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回归全民创业工作总结

上传人:细*** 文档编号:1416063 上传时间:2017-06-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才回归全民创业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才回归全民创业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才回归全民创业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才回归全民创业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才回归全民创业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才回归全民创业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回归全民创业工作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才回归全民创业工作总结一、 基本情况XX 年 9 月以来, *镇党委、政府根据上级和县委、县政府要求,结合*实际,为了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紧紧围绕“产、城、村” 一体化发展思路,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成为镇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强大动力。止目前,在外人才 256 人中回归创业 44人,创办领办工业企业 10 个,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组织 28 个,三产服务业 6 个,就地转移劳动力 3500 余人,年实现产值 3 亿元以上,并带动全镇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呈现出在外人才回归创业,本地人才就地创业,全镇上下人人想创业,人人议创业,人人争创

2、业的良好氛围。二、主要做法1、以诚感人,让在外人才“想回归”。XX 年,我镇党委、政府在调研中发现,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的招商引资项目占全镇招商总量的 60%以上。党政一班人敏锐意识到:*地域面积小、人口相对集中、外出优秀人才多,吸引外出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是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加快开放的最直接、最有效路径。于是及时谋划、启动实施了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工程。一是摸清家底抓回归。镇成立了人才回归全民创业领导小组,组织专门人员,集中力量逐村、逐单位调查摸底,全面了解镇各类人才外出地点、从事职业、主要特长、联系方式及在镇主要联系人等基本信息,建立*籍在外人才台账,把人才回归纳入镇重点工作,明确镇、村两级职

3、责和任务,常抓不懈。二是务实真诚感回归。我镇结合*实际,确立了“产(产业园) 、城(小城镇) 、村(新农村) ”一体化发展思路,明确了建设生态富强和谐新*奋斗目标。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以务实发展的实际成效,激发在外创业人员的回乡信心。利用春节、中秋节加强感情联络,采取致信问候、慰问拜访在外人才,通报家乡变化,激发他们的思乡之情。安排专人同在外人才在*的直接联系人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重要节日上门慰问看望,让在外人员切实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增强回乡情结。近年来,镇村两级先后为在外人员办实事 800 余件,主动为家乡直接联系人排忧解难 200 余件,环通兽药厂投资人

4、王伟,就是坚持多年联系,真诚感动其回到*投资建厂。三是营造氛围迎回归。以“回归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理念,对回归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让他们成为镇领导的“座上宾” , 让他们体会到还是回乡创业好。为在全镇营造人才回归浓厚氛围,三年来,我们坚持把回归创业优秀人才事迹印成小册子在全镇散发,把先进人物事迹制成版面宣传,让全镇人民学习榜样,让回归人员相互学习,竞相创业。2、创新机制,让回归人才“留得住”。为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我镇探索建立了“543”筑巢引凤的工作模式。一是搭建 “五区”平台。按照“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

5、、企业向园区集中”的“三个集中” 思路,大力推进轻工专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高效农业示范区、生态畜牧示范区、粮食高产示范区五区平台建设,让各类回归人才都能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同时科学规划五区平台:如按照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思路,规划建设了 5 平方公里轻工专业园区;按照科学规划、实用节约、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思路,规划启动了 4 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南桃、北梨、西莓、东牧” 的布局,规划了特色农牧业示范区。二是出台四项政策。我镇先后出台了*镇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镇轻工专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对回归人才在园区创办企业的,放宽准入条件,简化程序,在土地、税收、工商、金融等方面提供优惠及便利

6、条件;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林权流转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意见 ,对特色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贷款贴息、品牌认证奖励、项目扶持等方式给予支持。从 XX年起,镇财政每年拿出 10 万元,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对发展优质桃、晚秋黄梨等特色农业,新发展连片 100亩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 100 元,激发了全民创业活力。三是创新三种筑巢模式。自行筑巢。鼓励既有资金又有项目的人士采取自主征地、自主建设的方式到轻工业园区发展。如*塑钢总经理* ,XX 年在园区自征地 40 多亩,新上塑钢瓦生产项目,投产后年产各型塑钢瓦 2 万吨,实现产值 2 亿元。*投资 3000 万元

7、,建成年产 8 万吨精米现代化自动生产线。借巢生蛋。引导有资金无项目或有闲散资金的老板能人,采取“政府牵线、大户建设、企业租赁、合作共赢”和“ 大户建设、政府转租”的经营模式,建设标准化厂房,吸引中小企业入驻,实现政府不出资、能人可收益、企业能发展的三方共赢效果。从非洲归来的*, XX 年在园区建立了首座标准化厂房租赁给温州客商*,当年租金收入 5 万元。尝到甜头后,他又建标准化厂房 3幢租给外地客商,每年租金净收入达 20 万元以上。目前,创业能人筹资建设的标准化厂房已有 3 万平方米。*电气创业人*,采取租赁标准化厂房的方式发展,如今固定资产已从初创时几十万元积累到 3000 多万元,年产

