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上传人:lzz****sy 文档编号:141611517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设计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黄 正 清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应该说,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

2、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符合鲁迅作品的实际?今天我们可以重新作一番探讨。 (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在旧

3、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总的说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谋生的知识分子,更不用说那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由于知识分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较劳苦大众稍好的状况,但是,也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而知识分子对所遭迫害又感受格外深刻,因此,从某种意

4、义上说,他们更多感到精神上的痛苦。在革命到来前或革命退潮后,在未能投身于人民群众的斗争中时,他们便在反抗、追求、失望、挣扎的状态下生活。他们的人生呈灰暗色,缺乏鼓舞人心的光彩。这不是什么“世纪病”,而是黑暗社会在这一阶层人们身上的投影。塑造他们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生活,正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刻划“病态社会”,让人们看到这些被压迫和被剥削者的痛苦和不幸。 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的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

5、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是同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完全是旧式知识分子。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则是另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既受过封建教育的熏陶,又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影响,对封建礼教制度他们具有反叛精神,曾经在不同程度上对封建势力作过斗争。但是,他们都比较脆弱

6、,缺少韧性,终于被封建黑暗势力打垮,压碎。和以上两类知识分子不同,伤逝中的子君、涓生以及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家”是当时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诞生在五四运动的大潮中,一开始就受到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洗礼,在新的形势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封建礼教冲击,追求着幸福的生活。但是,黑暗势力和现实环境终于压倒了他们的反抗和追求,给予他们的是毫不留情的打击。子君是不得不回到她曾经勇敢地出走的家庭,最后是带着无限的凄怨悄然死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虽然想奋翅高飞,也不过是寄希望于渺茫之中,到头来只落得悲哀和悔恨,饱尝这人生的可悲。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家也终于在白菜、劈柴和孩子的哭声中撕碎了稿纸,回到了

7、艰难的现实。 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用这么多的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对他们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决非出于偶然。他既不象有的评论家所说是为了表现自己“心灵的历程”,也非仅仅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告。他对知识分子问题显出很大的兴趣,对知识分子倾注巨大的热情,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就鲁迅进行小说创作的前前后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动。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导致了清王朝的覆亡。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转眼间成为过去,人们被压抑的沉重心情很自然地感到一时的轻松。但是,兴奋的心情并不等于客观现实,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没有触动旧社会的根基,原有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即如孔乙己的

8、生活出路问题,科举制的废除,取仕的道路完全断绝,他们就丧失了仅有的一点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力量,然而孔乙己们的悲剧命运在辛亥革命之后毕竟并未成为过去,相反,还是当时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吕纬甫和魏连殳为生活就更说明辛亥革命之后的问题。由于他们追随过革命,思想表现过“特异”,因而遭到旧势力的报复;有的是无意,有的是有心,都千方百计给他们制造困难,让他们活不下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不让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和思想活下去。他们停留在一般的思想解放,满足于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没有来得及接受刚刚传入中国的马列主义真理。这样,他们高涨的热情很快碰到严峻的社会实际,终于又感到莫大的苦闷。子君和涓生们正是在新的历史

9、条件下遭到了失败,感到了幻灭。他们发现,生活比预想的要更复杂得多,冷酷得多。事实上,“五四”以后的中国社会,虽然受到新思想的冲击,仍到处充斥着腐败、落后、黑暗和贫困,封建势力顽固地占据着政治舞台,广大人民群众仍处在军阀专制的奴役之下,遭受着非人的待遇。知识分子在当时也是和劳动人民一道受难。子君、涓生们虽然争得了恋爱自由的胜利,但终承受不了失业和贫困的打击,他(她)们还是没有逃过封建势力施加的迫害。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家”尽可以展开他想象的翅膀,幻想着幸福的生活,但他毕竟生活在严酷的现实当中,一时一刻也不能不正视自己可悲的人生。鲁迅正是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知识分子问题的。他在小说创作中用

10、和对待农民问题几乎相同的注意力来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正是把知识分子生活当作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加以考察。他在主要是农民问题的小说故乡中,曾提到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和农民闰土其实是同样的命运,如果有什么不同,那也不过一个是辛苦辗转地生活,一个是辛苦麻木地生活。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描写知识分子生活时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重视知识分子问题。 有人会提出疑问,知识分子问题怎么可能和农民问题相提并论?的确,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正视和尊重客观事实,就不能不看到知识分子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知识分子在旧社会,特别是在封建统治下,不可能得到公平的待遇。

