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材料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572675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材料(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主要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一 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党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的积极探索: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反思 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 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时,指出:我国是一个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必

2、须有计划的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改革开放之前,不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总的框架的根本原因: 将计划和市场分别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左”的思想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长期理论探索的重大突破,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第二阶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

3、有计划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作为制度属性的传统观念,将其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 强调市场经济必须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资源配置方式: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微观层面: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经济活动: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宏观层面:政

4、府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实现; 经济运行: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

5、展,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党对所有制问题认识的深化 十二大,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十三大,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十四大,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 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十六大,“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2、确立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离开这一点,就脱离了初级阶段的实际,就阻碍了生

6、产力的发展。 第三,一切符合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对此,在认识上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之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表现,是我们党对马克思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 第二,不能因为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就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也不能因为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就把它排斥在基本经济制度之外。,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本

7、质?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体现?,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必须是全体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是平等的;二是所取得的利益必须是服务于或服从于他们的共同需要,即收益必须是共同占有。,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 经济的发展,所有制结构有什么变化? 怎样看

8、所有制结构的变化?,1、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提供了多种市场主体; 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制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3、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途径 创造良好的环境:市场准入、金融环境、法律环境、税收政策等; 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引导。,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

9、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基础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物质基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 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 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4、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意义 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 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个体劳动者、雇佣劳动者 劳

10、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经营收入、利息、股息、租金等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信息、专利、技术等,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从“大体平均,略有差别”到“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转变。,(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党在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认识的发展: 兼顾公平和效率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强调注重社会公平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法、适度,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

11、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 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对策-,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 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 统筹公平与效率 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1.为什么要提出又好又快发展 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变化为走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进一

12、步发展的迫切要求需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瓶颈要求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2.“好”的内涵: 效益比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3.目的和意义: 突出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明确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提出的时代背景 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当前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劳动力数量、资源等的竞争,而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 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解决我国目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继续

13、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3、走自主创新道路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 重点跨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

14、,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从现实的紧迫需要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必发展。 引领未来: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经济的发展要靠科技,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基础是在教育。 经济、科技、人才、教育,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任务,任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总体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

15、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1、“三农”问题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

16、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论断,毛泽东: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注意处理好国家和农民的关系。 邓小平:“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农村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发达,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工业支援农业。”,胡锦涛总书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中心环节 生活宽裕目的 乡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村容整洁人与环境和谐 管理民主政治保证,五、统筹区域发展,1、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统筹区域发展是我国始终存在的问题。由于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因素,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有其客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