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贸易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研究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1578516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贸易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于贸易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于贸易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基于贸易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基于贸易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贸易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贸易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经济学基于贸易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研究 贸易关联度和经济周期一致性的相关关系检验摘要:本文首先综述了人民币区域化的相关研究,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区域化的区域经济环境。然后采用最优货币区标准内生性的模型,选取了1989-2003年的数据,用实证研究方法验证了中国同亚洲国家双边贸易关联度与经济相关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贸易关联度和经济周期相关性之间具有一致性,说明随着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相关性也体现出了相同的发展趋势。目前从贸易的角度看,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了实现区域化的部分前提条件。关键词:最优货币区,人民币区域化,贸易关联度,经济周期R

2、MB Regionaliz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radeAn Empirical Tests for the Correlation of Bilateral Trade Intensity and Business Cycle Correlation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relevant problems of RMB regionaliz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rad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made to discuss

3、the reg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for RMB regionalization in scope of macroeconomics. 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OCA) and relative research of RMB regionalization are presented. An empirical methodology of OCA which has already been applied abroad, is used to tests the correlation of bila

4、teral trade intensity and business cycle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Asian countries. To test whether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Asia is suitable for the regionalization of RMB, fifteen years of data for twenty Asian countries is us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consistent correlation does

5、 exist in bilateral trade intensity and business cycle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Asian countries, which provide a good precondition for RMB regionalization. As the resulting trade integration of China and other Asian countries deepens, economic relevance begins to show the same developing

6、trend. Key words: RMB Regionalization; Optimum Currency Area; Business Cycle; Trade Intensity;一 问题提出由于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以及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声望大大提高。周边国家和地区居民逐渐认可和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国际清算手段,导致大量人民币在境外流通。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的自由流通已受到“第二美元”的待遇,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还把人民币作为一种储值手段。但是当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国际化”还只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要制度性地使人民币成

7、为区域的关键货币,却还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目前国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前境外流通人民币的数量、方式和人民币回流方式,以及人民币境外流通可能对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鉴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与亚洲国家经济的关联度不断增强,以及未来中国在亚洲地区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提升,我们必须将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置于亚洲体系的构建中来思考和谋划。在一般的最优货币区(OCA)框架下,贸易关联度、经济周期和冲击的相似性、劳动力的流动程度以及财政转移的风险分摊系统是关键的四种指标,这四种指标在成员国内部的相关关系是判断是否加入最优货币区的重要标准。成员国之间这四

8、者的联系越大,越适合成立共同货币。根据J A Frankel和ARose(1998)的最优货币区标准内生性(the endogeneity of the optimum currency area criteria)的理论,欧盟区域内成员国之间贸易关联度和经济周期相似性之间具有内生关系,并且是呈现正相关关系。OCA标准的这一内生性极大地降低了货币同盟的理论成本以及加入货币同盟标准的适用性。因此,根据最优货币区标准内生性的理论我们可以推测,如果随着中国同亚洲国家间贸易关联度的加强,亚洲国家间经济周期也趋于一致,那么伴随着人民币区域化而产生的贸易一体化对亚洲国家会产生对称冲击,宏观经济的调节成本将

9、较低,这将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理论支持。基于以上的推测,本文将采用最优货币区标准内生性的模型来验证中国同亚洲国家双边贸易关联度与经济相关程度之间的关系,以此从宏观上来说明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否满足人民币区域化所要求的贸易关联度和经济周期相似性的标准。二 人民币实现区域化的亚洲经济环境1. 人民币区域化的内涵本文所用的人民币“区域化”的概念是指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实现国际货币的职能,并最终在亚洲区域内形成人民币的最优货币区。因为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作用有限,人民币的国际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是区域的国际化或称为亚洲化(李晓,李俊久等,2004),并且多数学者

10、也主张把人民币区域化作为实现国际化的必要阶段或途径。同时,由于区域内另一种国际货币日元的存在,在目前阶段,人民币的区域化也不是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只是在区域内金融、贸易中发挥其关键货币的职能。本文的研究就是在对区域化的这一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2. 人民币区域化的亚洲经济环境的文献综述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亚洲各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在亚洲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构想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Nigel转引自:关世雄著(日),郎平,傅克华译.亚洲货币一体化研究:日元区发展趋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71(1990)根据欧洲的经历得出贸易同盟成功建立的主要前提条件是:共同关税壁垒;商品、劳动、