11、统治阶级唯恐知识分子由于掌握知识而存有贰心,便千方百计加强对知识分子的压迫。他们不但剥削知识分子创造的精神财富,利用和享受知识分子在科学、文艺诸方面创造的劳动成果,更从思想上强迫知识分子屈服于他们的淫威。纵观阶级社会的历史,知识分子除非出卖自己的灵魂,甘愿做统治阶级的帮凶和走狗,否则就不可能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就只能和工人群众一样是“纯粹的雇佣劳动者”,而在封建社会就一定是君主的臣民,这就是为什么在旧社会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或碌碌于风尘市井,或终生潦倒,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同一境遇。这也是为什么每当人民革命运动兴起,就有许多知识分子毅然投身,有时甚至成为重要的领导成员,在革命的进程

12、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此,知识分子就以一个特殊的角度提出了社会问题,他们的生活状况也成为一面反映社会的镜子,可以照见社会的某些本质。 应该指出,鲁迅十分重视知识分子问题,和他当时的思想也是分不开的。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有感于国人的愚昧和麻木,主张用文艺为武器改变国民的精神。他希望有志之士能够奋起,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表现了诗人多么急切的心情!显然,他是要在知识分子当中寻找“精神界之战士”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鲁迅当时对劳苦大众力量估计不足,他很自然地对知识分子比较重视,对不同类型的

13、知识分子从各方面加以研究,加以考察,搜索他们成为“精神界之战士”的可能性。通过实际考察,虽然他感到有些失望,因为他发现知识分子也有各种不同的情况;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程度的弱点和缺点。希望他们成为“精神界之战士”并不那样简单。但是他终于更深刻地认识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认识了他们在阶级社会中的处境和可能发生的作用。就在他写作伤逝后两年,他在一篇题为关于知识阶级一文指出:“知识和强有力冲突的,不能并立的”。又说:“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想到种种利害,就是假的,冒充的知识阶级”。而真的知识阶级(分子)“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

14、社会也因为有了他们而热闹,不过他的本身心身方面总是痛苦的;因为这也是旧式社会传下来的遗物。”在这里,他指出了正直的知识分子不能见容于黑暗社会,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和统治阶级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自己能得到的也必然是苦果。这一些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结论,可以说在鲁迅创作的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都得到了这样那样的反映。那些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就是鲁迅对现实观察的艺术结晶。 (二)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主要抱什么态度,是否如一些评论者所说的主要是批判或批评?我们可以先考察一下鲁迅创作的用意和目的。鲁迅在谈到他怎样做起小说来时曾说是:“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

15、人生。”出于此,他小说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说,他小说的主人公多选取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生活十分不幸,鲁迅希望儆醒人们起来改革这痛苦的人生。毫无疑问,鲁迅对赵大爷、假洋鬼子、赵七爷、丁举人以至鲁四老爷、高老夫子、四铭这些人,是毫不留情地给予揭露和批判的,因为正是他们代表了吃人的社会制度,批判的矛头不指向他们又该指向谁呢?就是对那些保守愚昧的人,诸如未庄的男女和城里围观阿Q杀头的“许多张着嘴的看客”,吉光屯那些怕自己变成泥鳅的老小,鲁镇上又冷又尖的人们,示众中爱看热闹的小市民,虽然他们并不是统治阶级,但从鲁迅“改造国民

16、性”的观点看,他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持旧的社会秩序,所以鲁迅抑制不住愤懑的情绪,对他们也给予了严厉的鞭挞。至于涓生、子君、吕纬甫、魏连殳以至孔乙己等知识分子,鲁迅以他们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正象选中了阿Q、闰土、祥林嫂、七斤等贫苦农民一样,虽然对他们也有批评,但更多的是同情。即便是对待孔乙己、陈士成这样一类思想毛病比较严重的知识分子,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 形象本身最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孔乙己中,鲁迅一方面批评孔乙己懒惰酸腐,一方面也细致刻划了孔乙己纯真善良的性格,喜欢和孩子们玩耍,用指甲沾了酒教酒店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更主要的是他写了孔乙己的孤独,被人取笑,没有社会地位,写了他不得不以最末的手段(偷窃)来苟延残喘,并因此而惨遭毒打,终至无法活下去。孔乙己的悲剧固然有他自己的责任,他不该去偷窃,但归根结蒂把他毒害,把他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