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优秀语文教案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1614876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优秀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优秀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优秀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优秀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优秀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优秀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优秀语文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熟悉故事。2、 学会本课的生字与词语,理解文章中的典故。3、 简要理清前后的情节发展,明确本课在全书中的位置。【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保证参与度。【教学难点】1、 体会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教学过程】环节时间分配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2分钟教师主讲:“三国杀”一款风靡于广大中小学生群体的游戏,因为打打杀杀备受欢迎。然而三国却不仅是打打杀杀,还有许多内涵丰富的故事。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的节选三顾茅庐。聆听熟悉三国演义,带入故事情境2.朗读课文语言基础准备10分钟投影

2、小检测 第一课时朗读语言文字基础先期处理相关知识点: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拜谒(y) 纶巾(gun)末胄(zhu)愧赧(nn) 倾颓(tu) 存恤(x)殆尽(di) 疏懒(ln) 鄙贱(b)如雷贯耳(gun)顿开茅塞(mo)(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屏人促席:靠近。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总揽英雄:广为延揽。惟将军图之:考虑。(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

3、高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2.作者链接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检查预习作业,明确字词音形义,罗贯中相关文常、课下注释典故等。(1)参与字词句小检测(1)检查学生预习效果(2)熟悉课文相关典故3.初读课文,了解情节。10分钟1.依据平时表现选择角色适合人选(一定要

4、精选班级最善于朗诵、文学感悟力较强、对于戏剧表演有体验的同学。)2.指导学生具体朗读,神态、语气要更接近小说人物形象本身。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5、(具体指导:关公要读出不屑,玄德要读出真诚,张飞要读出愤怒与鲁莽,“玄德叱曰”要读出愤怒)(1)读课文(2)听朗读1:根据央视经典94版三国演义,我们知道剧中的旁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的朗读,旁白负责介绍具体情节,甚至需要将人物片言只语之外的意蕴读出来。2:旁白可省去诸如“关公曰”这样的语句,避免过多地干涉主要人物的朗读4. 再读课文,体会语言。8分钟1.发出指令:(1)全班大声朗读第3自然段3遍。2.提醒注意:A.骈散结合的句子写出诸葛亮过人的高颜值、高智商,朗读的节奏感会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认知。B.在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多次用计谋胜敌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之外,还有几次绝对精彩

6、的演讲隆中对、舌战群儒、三气周瑜。他的旷世才华,超群的洞察力和咄咄逼人的辩论气势征服了书中的人物及千百年以来的读者。(1)朗读(2)思考发言涵咏讽诵是古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及艺术特色。5. 瞻前顾后,梳理情节10分钟1.教师提问: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本文讲述的刘备第三次终于和诸葛亮会面之前发生了什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2.指导思考,回应学生回答。备答1:三分天下前,群雄逐鹿时,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羽翼尚未丰满,在徐庶、司马徽建议下,三次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

7、原的战略构想。备答2:诸葛亮被刘备聘为军师和丞相,明君贤相,实力渐强,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1.思考三国演义全书情节2.回答问题长篇小说节选需要回归到整部小说本身,做到既实现精读,又能带动整本书阅读。板书设计:作业:作业1:观看央视1994版三国演义第27集“三顾茅庐”。作业示例:略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以致用2、 梳理小说“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体会余味【教学重点】1、 小说主要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教学重点】1、 小说叙事情节的设计、布局与走向【教学过程】环节时间分配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5分钟教师主讲:我们上节课通

8、过同学们栩栩如生半表演半朗读的分角色演绎,了解到三顾茅庐的基本故事情节和前后故事关系,现在我们就详细来分析并体会一下三顾茅庐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魅力。根据老师的提示回顾课文内容“温故而知新”,第二课时需要学生对前面的故事情节有个大致框架2.精读感悟(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15分钟(一)整体概括感知1.教师提问: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交流点拨】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2.教师提问: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3. 教师提问并组织:分小组

