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的历史与实践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610907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课程的历史与实践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学校课程的历史与实践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学校课程的历史与实践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学校课程的历史与实践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学校课程的历史与实践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课程的历史与实践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课程的历史与实践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课程的历史与实践通过课程理论去思考,顾云虎 ,“ 公共学校是人类的最大发现。” 贺来斯 孟恩 学校因为课程而得以运转。课程实现分门别类、选择、系统、累积的学习。既可以引进关于世界的知识,也可以引导对自身的思考。,一 课程知识在当代的凸显和问题,(一)过去十多年,课程知识在我国教育学乃至教师专业实践中日趋凸显: 专业设置; “课程”的言说和写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继续教育; “课程”话语走进教师,改变教师知识结构,教师了解课程知识,形成课程意识(视野),一种必要,也是一种进步。,(二)系统的课程理论构建时间不长,尤其中国教育传统长期以来缺乏“课程”概念和意识(思维),把课程当作“教学

2、内容”,习惯“教什么”“怎么教”问题经验思考,乃至干脆“就说怎么做(教)”,缺乏系统思考。 行动才能解决问题,重视做,重视实用没错,但“行动”的结构里如果没有系统思考,只能依赖别人告诉怎么做,失去“做”的辨别和自主改进能力。做和思(知)互为支撑。如果不许思考是另回事。 当前课改难以推进下去,除社会因素外,课程自身有不少“思”(知识)的问题没解决,纠缠于多和少、新和旧、知识与能力、讲授与对话等等形式东西,最后全部指向考试标准。 在理论上,问题如:,第一层面,课程内容,关于“教学什么”,仅仅局限文本,就内容谈内容,深入不下去。 课程内容有不同形态的存在方式,或者说不同课程要素,比如事实性知识、概念

3、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性知识,不同形态的内容进入课程、教材方式应该不一样。 第二层面,课堂教学层面,习惯关注什么知识、多少、水平,但比这些更重要的知识(能力)存在方式,即如何对待知识,没有解决,纠缠于接受或发现,讲授或对话形式之争,核心的追求知识,求真问题没有解决。 第三层面,知识伦理层面,知识和自己立场、信念、利益发生冲突怎么办?承认普适原则否?,所以,我们看厌恶不惊奇:,二 回顾课程发展的历史启示,(一)中国教育传统中的“课程”遗产 词源看,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多由私学完成,没有“课程”;唐宋时期“课程”说。 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不稼。 学记:

4、“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看不同形式的教材: 经、史、子、集; 文选、诗选; 三、百、千;书言故事 但教学方法有不少问题,基本靠经验。 王守仁:“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敢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复,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几点结论: 1,中国古代课程内容服从于社会

5、管理者培养目标,注重“圣人”标准。即注重对人际交往经验的学习。身边的学问。自然科学知识比重明显偏低。 2,文字典籍记诵占据中心地位。书本累积。相对知识,“家长”裁决;注重用经验的方式学习经验。 3,学习科目与进程自由,应试选拔传统根深蒂固。 后期形式主义日趋严重。,(二)西方近代以来的课程变革 1.斯宾塞留下的遗产 1859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唯一的答案是科学。科学是开展这些活动的最好准备。” 斯氏课程体系五大部分:第一生理学、解剖学;第二读写算以及逻辑学、几何、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第三教育学、心理学;第四历史、社会学;第五了解和欣赏自然/文化/艺术

6、(绘画、雕刻、音乐和诗歌) 斯课程观:课程是精选出的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课程与知识增长密切相关,自然科学最重要;分科教学;课程传授的知识为明天服务,是一种准备。,2.博比特(F.Bobbitt)的贡献 1918年课程出版的标志 泰罗主义(科学管理主义)理论基础 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学生是原料,学校是工厂;效率和控制 课程科学化运动的倡导者,课程核心思想是由活动分析法建立具体化标准化课程目标;目标模式来源 活动分析就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和方法,发现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3.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复杂的教育思想体系 为儿童,为社会。教育

