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二《故都的秋》语文教案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1613766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二《故都的秋》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二《故都的秋》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二《故都的秋》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二《故都的秋》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二《故都的秋》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二《故都的秋》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二《故都的秋》语文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流露出的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以及对故都的深深的眷恋和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二、通过对课文景物描写的鉴赏评价,理解把握写景寄情的艺术手法,提高对散文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教学设想:一、加强诵读指导和训练,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二、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借助PPT等多媒体适当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及作者的相关情况,但要与课文内容的分析鉴赏相结合,而不是游离于课文的分析鉴赏之外。三、为提高教学效率,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本课拟采取抓住重点、中间突破的教学方法,即指导学生通过对作

2、者所描绘的故都的秋的几幅画面的品评鉴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景寄情的艺术手法,从而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散文的能力。四、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说明:先引导学生回忆曾学过的描写“秋”的散文、诗歌尤其是诗歌中的诗句,再利用PPT展示,引出并板书课题。PPT展示古诗中有关秋的诗句(启发引导学生讲,可在学生讲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下面所列诗句可根据学生讲的情况有选择地读几句,后进行小结):(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步出夏门行)(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曹丕燕歌行)(3)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

3、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6)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7)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8)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9)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小结:在历代诗人的笔下,秋无论凄清萧瑟还是热烈奔放,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现代作家的笔下,秋

4、又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写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故都的秋。二、朗读课文说明:教师先范读第一、二两段,以下段落指名分段朗读,提醒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体会课文描绘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最后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课文营造的意境。三、研读课文PPT展示问题1:作为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显然是以故都的秋景为描写重点的。那么,本文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的秋景图呢?请为每幅图拟一个简洁恰当的标题。并说说这几幅故都秋景图有什么共同特点。讨论、明确(边指导讨论边板书,体会图景与品味语言相结合):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故都的秋景图 共同

5、特点一、北国庭院图二、秋槐落蕊图三、秋蝉残声图 清、静、悲凉四、雨后话凉图五、北国秋果图 PPT展示问题2:联系全文,找出能够概括这五幅北国秋景图的一句话,并说说其在全文中的作用。讨论、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是“北国之秋”在作家意念是的总的投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PPT展示问题3:课文第2段、第13段,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了对比。作者这样对比的用意何在?讨论、明确(指导学生把两段联系起来并结合全文来思考):作者这样对比,意在表现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与眷恋。需要指出的是,作者认为北国之秋胜过南国之秋只是他个人的主观感受。实际上,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无

6、所谓哪个胜过哪个,各有其特点。PPT展示问题4:课文第13段从国内写到国外,又从国外写到国内,最后指出“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什么?先指名朗读这一段,再讨论、明确:议论兼有抒情,赞美自然之秋、北国之秋,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深的眷恋之情。PPT展示问题5:“故都”有辉煌的建筑,有色彩热烈明艳的秋景,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则是普通人家的破屋、槐树的落蕊、秋蝉的哀鸣、秋雨的淅沥等。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来写?讨论、明确(PPT展示背景及郁达夫的身世经历来指导学生理解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景,景皆着我之色”。作为一个具有平民意识的知识分子,

7、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动荡的岁月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描绘,更多的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在作者笔下,既有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又流露出忧郁、凄凉、孤独之情。四、课堂练习说明:根据练习二的要求,指导学生仿写一段写景状物的文字(可任选一段进行仿写),写好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并做出评价。五、作业1、熟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任选一首写秋的诗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附:讨论问题5时利用PPT展示的相关资料1、郁达夫,原名郁文,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1913年随长兄郁华赴日本留学。1921年6月,与郭沫若、

8、成仿吾、张资平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引起巨大反响,其中的沉沦为其小说代表作。1922年7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1923年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回国后的郁达夫,为进步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抗战爆发后,到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2、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文化人也衣食无着,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由杭州到青岛,再由青岛到北平,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3、郁飞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1934年7月,杭州酷热,父亲和母亲便是

9、带了才六七岁的我上青岛去住了一个月,随后又去当时的故都北平。在他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世间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起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还是编者的函索逼出来的急就章。急就之章能写得这样隽永而有情致,就不能不靠平日的功夫,即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了。从起头一段往下看,写秋意,秋季和院落,写槐树,秋蝉,秋雨,写果树,写悠闲的北平市民对答的神态,若非平日的观察体会深深印在脑际,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看似信手拈来的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来的。其次,若没有对北平的挚爱,也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父亲一

10、生短短的49年中从未在北平久住,但是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36年)中吐露民对古都的感情:“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五六百年来的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