9、讨论人物形象:请给刘备、张飞分别找几个关键词概括他们的特点。【交流点拨】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张飞鲁莽急躁;关羽轻视诸葛亮、表示不屑。(二)细节深层探究1.教师提问: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礼贤下士”,“礼”中是满满的敬重?【交流点拨】第2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2. 教师提问: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

10、突出了文章的中心。3. 教师提问: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关注小说的细节描写)【交流点拨】小说通过极其丰满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如诸葛亮说到“懒于应世,拒绝出山”,刘备居然到了“泪沾袍袖,衣襟尽湿”的地步,三顾茅庐,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首场亮相,越是难得一见,越是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1.仔细阅读,圈点勾画。2.交流讨论,发表见解。(1)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学习小说(2)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推敲,从而探究整本书的阅读方法。(2)体会小说“一

11、波三折”的故事情节15分钟1.教师点拨:原指书法中一捺笔锋需转换三次方向,笔势曲折变化。语本晋朝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后用以比喻事情进行曲折多变,很不顺利。亦形容文章结构的跌宕起伏多变化。如:“韩文公的议论文章,布局一波三折,文气充沛。”2.教师提问:如果我们按照第一段情节总结出一个情节点,那么接下来的情节点可以怎么总结?最后诸多点可以连成一条什么样的曲线?尝试一下。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想去,挑起读者兴趣)关公“其礼太过矣”;张飞“哥哥差矣”(阻止,打压读者兴趣)玄德叱曰“文王且如此敬贤”(再想去,再挑起读者兴趣)正遇诸葛均(小插曲)此人无礼(不满

12、、不爽)诸葛亮昼寝未醒,只能等一个时辰(再阻止,再打压读者兴趣)诸葛亮整衣冠出迎又半晌(再阻止,再打压读者兴趣)隆中对(君臣对话,再挑起读者兴趣)诸葛亮懒于应世,拒绝出山(再阻止,再打压读者兴趣)诸葛亮出仕,刘玄德大喜(读者终于松了一口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浏览阅读,寻找情节总结点。2.学画情节曲线图。3.小组之间对照情节图。情节是经典小说三要素之一,梳理情节是小说阅读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也是从中学时代就应逐步具备的一种阅读核心素养。3.分析总结5分钟1.教师点拨:根据箭头的方向,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故事来回摇摆,可谓一波三折,摇曳生姿,它反反复复折磨着读者的心。这就是小说叙事艺术奥秘。

13、文之曲折至此,虽九曲武夷,不足拟之。那么你还有没有读过类似的小说?课后请你选择一本你最喜欢的效果做人物分析和情节曲线图。1.整理笔记2.列出课后阅读书目(1)总结人物与情节的分析法,并将它们运用到整本书阅读板书设计: 作业1:知识点夯实 1.下面所给的词语,与“愚夫”意思最为接近是A.在下 B.阁下 C.陛下 D.殿下2.根据选文,对下列加点的字所做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曲赐教诲:详尽,周遍 B. 经世奇才:经营、治理C. 备不量力:防备,预防 D. 箪食壶浆: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3.选文中诸葛亮向刘备阐述天下形势的部分,被后人概括为 。(限3字)(2分)4.选用文中的词句填空(每空不超

14、过8个字)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能够一语中的。此次谈话中,诸葛亮分析曹操的优势在于 ,孙权的优势在于 。5.“话本”是说书人所用的底本,上文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小说还残留着话本的某些特点,请从选文中找出体现“话本”特点的一个句子。6.依据选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的下联。上联:司 马 徽 再 荐 名 士下联: 7.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谈及自己隐居的经历,他这样说道: , , , 。8.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阐述了自己当初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的原因。诸葛亮这样说道: , , , , ,遂许先帝以驱驰。9.诸葛亮之所以愿意出山辅佐刘备,是因为刘备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对刘备的这个远大目标,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是这样说的: , 。1.参考答案:A.在下2.参考答案:C. 备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