人。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白天在大学里教授英文,晚上却能用很纯粹的中文写作,这是因为余光中对中文对中国爱得深沉。他说他的散文不全在散文集里,有些已经过渡到评论里去了。又说评论也不以评论集为限,还有不少论述诗、画与戏剧的文字,各以序言、评介或注释的形式出现。“我俯仰一生,竟然以诗为文,以文为论,以论佐译,简直有点文体乱伦。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在莲的联想里,余光中写下了他的艺术宣言,“我真的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槌扁、拉长、磨利。把

15、它拆开又并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他做到了。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王鼎均在回忆录文学江湖记了余光中重要的一笔,“他的语言,把欧化、古化、土方三者熔铸为新的合金,句法伸缩疏密间贯以奔腾的文气,前所未见,讲意象讲节奏,也似乎开来多于继往。”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二战流亡美国期间,有记者问他,“你流亡到美国来,不觉得绝望吗?您远离故乡这么久。”托马斯曼回答:“凡我在处就是德国”。当被问及多年漂泊不定精神上如何安身时,余光中索性借用了托马斯曼的答案:“凡我在处,就是中国。”他认为读书人就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对于成为游子的作家,手中真正能够把握的利器就是母语。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 我们熟悉的乡愁有四小段,分别描述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四个部分。然而,几乎不为大众所知的是,2011年12月11日,余光中在华南理工大学讲学时,曾朗读过自己为乡愁续写的第五段。“而未来,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从1992年受邀首次重登大陆这片故土,余光中曾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他丝毫不掩对祖国大陆的热爱,因为他对大陆母亲爱得深沉,因为他有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五、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