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上传人:lzz****sy 文档编号:141608075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第一板块:说教材1.教材地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九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阅读教学课。这个单元集中编排了议论文。同时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单元,担负着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能力的重要任务。鲁迅先生的这篇驳论文,短小精悍,是驳论文中的典范,编者有意将其安排在单元末。使学生在对议论文知识有一定回顾和学习的基础上,学习

2、本文,降低难度。同时,如果上好这节课,就会使学生对驳论这种议论方式的文章有更清晰的了解。2.教材内容: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中国人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鲁迅先生凭借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发出:中国人当自立自强的呐喊。作者采用大量事实对地方的错误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我们又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学习本文有利于学生在鲁迅先生缜密的论证思维中体会和增强民族自信心。3.学情分析: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就给阅读议论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知识基础: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议论文知识,但是对驳论文体的

3、深入学习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4.教学目标我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目标,结合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解读文章标题的阅读方法,掌握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作者巧妙严谨的论证思路,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逻辑思维中,领悟鲁迅先生的爱憎分明,感悟作者笔下“中国脊梁”的形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5.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驳论方法。教学难点:(1)品析作者语言的犀利如刀和热情似火(2)从“中国的脊梁”感受作者的爱国热情,已达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第二板块:说教学方

4、法围绕教学目标,也为了更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阅读教学法、点拨指导法等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以情景的渲染,反复阅读的发现,教师的适当点拨领着学生完成教学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时相辅相成的,因此说完了教法接下来就要说学法。第三板块:说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自主预习,疏通障碍;这主要是了解小说,以便在老师的讲解中很快进入文本圈划批注法:勤于动笔,积极读书;这是让学生配合老师去发现文本中作者用笔之经典处分组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是让学生走出课文,从生活中发现中国人的自信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合作探究法:团结互助,资源共享;这主要是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探究对文章主题的

5、理解。好的教法学法是用来付诸实践的,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内容第四板块:说教学过程第一步;激情导入,明确目标9月18日是每个华夏儿女心中永远的伤痛,当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931年9月18 日,一幕幕惨像扑面而来,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却采取不抵抗的消极政策,致使我东三省被日军侵占长达十四年之久。国难当头正是需要我们万众一心的时候,可是国民党的一些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举行法会 以求解救国难。1934年,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的报纸大公报居然公然哀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人民普遍沉浸在悲观的氛围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让我们走进那段岁月,在鲁迅先生的呐喊声中找到最真实的答案。这

6、样的导入,让学生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自然地将入文和入境结合起来,为全文学习,打下感情基础。第二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解读标题,初探主题教师提出问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什么句式?表明了作者什么态度?你能在文中找出直接表明作者态度的句子吗?从解读文章标题入手,引导学生略读课文,找出核心句: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用于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以全体,那简直是污蔑。是学生迅速把握作者的态度。同时,文章标题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容易忽略的地方,通过分析标题悬而不论的巧妙,使学生明白标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解读标题的良好习惯。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们在上节课不求甚解这篇文章中初步了解了驳论文

7、知识,这里主要让学生在已知驳论知识的基础上,划分段落层次,明晰思路,为下文的学习做好准备。第三步:研读课文,探究逻辑1.寻突破口学生们再次阅读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文章标题已经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既然敌方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作者还要承认敌方所说的是事实呢?学生的这一疑问,恰好是作者论证的突破口在这里主要带着这一疑问,进一步走进作者的论证思路:驳敌论点考虑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先示范分析:首先明确敌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敌方论据:三个事实: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国土时,他们从没想过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而是一味的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只希望国联是信国联,“自信力”这么圣洁的

8、字眼用在他们身上简直是糟蹋。所以,鲁迅说这部分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分析下,自主进行逻辑推理,那部分人失掉了他信力后,为了掩饰内心的恐慌,他们开始求神拜佛,自欺欺人,发展一种自欺力。作者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驳斥了敌方的观点。师生进一步合作探究:敌方观点,以一部分人成天叫嚷着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就说所有的中国人都失掉了自信力,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使学生解决第一个疑惑:作者是欲擒故纵,采用的驳论的一种方式,先“抬”后“贬”,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明白和学会归谬法这一论证方法。2.证己观点作者提出了什

9、么观点?他是怎样论证的?教师放手教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文本中找出作者驳论时所具有的观点,训练学生逻辑分析和归纳能力,教师则主要是点拨,提示,总结。学生们经过分析大都能够明确:作者满腔热情的赞颂了:我们又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围绕着中国的脊梁加以论证。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总结归纳:作者采用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组织逻辑,并进一步明确: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用意之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以全体,那简直是污蔑。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所以,在逻辑分析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感性情感体会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实

10、际,谈谈你的看法。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结合文章主题,在全局意识下,审视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借谱写一曲“脊梁颂”,鼓舞失望的中国人民。同时让学生们举例说明他们所知道的“中国的脊梁”,沟通课堂内外拓展思维。最后,教师播放一组学生们所熟知的中国成就图,使学生们进一步明确,中国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正是他们的存在,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主题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创设这样的情景,在深化学生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第四步:圈划批注,品析语言本文是驳论文,作者态度鲜明,这就决定了作者的语言具有两种不同的风格:比如:批

11、驳敌方观点时“总”字的使用,总字概括能力很强,勾画出一幅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丑样如果我们把它换成别的词或者去掉,行不行?这样的考虑是让学生去发现鲁迅语言的精准和逻辑的严谨。而证己观点时,用“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为民请命“排比的句式,增强气势,热情的赞颂了中国的脊梁,同时也折射出了作者的爱国情感。通过学生圈划品析,懂得作者语言的犀利如刀和热情似火。而且根据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提示学生在写作中,也要注意准确遣词造句,才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五步:扣标反馈,巩固提高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联系实际,把老师的发现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驳论文的练笔,: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无论衣食住行,我们很多时候都倾向于购买外国牌子的东西,有人说真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你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的呢?写一篇600字左右的驳论文。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完成本次教学。第五板块:说板书设计针对敌方提出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采用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方法,驳倒敌方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这样的板书形象直观,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才艺展示:鲁迅先生用一片驳论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失掉自信力的民族,下面请允许我为大家带来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武术中的太极扇,为大家展示中国人的自信。7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