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山西担水沟煤矿诊断优化报告

上传人:初**** 文档编号:141614168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行业山西担水沟煤矿诊断优化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冶金行业山西担水沟煤矿诊断优化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冶金行业山西担水沟煤矿诊断优化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冶金行业山西担水沟煤矿诊断优化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冶金行业山西担水沟煤矿诊断优化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冶金行业山西担水沟煤矿诊断优化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行业山西担水沟煤矿诊断优化报告(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冶金行业)山西担水沟煤矿诊断优化报告担水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生产系统诊断优化报告中煤集团煤矿系统诊断优化工作组2011年4月前言根据王安总经理创新思维与实践报告和关于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创建安保型企业三年行动的决定(中煤安20111号)文件要求,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露天)评审标准以及中煤集团安保型煤矿建设标准(第4稿),为摸清中煤集团所属生产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查找煤矿生产系统、工艺、装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专家组按照煤矿采掘、机电运输、“一通三防”、地测防治水、信息化等5个专业,于2011年4月26日至28日对中煤进出口公司担水沟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2、:担水沟煤矿)煤矿的生产系统、工艺、装备等进行了现场诊断。在此期间专家组组织过2次有煤矿领导和相关技术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和2次专家组会议。4月29日经专家组集体讨论,按照中煤集团“四化”方向和“五高”标准,提出了担水沟煤矿生产系统诊断优化报告。专家组在现场工作期间,得到了中煤进出口公司领导和担水沟煤矿领导及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煤矿系统诊断优化专家组专家组名单姓名职务专业职称签名金佩煌专家组长采掘教授级高工赵可风专业组长采掘高级工程师秦喜文采掘教授级高工王光复专业组长一通三防高级工程师左海法一通三防高级工程师任宝宏一通三防高级工程师刘广周专业组长机电运输教授级高工帅玉星机

3、电运输教授级高工丁建新专业组长地测防治水高级工程师谢进国地测防治水高级工程师景沈锋专业组长信息化教授级高工郑清川综合高级工程师目录第一部分:基本情况11矿井概况11.1矿井自然条件11.2矿井生产条件91.3矿井未来三年生产接续计划分析152矿井安全现状182.1矿井采掘机械化水平182.2矿井重大安全隐患和重大危险源辨识182.3矿井近三年事故统计分析19第二部分:矿井生产系统诊断优化203矿井采掘系统及采掘装备203.1矿井开拓系统203.1.1系统现状203.1.2系统诊断213.1.3系统优化方案213.2矿井开采系统213.2.1系统现状213.2.2系统诊断223.2.3系统优化方

4、案233.3矿井采掘装备243.3.1系统现状243.3.2系统诊断253.3.3系统优化方案253.4系统诊断结论254矿井提升、运输系统264.1矿井提升系统264.1.1系统现状264.1.2系统诊断274.1.3系统优化方案284.2矿井运输系统284.2.1系统现状284.2.2系统诊断294.2.3系统优化案294.3系统诊断结论295矿井供配电系统305.1系统现状305.2系统诊断335.3系统优化方案355.4系统诊断结论366矿井“一通三防”376.1矿井通风系统376.1.1系统现状376.1.2系统诊断376.1.3系统优化方案386.2矿井瓦斯防治系统386.2.1系

5、统现状386.2.2系统诊断396.2.3系统优化方案396.3矿井防灭火系统406.3.1系统现状406.3.2系统诊断406.3.3系统优化方案406.4矿井防尘系统416.4.1系统现状416.4.2系统诊断416.4.3系统优化方案416.5系统诊断结论427矿井地测防治水系统437.1系统现状437.2系统诊断457.3系统优化方案467.4系统诊断结论478矿井信息化系统488.1系统现状488.2系统诊断498.3系统优化方案498.4系统诊断结论509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519.1系统现状519.1.1压风自救系统519.1.2安全监控系统519.1.3通讯联络系统529.

6、1.4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529.2系统诊断539.2.1压风自救系统539.2.2安全监控系统539.2.3通讯联络系统539.2.4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549.3系统优化方案549.3.1压风自救系统549.3.2安全监测监控系统549.3.3通讯联络系统549.3.4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559.4系统诊断结论55第三部分:矿井系统诊断优化结论56第一部分:基本情况担水沟煤矿建于1971年,设计生产能力0.21Mt/a;2007年进行改扩建,扩建后生产能力0.45Mt/a;2009年8月由原山西中煤平朔担水沟煤业有限公司和原山西中电陡沟煤业有限公司进行兼并重组整合,现正在进行技术改造,技改

7、后达到生产能力5.00Mt/a。去年实际产煤120万吨。1矿井概况1.1矿井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担水沟煤矿井田位于朔州市朔城区北部15km的小平易乡担水沟村,行政区划属朔城区小平易乡管辖,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5411122827,北纬392423392610。本井田东南距小平易乡2.4km,东距小平易陶村公路7km,元卢铁路从井田东部边界外通过,距大(同)运(城)二级公路4km,距井田东南元子河矿业公司铁路集装站6km,距安庄集装站8km。距朔州市15km。北同蒲铁路线经朔州市通过,向北经大同可通往内蒙、河北,向南经省城太原通往全国各大城市,交通运输便利。2、井田境界及资源储量矿井井田