8、值 5000 多万元,年创汇1000 多万元。 联合筑巢。采取政府规划、大户联建形式,鼓励资本大户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村支书*联合*、*等人投资 3 千余万元,建设了占地 1.3 万平方米的* 社区,并被定为市级示范社区。二、 3、贴心服务,让创业人士“发展好”。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核心在创业,我们大力推行贴心服务,让回归人才放下心来创大业,静下心来创好业。一是优化发展环境。适时抓住省市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机遇,重新编修土地使用规划,同时利用空心村整治,为工业用地、新型社区建设储备了大量土地,解决了用地难瓶颈。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

9、并在康宁寺村、胡楼村进行试点引路。为规范土地流转市场,我镇在全县率先成立了土地林权流转服务中心,为土地流转双方当好“红娘” 和公证人,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 5000 余亩。二是提高服务质量。坚持“四不分” 原则和 “五心”要求,提高服务质量。 “四不分”原则,即不分上下班、不分节假日、不分白天夜晚、不分刮风下雨,只要企业需要,就及时、快节奏、高效率进行帮办。 “五心” 要求,即热心,热情接待,杜绝“四难”现象;真心,真心诚意,不推三阻四;细心,认真细致,不马虎应付;公心,公道正派,不吃拿卡要;用心,尽心尽力,不失职失责。镇班子成员率先垂范,镇、村干部服务主动性和服务质量得到大家普遍好评。如镇领导

10、为扶持回归青年常海洋创业,和村、组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为其连片流转土地 200 多亩;在常海洋资金短缺时,又帮助他协调贷款 30 万元。三是建立服务长效机制。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明确一名班子成员主抓,实行“一站式” 办公, “一条龙”服务,并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按时办结制。建立全程跟踪服务制,制定服务流程图,落实领办制、结对制、帮扶制,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XX 年以来,镇里先后为*电气协调贷款 500 多万元。几年来,镇党委、政府为企业协调贷款总计达 1000 多万元,帮助解决困难 300 多个,提供信息技术咨询 200 多人次;争取涉农项目资金 XX 多万,解决生

11、态高效农业发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问题。4、典型带动,让创业人才“有荣誉”。为充分发挥典型的引路带动作用,我镇坚持从群众的身边挖掘选树典型,近年来,先后挖掘富而思源的回归青年创业标兵*、杭白菊推广人*、打井带头人*、筑路英雄 *等,并把他们的先进事迹汇编成册,发放到村、组。注意典型的持续培养,对培育的典型及时给予信息指导、投资引导、资金扶持等,使其起好步、发展稳、见效快,带动效果明显。如养猪大户*,以 59 头优良种猪开始,在全镇率先建起养猪场。党委、政府把其树为典型后,指定一名党委成员定点扶持,先后为他协调解决了资金、用地等问题。目前刘*已成为全镇养猪领军人物,年出栏生猪 3000 多头

12、,年产值达 xxxxx 多万元。建立并完善了人才回归全民创业先进模范宣传表彰长效机制,设置了创业模范、创业标兵、创业功臣三个晋级荣誉等次,连续三年在全镇镇、村、组三级干部大会上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先进典型,为他们戴红花、披授带、发证书、授奖杯,让广大干群学有目标,干有榜样。几年来,全镇先后表彰了创业模范、创业标兵 50 余人,表彰支持、服务创业的先进个人达 80 余人;提高回归创业人员的政治地位,先后有 25名回归创业人员被推选为县乡“两代表一委员” ,营造了比创业、争创业、创大业的生动局面。三、取得的主要成效1、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的带动下,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目前镇园区工业

13、企业达 25 家,已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子、装饰建材、服装鞋业、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装饰扣板基地,预计今年全镇工业产值可达 5.8 亿元。加快了农业转型发展,全镇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15 家,建成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果园、养猪场、养牛场 100 余家,以桃、晚秋黄梨为主的优质经济林 7000 多亩,年出栏生猪、牛 10 余万头。2、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产、城、村一体化发展战略有效推进,产城融合,城乡联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多方面筹措投入城建资金 5 亿元以上,加大镇区、工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前镇区面积已达 3.5平方公里

14、,镇区人口 3 万人,城镇化率达 60%以上。先后荣获河南省生态镇、河南省卫生乡镇、河南省国土绿化模范乡镇和xx 市五星级城镇等称号。3、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更加自觉主动,群众对党委政府理解多了,埋怨少了;赞美多了,批评少了;感激多了,抵触少了。先后有 14 名回归人员进入村 “两委”班子,村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三、 4、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外出人才回归、务工人员返乡,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子女上学、老人照顾都可兼顾,家庭和谐和睦。同时,通过持续不断的发展,群众眼光境界宽了,文明素质高了,更多的人都把心思和精力放到了干事创业上,家家谋发展,人人有事做,吃喝玩乐少了,闲来生事少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镇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市信访“四无” 乡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