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村教育的一项质性研究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589856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国农村教育的一项质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对我国农村教育的一项质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对我国农村教育的一项质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对我国农村教育的一项质性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对我国农村教育的一项质性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我国农村教育的一项质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农村教育的一项质性研究(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遭遇农村对我国农村教育的一项质性研究蒋贞蕾 目 录序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样本选择与主题的浮现( )四、对本研究的反省()第一章 教育与城乡差异()一、 引子:“以前我只听说过有电脑,从来没接触过”()二、严峻的城乡对比()三、乡土教材的位置()四、割裂的人生()第二章 与素质教育和“减负”的对话()一、与素质教育和“减负”溯源() 二、评论:“素质教育是场灾难”? ()三、案例:农村反对“减负”()四、 疑虑:“减负”后,农村孩子干什么?()五、另一种负担:农业负担和生活负担()第三章 高考与大学梦 ( )一、为什么考大学? ( )二、在考大学的日子里( )三、

2、没考上大学怎么办? ( )四、并非美梦( )五、另一种逻辑:读书无用论( ) 结论 ( )一、教育与城市化之间交互影响( )二、农村教育面临为城市输送人才和为当地农村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矛盾 ( )三、城乡差距是素质教育和减负难以在农村施行的原因之一( )四、基于现实的功利性选择:“读书无用论”和对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推崇备至 ( )附录附录一:2000年4月份到9月份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2000年10月份到11月份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 言一、研究的缘起把研究的视线投向乡村实际上是我1999年11月份在甘肃进行调查研究的一个延续。1999年11月,我与98级

3、博士向蓓莉同学共同前往甘肃省贫困县Z县,调查当地妇女和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以完成全国妇联与教育系的一个合作项目。我们在Z县呆了10天,完成了900份调查问卷,同时,运用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质性研究的方法走访了当地乡村干部、辍学孩子、失学孩子、在校学生以及家长,收集到丰富的关联个人生命历程和当地人文社会环境变迁的原始资料。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那里的孩子对城市非常向往,除了对生活已经彻底丧失希望的农民,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热切地希望孩子能考上个好学校,将来走出大山,成为城市的人。当地固然有不少失学或者辍学的儿童,但更多的父母在用自己非常有限的资本挣扎着,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教育谋得出头之日:为了筹

4、得孩子的学费,贫困潦倒的父母从当地“先富起来的人”手里借来了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利贷(100元的一个月利息从6元到10元不等);为了摆脱农民身份,孩子们付出的代价也很惨重:从Z县职中一位女生给我的来信中,我了解到一个农村高中生(来信人的堂兄)的悲惨命运。这位高中生的座右铭是“考大学是农村孩子唯一的选择。”为了考上大学,不当农民,他在高中复读了七年,每天都是12点睡觉,早上4、5点起床。可他的大学梦永远没能实现,因为他的肝癌已经发展到了晚期(肝炎是当地的易发病),他带着肉体上的痛苦和没能考上大学的遗憾去世了。那一年,他24岁,从17岁读高三到去世,已经为高考蹉跎了七年的光阴。在强烈的震惊之余,我

5、感到:Z县人民之所以以这样大的投入进入到教育的体制中,难道不是因为教育对农民而言具有独特的功能吗?在教育上取得成功也许是一个农村孩子打破城乡差距与隔离,完成农民到城市居民这种身份转换的最体面、最有效率的方式。与此同时,农村孩子在接受教育、取得教育成功的道路上要比城市孩子付出相对而言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代价。如果这个命题是成立的,那么,如果把农民的利益“悬搁”起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公平的吗?当我参与了前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项目助理候文卓女士发起的,以人民大学法律系和中华女子学院社工系青年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流动儿童生活境遇及其原因与权益保护”行动项目后,我觉察到了农村与教育互动的另一种方式。200

6、0年春节前夕,该行动项目用了大约两周的时间专门深入到北京卖花女童主要输出地南方某地农村,去调查当地的社区环境与教育环境。他/她们做了约二十几万字的访谈资料,在当地还发现了“读书无用论”的肆虐和复兴。由于学费高、升学难、城市就业难、学校不包分配等形势,当地父母认为教育没什么用,对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也漠不关心,甚至人为地干涉或者剥夺子女的受教育权。与此同时,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也增进了当地农民这样做的理由:据调查,不少老师只关心在班上学业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大部分同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厌学情绪严重;学校为了达到当地教育教学乃至考试成绩的达标标准,人为地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归为“弱智儿童”,使之成为统计

