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C演示教学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41572860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C演示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C演示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C演示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C演示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C演示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C演示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C演示教学(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退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八至十五章,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2,3,4,5,1,7,8,9,10,6,Menu,12,13,14,15,11,音像,案例,图片,来源, 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

2、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如何理解?),性质:新民主

3、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特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因素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政治上的表现 经济上的表现 文化上的表现,政治上的表现: 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上的表现 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文化上的表现 文化上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

4、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它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从1949年到1952年,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我国工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48.5%。可见,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工业,1952,Text,1949,农业,145%,48.5%,(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重点),1. 从中国革命发展的步骤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 从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主要矛盾看: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3. 从国际环境看:中国

5、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三)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即: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 路 线,一个时间,两个任务,相当长的时间,1015年,实现工业化,实现三大改造,并 列 关 系,同等重要,同步进行,(二) 过

6、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总路线的特点: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总路线的实质: “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02页),(1)“一化”的必然性(即工业化不可逾越的原因是什么?),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工业化不可逾越的原因,1、恩格尔消费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支出比重将下降,而舒适品和

7、奢侈品的消费支出比重将上升 2、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情况恶化,因此要发展工业,替代进口 3、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率,就必须将其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2)思考:为什么建设与改造要并举?,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8、1949年与1952年主要工业品产量对比,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采取互助合作,改造农业和手工业,把个体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过渡 形式,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生产资料,经营,劳动,分配,性质,私有,对某些牲畜、农具共同使用,

9、有少量公共财产,土地、牲畜、大农具私有,有较多公共财产,土地及其它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个体 经营,集体 劳动,经营所得,社会主义萌芽,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土地分红 和按劳分 配结合,集体 劳动,半社会主义,统一 经营,集体 劳动,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急躁冒进原因,1、计划失控及冒进思想日渐高涨的必然 2、社会改造和技术改革关系上的认识偏差和影响 3、对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估计过高、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艰巨性认识不足 4、“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开始在党内冒头,均每年下

10、降5.9,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手工业供销小组、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全国共组织了10万个合作社,入社社员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以上,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积极作用及原因)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赎买采取了“四马分肥”的利润分配形式,即把企业利润按所得税、

11、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赎买采取了定息的形式。 国家税收:34.5% 职工福利:15% 企业公积金:30% 资本家红利:20.5%,.,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 的过渡形式,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郭琳爽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态:“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上海工商界代表,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案例:同仁堂的新生,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

12、行改造。,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重点,伟大意义: 第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第二,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剥削阶级被消灭。 第三,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偏差: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速度方面,急于求 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工作过于急躁,初级社 没有巩固就办高级社,拔苗助长。 第二,在管理体制上集中过多;限制了商 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将高度集中统 一的经济体制扩大到整个社会,并使之固定化 模式化影响了经济发展。,第三,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急于求

13、纯;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应该是以公有制为主体,适当保留部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 第四,在工作方法上过粗,甚至某些地方采用强制手段。,我国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以上的缺点和偏差,遗留了许多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和克服,甚至于在不久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经济建设中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最终对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建设造成重大的影响。,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14、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1956年7月13日我国第一辆解放卡车下线,国民收入结构(),见p91,0,资本主义,26.9,国家资本主义,1952,1956,0,10,20,30,40,50,60,70,56,67.5,32.5,17.0,社会主义,工业总产值(),1949,1952,0,20,40,60,80,100,120,140,140,160,200,18.9,38.3,12,44,32,66,15.8,135,25,195,布(亿米),原油

15、(万吨),原油(百万吨),铜(万吨),生铁(万吨),主要工业品产量比较(),1957年与1952年国民经济的比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区域、民族自治制度已经确立。,见p92,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1.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 2. 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 3. 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4. 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 5.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 6.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