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制度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观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1592333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业制度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就业制度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就业制度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就业制度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观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就业制度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观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就业制度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制度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观(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认清就业制度的发展变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老百姓生存之计、生活所依。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从饥饿到温饱,从原始到现代,从落后到发达的历程。同样,就业也经历了从徒手到有工具,从简单到复杂,从自由散乱到分工精细的过程。从历史的发展可以得知:要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老百姓有事干、有饭吃,也就是说老百姓有就业岗位,有稳定的收入。然而,促进和稳定就业的关键又在于要把握好每个时期就业的新形势,那么为就业把好脉搏,就成了就业工作的第一要务。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解决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人口和劳动力的总量巨大,每年都需

2、要大量的就岗位。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就业制度的比较,找出我国就业存在的根本的问题,并且通过现阶段和过去的比较找出就业政策改进的地方,吸取过往的经验。希望能够通过此研究来完善我国的就业政策,解决民生问题,做到切实的为人民服务,使大多数人能够通过就业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城市就业政策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我国面临着一次比较严峻的失业高峰期。旧中国遗留下了大量的失业人员等待就业。为此,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一级企业富余员工全部包下来,对失业者除了通过发展生产来吸收就业以外,还严格限制企业辞退职工,并鼓励自谋职业,以及通过以工代赈、生产自救、回乡生产和移民垦荒等途

3、径来解决失业问题。当时的城市就业政策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目标,一是试图通过计划安置的手段达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从而保证城市工业化建设对劳动力的需要,尤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对各类劳动力的需要。二是通过计划安置手段保障城市劳动者的就业,以避免城市失业的问题。同时,城市基层政府也积极发展集体企业,通过集体企业来辅助解决就业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业政策演变的四大步骤:(一) 外围层次改革的就业政策: 通过广开门路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就业格局。(二) 内圈层次改革的就业政策: 通过公开招工在新增劳动力中确立双向选择关系。(三) 核心层次改革的就业政策: 通过全员劳动合同制促使劳动力合理流动。(四) 硬核层次改

4、革的就业政策: 通过劳动计划体制改革剥离企业富余人员。中国的就业增长和结构变化是30 年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结果。因此, 理解就业的增长和结构变化机制, 是我们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个时期特殊的就业问题, 以及就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与成绩, 也需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其本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就业制度改革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78- 1991年: 就业制度改革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改革框架内推进。主要是为解决当时极为严峻的就业问题, 双轨制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就业体制计划就业仍是配置就业的主要形式; 1978 - 19

5、91 年是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并形成双轨制经济体制的时期, 与双轨制经济体制相适应形成了双轨制的就业制度改革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推进, 国有企业的固定工制度逐步向劳动合同制转变。双轨制就业制度打破了传统计划体制下的统包统配制, 但是这种改革并没有真正触动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的本质, 只是旧框架内一种比较灵活的替代性措施。第二阶段, 1992 - 2001 年: 深入推进市场化就业改革。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大, 计划就业仍占据一定地位; 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后,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就业制度做出根本

6、性的变革第三阶段, 2002 - 2007年: 加速推进市场化就业制度改革积极就业政策是就业制度的核心。针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2002 年提出了积极的就业政策, 政府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 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多方面大力促进就业, 不断优化创业环境, 针对特困人员进一步完善就业托底机制。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应为在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通过发展教育与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不断促进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与职业转换能力, 改进提升政府扩大就业的方式与效率, 进一步完善积极就业政策, 积极改进完善创业环境, 有效督促企业构

7、建和谐劳动关系,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政府、劳动者与企业的合力, 有效扩大就业与不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为更好地扩大就业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加强社会建设, 有必要通过发挥政府、劳动力市场、企业与劳动者的共同作用, 努力创造宽松良好的就业形势,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创造就业岗位, 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不断完善创业环境; 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重大作用, 进一步完善就业托底机制, 积极健全完善劳动力市场,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大力发展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 不断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

8、平;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督促企业肩负社会责任有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者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创业与职业转换能力, 自我解决就业, 真正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主体, 为最终实现充分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我国大学生形式 理智择业随着新世纪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阶段,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挑战,“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日趋严重。2011年是中国经济不断复苏和各方面都值得期待的一年,但是根据相关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超过65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预计目前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900万人,大学生宏观就业形

