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现状及网络道德建设调查报告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572780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现状及网络道德建设调查报告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互联网现状及网络道德建设调查报告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互联网现状及网络道德建设调查报告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互联网现状及网络道德建设调查报告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互联网现状及网络道德建设调查报告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现状及网络道德建设调查报告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现状及网络道德建设调查报告课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现状及网络道德建设调查报告,成员:孙晓旭、姜伟杰、谢金波、 李海东、王丽萍、李园园、 杨学云、高婷、杨钰,制作人:高婷 校正:全体成员 演讲:谢金波,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本次调查报告关注的是互联网现状及网络道德建设调查报告。对问卷进行分析的同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对现状进行系统分析。 今天的几句建议,就有可能是明天网络发展和教学管理的方向。面对网络文化的种种反应以及网络道德却呈现多元化。,调查简介:,研究方法:网络问卷调查; 研究目的:通过调查,了解现代的网络生活现状;了解现代人对互联网,尤其是互联网文化的态度;了解网络对现代人生活的积极作用、负面影响及建议;学习查找、整理资料,社会调查的

2、方法及调查报告的写作。 调查结果及分析: 此次调查数据分析主要依靠人力统计,将统计好的数据用excel处理,得到便于观察分析的表格,数据图等。,就具体的几个典型性的问题剖析,刨根问底,刨得稀烂,1、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经调查大学生大多数每天上网三到五小时,五小时以上的也比较多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每天都会花费不少时间在网络上。,2、上网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打发时间而不是学习成为多数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动机,从而可以看出多数人课余时间并非在学习。【令人悲伤的发现】,3、关于网络实名制:,充分表明绝大多数童鞋们也是很希望真正落实到网络实名制的,可是为什么做不到呢?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同学们结合毛概的

3、相关知识,自我反思吧,4、网络语言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时候:,可见,网络语言已经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学们,你们怎么看?,5、您遇到过的网络行为:,A,B,C,D,E,F,A 被传播木马等病毒 B 被注册会员 C 被篡改个人网站 D 被获取个人信息 E 被传播垃圾邮件 F 被传播未经确认的消息,是不是觉得自己被网络欺骗了呢?觉得自己很惨是么? 别难过了,那是你自愿的,若不是你非得上网,按捺不住好奇心,何至于此?,一句励志警句:no zuo no die,6、网络信息的可靠度:,我们在职责这个社会,道德的滑坡,人性的泯灭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三省吾身呢?我们是不是也对这个

4、社会一直是充满着不信任的,更何况于网络呢?凡事必定事出有因,若不是网络诈骗等事件的屡次发生,我们怎会对网络环境失去信心。换个角度考虑,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是不是也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的维护呢?,为什么会出现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碎碎念:这是为什么呢?,首先,道德的约束力减弱导致道德失范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慑于道德法律手段,如他人监督、舆论约束、法律制裁以及有关的利益机制,人们的道德言行一般都较为严谨,道德规范得到相对较好的维护。但在“网络社会”中,现实社会中道德他律的种种手段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作用。网络的虚拟化容易使用网络者的认知和行为出现偏差,使他能做出在现实中不敢也不可能做的事,在自身不能很好节

5、制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感情变得日益淡薄,行为表现常常与现实生活道德规范不相符的状况,甚至有些行为失去有效控制。,另一方面,从信息传播的方式看,网络行为具有“数字化”或“虚拟化”的特点,我们看到的图像、文字以及听到的声音都是数字的终端显现,甚至人也是以一个“符号”的身份在活动,彼此不再熟悉,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言行加以确认和监督。在这样一个缺乏道德约束的环境中,任何人都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大侠”、“高手”或“流氓”、“痞子”。他的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不需要承担自己任何的义务和责任,却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为

6、所欲为。这对于那些缺乏道德自律的青年学生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不仅容易引发他们反社会的不良行为,如发布虚假或无聊信息、网上漫骂和人身攻击、盗窃他人域名、偷窥他人隐私等等,而且助长了信息犯罪,如信息盗窃、诈骗、暴力和攻击等等。,其次,对网络的依赖导致了道德冷漠现象。因特网的普及,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与机器的接触日益增多,同他人的社会交往被削弱,这有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问题。一些 “网虫”把网络看作是自己生活的全部,一些对网络一往情深的青少年,甚至为上网而放弃上学。这不仅导致家庭及社会价值观的改变,而且严重影响青少年的

7、人格成长,尤其是影响青少年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第三、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导致了道德冲突现象。计算机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因特网上,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但同时,由于思想“藩篱”形同虚设,各种各样相互矛盾乃至截然相反的信息云集网上,各种不同乃至对立的政治态度、道德行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网络频繁而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必然导致文化道德的碰撞和冲突,造成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价值观念的迷乱和道德心理的困惑,给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带来了困难。,第四、青少年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最重要根源之一。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

8、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代城市青少年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可见在网络中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当务之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调查结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同学们都认识到了网络具有两面效应,而且网络的双刃剑作用在同学们当中已有了明显的体

9、现。大多数学生对我市现行的网络整体状况表示不满意,同时对网络道德现状表示担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把这种道德风尚反映到网络当中,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此次调查表明,网络道德的提出已势在必行。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人们所预料不到又不愿看到的一面,尤其在新的事物还没有成熟时。网络就是这样!但是,不能怕狼而不养羊。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着不利因素就否定网络本身。这是历史的发展所不能容忍的,是违反现代化前进规律的,更是走在历史前面的学生所不应当做的。这次调查很明显的表现出学生对网络的欢迎和重视

10、,即使网络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是令人担忧,但网络的普及仍然是不可阻挡,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人们包括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真正学会驾御网络,从网络中汲取营养。,大学生本身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要清醒的熟悉到自己的责任和网络的两面性。在利用网络汲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杜绝不良信息的侵蚀,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健康全面地发展。在调查过程中,觉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写在后面的话:,1、加强对上网场所的监管,净化上网环境,规范网络行为在与校外网吧管理部门加强联系,积极沟通,协调工作。并且,将加强监管和改善上网条件相结合,创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11、。,2、对校内网吧的监管。尽管网吧开在校内,但仍属盈利性质。学校应在不干涉其内部运作管理的前提下,与开设网吧的业主进行协商,对网吧容量、营业时间等做出限制,改变一些网吧拥剂嘈杂的现状,为大学生提供利于获取知识的良好上网环境。同时,指定管理员随时监控,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入,净化网络环境。严格教学纪律,防止学生借此大过上网瘾,背离教学目的。,3、加强高校网站建设,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高校网站不仅是高校的一个形象窗口,也是知识传播中的一个重要信息集散地,更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出口。因此,应该把高校网站建设当作一个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 4、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行为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选择和识别健康网站。,5、开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可邀请有关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门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资源利用课程,使他们掌握如何制作网页,如何参加网络会议,如何在网上交流信息,以及如何利用网络创业等技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学业服务。 6、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努力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要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以社团为点,带动学生的面,培养大学生的广泛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现实交往的快乐。,ice,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谢谢童鞋们的捧场,鲜花、掌声统统的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