8、范围东西长3998m,南北宽3273m,面积8.8395km2,批采4-11号煤层。依据矿井2007年度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担水沟煤矿资源/储量核查报告资源/储量备案证明及矿方根据新的采矿许可证划定的井田边界估算,截至2009年12月共估算得井田范围4号、8号、9号、11号煤层工业资源/储量为195.623Mt,设计可采储量132.404Mt。表1-1矿井设计可采储量汇总表单位:Mt煤层号工业储量永久煤柱损失矿井设计储量开采保护煤柱开采损失设计可采储量井田境界断层合计工业场地主要巷道合计4-16.2701.4560.3481.8044.4661.0610.6411.7020.6912.0734-

9、24.8320.2740.0660.3404.4920.2010.1220.3230.6253.543812.1540.4770.1160.59311.5610.3530.2130.5661.6499.3469128.2915.0491.1586.207122.0843.5272.1315.65829.10787.3201144.0761.5970.3891.98642.091.2360.6921.92810.04130.122合计195.6238.8522.07710.930184.6936.3783.79910.17742.113132.404矿井服务年限:根据2010年12月煤炭工业合肥

10、设计研究院山西文龙煤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山西中煤担水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担水沟煤矿剩余服务年限21.8年。3、矿井地质概况(1)地层井田内地表大部分被黄土覆盖,沟谷中有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基岩出露,根据井田内地层出露情况及钻孔揭露情况,对井田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为含煤岩系基底,埋于井田深部,在井田外马关河东侧有零星出露,本组厚180m左右,主要为青灰一深灰色石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有灰黄色泥岩、泥质灰岩和钙质泥岩。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在井田范围内无出露,根据钻孔资料,本溪组厚度22.00-32.61

11、m,平均27.78m,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中部一般有1-2层生物碎屑石灰岩,其中下部一层比较稳定,定为标志层K1。底部常见山西式铁矿,呈鸡窝状赋存,在其上发育一层品位较高的铝土泥岩,最大厚度可达14m,中上部可见1-2层不稳定的薄煤线。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在井田内东南部零星出露,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据钻孔揭露,本组厚度88.19-107.47m,平均厚104.49m。主要由灰白色、灰色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6层煤层组成,分别4-1号、4-2号、5号、8号、9号、11号煤层,其中4-1号、8号、9号、11号煤层为稳定可采,4-2号煤层较稳定大部可采煤

12、层,其余为不稳定不可采。底部有4.46m厚的中粗砂岩,为K2标志层,与下状地层呈整合接触。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在井田内东南部零星出露,为井田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组成,中下部发育1-3层薄煤层,分别为2、3号煤层,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底部砂岩(K3)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粉砂岩,直接覆盖于4号煤层之上,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该组厚度38.91-59.63m,平均50.19m。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在井田内东南部零星出露,本组主要为灰黄色及淡黄色厚层状中粗砂岩,间或与青灰色砂质泥岩、泥岩互层,砂岩岩性变化及厚度变化均较大,胶

13、结硫松,交错层理,上部为紫色、灰绿色相混的杂色泥岩,俗称为“桃花泥岩”,是上下石盒子组分界的良好辅助标志,中部常夹1-3层硬质或软质耐火粘土,砂质泥岩及泥岩中常含植物化石,底部有一层不稳定的粗砂岩或含砾中砂岩(K4),本组厚度70.00-105.12m,平均98.87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在井田内沟谷中出露,本组岩性以黄绿色、杂色及暗紫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其间夹薄层状黄绿色粗砂岩和细砂岩,其粒度不均,分选较差,易风化为砂砾。底部为一层灰绿色厚层状粗粒砂岩,有时相变为细砂岩,砾石成分为燧石,泥质胶结,疏松,分选较差,为K6标志层。由于地层剥蚀,本井田仅赋存下部地

14、层。残留厚度31.98-200.00m,平均120.0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主要为中上更新统黄土层,广泛分布于井田各处。上部为上更新统淡黄色亚砂上,多为耕地,垂直节理发育。下部为中更新统浅红色亚粘土,砂质粘土,含多层钙质结核。厚度2.60-40.42m,平均29.93m。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为近代河床沉积物,其岩性由砂,亚砂土及不同程度的砾石组成,分布于马关河床及阶地上,厚7.00-8.00m,平均7.50m。(2)主要含煤地层井田内赋存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次要含煤地层为山西组,现将各含煤地层的含煤性分述如下:山西组(P1s)本组含煤2层,为2号、3号煤层,均属不稳定、不可采煤层,煤层平均总厚0.80m,本组平均厚度为50.19m,含煤系数1.6%太原组(C3t)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共含煤6层,自上而下分别为4-1号、4-2号、5号、8号、9号和11号煤层,其中4-1号、8号、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化学工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