11、服务以及资本在共同市场内的自由流动;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由于亚洲当前并不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他认为在现阶段建立亚元区是不现实的。Frankel和Wei(1994)的经验研究表明,从货币和贸易的关系上来看,亚洲并不存在日元区,美元在亚洲国家的汇率政策和贸易中占主导地位。Junichi Goto和Koichi Hamada(1994)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亚洲国家和西欧国家一样,国家之间的主要经济指标之间高度相关,例如货币供给、利率、消费价格指数、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等。在此分析基础上他们发现,对亚洲的实际冲击要比对欧洲的实际冲击更具有对称性,对这两个区域的货币冲击则具有同等的对称性。因此,他们认为亚洲

12、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而且在他们的研究中并没有包括日本。Tamin Bayoumi和Barry Eichengreen(1996)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比较分析了在亚洲部分国家之间、欧洲国家之间、在美国国内七个地区之间相同的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对通货膨胀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影响的对称性,以及经济扰动的相关性、规模与调整速度。并从统计上区别了需求和供给的冲击,并且分别估计了两者在亚洲各国之间的双边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东亚经济扰动的规模高于美国,而调整速度则快于美国,二者的冲击对称性相差不大,如果把东亚分成两个区域(一个包括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另一个包括香港、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

13、),则每个区域中经济扰动的对称性甚至超过了欧洲的“德国集团”(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士)。基于外部冲击对称性的标准,这两组国家有可能各自组成最优货币区。Kwan(1998)横向比较了亚洲国家和地区在1982到1993年间的通货膨胀率平均为5.7%,这与西欧国家平均为5.4%相差不大;亚洲国家和地区与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的标准差也大致相同,因此根据通胀率相似的标准,亚洲有资格成为欧洲那样的最优货币区。同时指出,近几年来随着欧洲国家逐渐向货币同盟靠拢,它们的通胀率表现出收敛的迹象,而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通胀率却没有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总的来说,文献中诸多的最优货币区指标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指

14、标包括区内各国经济开放度、区内部贸易与投资的重要性等指标,这些指标体现了单一货币区的潜在收益;第二类指标主要包括外部经济冲击对区域内各国影响的对称性、各国对经济扰动的调整速度、要素市场灵活性等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加入货币区的各国由于让渡货币政策自主权而承担的潜在成本;第三类指标包括各国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率、金融体系的相似性以及政治协调性,反映的是构建单一货币区所面临的困难。从近期文献对最优货币区指标的考察来看,亚洲在第一、二类指标方面已经达到或接近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如果我们把美国和欧元区视为最优货币区的话),第三类指标却有较大差距。但是,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条件并不等同于建立单一货币区的条件

15、,不能只从静态角度以当前数据为基础、以单一货币区为标准分析上述指标,而应从经济、货币一体化的动态过程加以考察。3. 人民币区域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分析,成立最优货币区存在宏观成本和微观收益。对于亚洲国家而言,人民币区域化微观收益是与贸易相联系的微观交易成本降低以及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收益,这是一种效率收益;宏观成本是人民币成为亚洲区域关键货币后,宏观经济波动引起的经济损失。宏观成本的产生是因为人民币成为亚洲区域关键货币,其他国家就会由于汇率钉住人民币而放弃独立的反周期货币政策而丧失稳定周期波动的能力,因而引起宏观经济损失,它可能会抵消微观的效率收益。宏观成本的大小取决于成员国内部的贸

16、易关联度、经济周期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劳动力的流动程度和财政政策的风险分摊体系四种指标的相关关系。成员国之间这四者的联系越大,则宏观成本越低,越适合成立共同货币。传统的OCA理论将适合加入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视为外生的,认为一国只有在这些指标满足一系列条件的情况下,才适合加入最优货币区。但是,最新的最优货币区相关文献则认为这些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之间实际上是内生的(Frankel和Rose,1998)。由于本文实证检验采用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模型中的两个关键变量:贸易关联度和经济周期一致性,因此,下面我们集中分析这两个指标,研究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贸易关联度和经济周期一致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如果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关联度与经济周期一致性之间是正相关的,那么随着中国与亚洲国家贸易一体化的加深,各国与中国的经济周期会趋于高度相关。一旦国别冲击被证明是能够转化为国家间同步的经济周期的,各国政府就能采用相同的货币政策进行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