7、外数字。在学校外,当地教育面对汹涌的商业化大潮,无法填补道德基础被金钱摧毁的漏洞:当地涌现出人数不少的城市性工作者,和把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出租给雇主到城市卖花导致孩子失踪、受虐待的父母。不难发现,这些行为与学校教育的道德教育和它所塑造、宣扬的道德形象是格格不入的。为高考献出生命的学生与厌学、逃学、辍学的孩子,为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甘愿承受高利贷压榨的父母与认为“读书无用”,逼迫孩子过早踏入社会的农民,是构成鲜明对比的两组人物,他/她们的行为处于“重视”与“不重视”教育的两个极端,十分矛盾,却仅是社会结构、教育和农村三者互动互生演化出的诸多农民形象中的若干而已。不言而喻,教育对农民的意义和对农民生活影

8、响的程度是非常复杂的,值得深究。对某些人来说,教育是理想的工具,通过它,个体能够达到改变与提升人生境遇的目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教育对个人命运的改进无能为力。由此,“农村教育怎么了”作为一个“问题”引起我的极大兴趣。或者说,农村教育是有问题的。我把农村教育列入了研究视界,但此时此刻,“具体是研究什么问题?有什么内容表现?从哪个角度去反映、剖析这些问题?”等诸如此类研究者一开始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于开始进入研究现场的我而言还是未知数。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如上的问题串正是我急于通过研究去发现和回答的;第二个原因是“农村教育”这个领域的研究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尚没有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农

9、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对农村教育问题还没有丰富的、强有力的理论解释模型。再加之笔者才疏学浅,因此在进入研究之前,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理论图式和问题图式;三是笔者主要采用了质性研究的研究范式,从而意味着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在质性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最终回答。尽管笔者也会划定一个研究领域,并描绘出一个最初的研究轮廓,但质性研究的过程通常会对最开始的问题设定提出挑战;而研究者通常会根据研究过程中的层出不穷的新发现找到“真正的问题”,或者对研究的侧重点加以转移。从本章第三小节“样本选择与主题的浮现”中,读者可以发现我的研究思路曾有过转换。那么,“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势必分化成两个问题:研究者设想研究

10、的问题和内容与研究者实际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如果一定要笔者回答“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只能根据事后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将之陈述为“从城乡差异的角度来反观农村教育;从城乡差异的角度来求证主流教育理论;从城乡差异的角度来关照农村人口的教育命运和教育选择”。二、研究方法的选择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的方法,质性研究又称定性研究、质的研究等。目前国外学术界一般认可的质性研究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归纳法为主,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

11、角理解他/她们行为的意义和他/她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详细加以记载和报道。 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2月第1版,第3738页我把质性研究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在于质性研究能挖掘出鲜活的“私人叙事(private narrative)”。“私人叙事是对历史叙事和记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修复、矫正和保存,是努力记忆对迅速遗忘

12、的顽强抗争。” 雷颐:“私人叙事”与“宏大叙事”,读书1997年第6期质性研究将“私人叙事”从书面的宏大理论带回到了构成该理论涵盖力的个人生活,而以这种个人体验、生命故事和基于个体的思考为基础构筑起来的自下而上的“扎根理论”较之自上而下的理论更动人心弦、更有生命力,有时能更接近和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农村教育的研究从来缺少的就是这种真正从农村当地人的体验和“视界”中归纳提升的理论。我认为,质性研究所具有的细腻性、一定意义上的真实性能触动教育界对“农村教育怎么了”很不敏感的那根神经。我希望通过以个体经验为基础的“私人叙事”,去挖掘在官方话语之外所进行着的故事。毫无疑问,这些故事往往和官方的

13、话语存在差异甚至冲突。 李放春,李猛:集体记忆与社会认同口述史和传记在社会与历史研究中的运用,国外社会学1997年45期但这种差异或者冲突恰好能直接切入制度化的话语和理论,进而加以解构和批判,显现主流理论之外的“私人理论”,为理论的重生奠定基础。另外,“访谈的性质含有打破教育制度与生活世界之间界限、专家与普通公众之间界限的意思。” (英)保罗汤普逊:口述史与历史的社会目的,国外社会学1997年45期我还希望能通过访谈等质性研究的具体方法,从较为主位(emic)的立场和观点理解教育,把教育的理论视野扩大到民间生活中去,去体验和反思个人的日常生活,用个体的生命故事去“温暖”和补充冰冷的统计数据和抽象的宏大理论。在接下来的一节里,我对质性研究的样本选择、研究思路的转换以及研究主题的最后确定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说明。另外,鉴于我个人在甘肃和北京访谈而来的资料面对象农村教育这样丰厚的主题,还嫌单薄,同时为了弥补对某些问题访谈不充分的缺憾,本研究还借鉴了文献法。“在严格意义上文献法并不是一种资料收集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方式即既包括资料的收集方法也包括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方法。”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第392页 文献法对于质性研究显著的不同点在于对资料的来源不同。它不是直接从研究者亲历的人那里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是去收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