7、是方舟,周围是洪水 民主主义社会的判断标准:社会成员共享利益多寡;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 批判教育国家工具论;批判教育是成人生活的准备说;批判黑格尔和福禄贝尔教育开展儿童先天理性说;批判洛克教育训练心智说;批判赫尔巴特传授教材形成观念说;批判教育复演人类文化说。 教育即生长(不是填补缺陷)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课程与教学观; 把传统观念(课程是优秀文化遗传、逻辑加工、分门别类讲授原理)看作“无限地追溯过去”“无限地伸向空间”,压抑儿童。 学科科目的中心不是科学、文学,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活动中心的做中学;行的优先性;五步思维: 安排真实的情境; 情境中有刺激思维的课题(问题);

8、 有利用的资料作出解决疑难的假定; 活动中验证假定; 根据验证成败得出结论。,4.泰勒(Ralph Tyler)与泰勒原理 课程科学化运动的集大成者,现代课程论之父,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想提供一种普适的课程开发程序 跑道内的教学,目标控制,5.学科结构运动和学术中心课程(布鲁纳代表) PSSC(Physical Science Study Committee) BSCS(Biological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 S

9、MSG(School Mathematics Study Group) CHEMS(Chemical Education Materials Study) ESCP(Earth Science Curriculum Project) 一个前提:知识增长带来学校教育的矛盾 三个特点: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三种知识表征:操作、图象和符号 动机、结构、序列和反馈四原则;发现法 启示:两个逻辑结合;信息化时代简化、统整、完善知识,精选课程内容;结构/学科结构概念的深入人心,6.施瓦布(J.J.Schwab)的反思与实践 第一,泰勒原理试图为所有教育情境提供普适的课程开发模式,可能吗?有效吗? 第二,

10、学术中心课程究竟有没有被广大教师真正认同过?实践中真正实施过?课程开发如何尊重具体情境的特殊性,体现教师的需要? 施氏提供了实践性课程观。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要素构成 施的理论间接地论证了隐性/隐蔽课程存在;直接开启了校本课程,7.斯腾浩斯对课程目标模式的批判 斯腾浩肆之前,艾斯纳区分教育的两种目的: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工具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反应。前者适合于行为目标,后者适合于表现性目标。 斯对普遍应用目标模式批判 区分出学校课程的四个不同的过程: 训练技能的获得; 教学知识的保持; 社会化熟悉社会价值和法则; 归纳进入一种思维体系,掌握事物,对于训练,目标把形式当作第一位,缺失个

11、性化解释; 对于教学,目标忽视了背景,分析使知识变琐碎,知识工具化; 对于归纳,违背知识本质。通过思维增加人的自由,教育的成功在于使学生应用知识思维,使行为后果不可预测(创造)。 目标模式误解知识的本质;通过使目的明晰化改善实践,误解了改善实践的过程的本质。 结论:不是通过将杆升高,而是通过批判自己目前的工作教人们跳高过程模式,8.20世纪70年代后课程范式的转换/概念重建 范式;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怎样有效地开发课程转向怎样理解课程,把课程当文本 对泰勒为代表的传统理论批判:追求科学性客观性,使课程沦为控制工具;追求技术理性,提供课程开发处方,反理论反历史;追求价值中立不可能,维持现行的社会控制体制 一派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着眼个体自我意识提升与“存在经验”发展,“自我履历”为工作概念 一派以法兰克福学派、新马、解释学等为基础,着眼于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如阿普尔的反思性实践课程,弗莱雷的社会改造课程,后现代课程等,几点结论: 1,西方近现代以来的课程发展与知识发展密切相关。不只是知识数量问题;知识本质、运用理解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课程内容选择、实施和评价的变化。 2,课程与教学中控制与反控制的角力。个性和普遍性的角力;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角力。 3,课程理论自身有张力;非稳定。,三 几本书,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