9、势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每年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多万人,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将超过2400万人。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预计全年新增就业和补充自然减员增加就业仍会在1200万人,城镇就业供求缺口还会在1200万左右。此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转移就业的规模和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今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左右,初步估算我国至少有超过1000余万劳动力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

10、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都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显示,尽管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缺口还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服务业缺口亦达325万。由此来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是一种表象,“供过于求”并不是导致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而问题的根结很可能在于大学生如何择业这一步的相关工作没有做好。所以,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最近有人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作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半数大学生将毕业后的工作目标锁

11、定在通用、松下、联想等知名企业。在回答“进入企业的第一年里,你最想获得的工种是什么”时,三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希望成为技术人员;四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希望成为管理人员;五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希望成为策划人员;剩下的部分最低要求也是办公室白领,有的甚至宣布要当CEO。提出从蓝领干起或从营销一线干起的寥寥无几。 台湾企业家、灿坤电器集团老总吴灿坤说过一句很有诗意的话:“我羡慕天边的彩霞,但我更注重脚下的玫瑰”。“天边的彩霞”可望而不可及,“脚下的玫瑰”却近在眼前。清华大学有两句著名的口号,一句是“心怀天下”,另一句是“从小事做起”。但是很多人往往被第一句口号冲昏了头脑,忘记了“从小事做起”才是做人的根本

12、。曾经有报纸报道过某企业招聘时明确提出“清华、北大免谈”,这固然有炒作的成份,但是也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招牌诚可贵,实干价更高。 “天边的彩霞”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幻想。而人又是最容易幻想的动物,但幻想是最容易破灭的,人最终要面对现实。前两年,网络经济如泡沫般破灭,就让很多头脑发热的幻想家一下子找不着北了,从“六个月后成为百万富翁”的幻想家,转变为“六个月后将有工作”的清醒者。实际上,“脚下的玫瑰”也不容易采到,因为它总与荆棘相伴。“彩霞”朝夕有,“玫瑰”不常开。理想是彼岸,务实是桥梁。另外,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为了就业困难。家庭对子女教诲出格是接受高等教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

13、女就业的期望自然伴随教诲投资的增长而提高,这是一种客观反映。就学生及家长的主观愿望而言,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诲已经从精英教诲进入了公共化教诲阶段,但家长与大学生个人仍然始末对毕业后的就业抱着高期望值。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或时机存在落差时,大学生就可能陷入难以就业的处境。因此,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构成为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机制离开社会形态实际需要:社会形态需要的人才大学不供应,非常欠缺,而社会形态不需要的人才大学又冒死培养,导致过剩,因此,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实际上是一个结构性过剩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许多高校仍在远离市场实际需求,根据自己的经验而

14、非实际调查平空捏造,相干教材也过于过时的,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为社会形态所接受?高校讲授质量的下降和无所不在的轻浮急躁氛围,又加剧了结构性矛盾。此刻,许多高校对讲授的忽略程度令人难以置信。这些高校纷纷劳民伤财,制作豪华校园,而对讲授与科研的投入则非常吝啬,这种主次颠倒的做法在眼下极其普遍,许多高校以近乎暴发户的心态扩张,而对高校最核心的讲授工作置之不理,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形态的需要。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参加工作后,佣人单位常常只得对其举行二次培养,这没有疑问将加大佣人单位的成本,令其头痛不已,渐渐失去对大学毕业生的兴趣,许多佣人单位招生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也是基

15、于这一苦衷。今朝,我国就业市场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与不规范的征象,就业市场发育不良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单方面的人才观、佣人观造成为了学历崇拜与学历歧视并存,直接降低了大学毕业生与就业时机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为了人的劳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扭曲了正常的人的劳力本钱投资行为。另外一方面则是各种非正常征象的影响,粉碎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人际关系客观上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业时机的不公平不仅体此刻大学生之间,也体此刻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正是因为有关部门未能有效地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导致了本来应当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成为了特殊的就业

16、弱势群体,这是就业市场异化的直接结果。全面分析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系统介绍常用的心理调试方法,引导他们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这对大学生理智择业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大学生就业、择业中的心理障碍 (一)情绪障碍 1、焦虑。调查表明,有20%的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明显的焦虑状态。引起毕业生焦虑的主要问题有: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是否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屡屡被拒绝怎么办;选择的单位是否是最佳的选择方案等等。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 2、急躁。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之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急躁心理。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