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培训教材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572662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培训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培训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培训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培训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培训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培训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培训教材(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背 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问题越来越多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内 容,经 济,农业:(突破口),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垦荒和种植玉米,改革之初,连续四年大丰收,农业在1963年再度出现危机,内容,结果,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材料一: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

2、百年历史回溯,材料二: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农业改革的评价,找准了突破口,但因未结合国情,并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改变农业落后的状态,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并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内容,结果,1956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平反冤假错案,内容,结果,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政 治,1961年

3、10月,在苏共召开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纲领强调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工业改革的评价,管理制度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10,阅读材料: 斯大林的一些不良品质在列宁活着的时候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在以后年代里已经发展到严重地滥用职权的地步,因而给我们党造成莫大损失。 斯大林根本不允许实现集体领导和集体工作,由于他的任性和专横 摘自赫鲁晓夫“秘密报告”,赫鲁晓夫认为是造成个人专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全盘

4、否定斯大林。,11,莫斯科红场,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政治改革的评价,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使个人崇拜死灰复燃,“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积极: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

5、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消极: 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评 价,农业: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 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把原属国家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的垦荒工作,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 工业: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中心从中央移到地方,由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撤消25个中央部113个共和国部 材料说明赫鲁晓夫的主要功绩在哪?,1959年1月,将物资分配权重新收回,由国家掌权 1963年3月,决定成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加强经济管理中的国家集中统

6、一领导。 1962年底,决定取消作一般党的工作的区党委 材料说明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缺陷在哪?,-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的斯大林模式 -开创了苏联改革之路,-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收效甚微,改革没有结合国情,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根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重点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仍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期:趋于保守,逐渐停滞,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究竟给多少人发了多少奖章和勋章,已无法统计清楚;但可以说清

7、楚的是,他没少给自己发勋章,他一生获得114枚勋章。1976年12月,70岁生日时获得“苏联英雄勋章”,这是当时苏联的最高勋章,一般只授予为苏联国家和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士。同样出于庆生,他还获得“列宁勋章”和“金星勋章”超过三次。1978年他还获得军队最高勋章“胜利勋章”,成为二战结束后唯一获得该勋章人士。他死后,1989年苏联取消了他的这枚勋章资格。,最爱发勋章的大国首脑,他不重视对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研究,习惯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惧怕重大的改革。 维持现状和,缺乏锐意进取和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苏共的主调。 苏共的领导集团,积极 改革前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

8、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局限 在理论和实践上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改革后期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评 价,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高到1981年的16m2 。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 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

9、70岁。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根本) 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失败?,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的国防开支: 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世界现代史,有人这样描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

10、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24,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老 人 政 坛,探究: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有何异同?,提示:比较点:目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目的:,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 除斯大林模式。,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果:,失败的主要原因:,异:,同:,莫斯科日落,(1)经济:,“加速发展战略”,由于传统的思维惯性,把发展机器制造业当成“优先发展重工业”。19861987年,重工业部门投资由1980年的469亿卢布

11、增加到665亿卢布,增长了41.8,轻工业的投资仅从64亿卢布增加到85亿,增长率为32.8。轻工业投资仅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4.1,重工业却为32.4 。轻工业比例甚至还低于前几个五年计划。,失,败,经济,政治,(2)政治:,1.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失败的思想根源) 2.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3.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的领导地位,按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改造党的指导思想,就是用西方社会民主党的那一套旧理论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在向二十八大提出的“行动纲领草案

12、”中进一步强调:“全民的法制国家排除任何一个阶级的专政”,其实质是特指要“排除”无产阶级的专政。1990年7月2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时说,要考虑“一切理论的局限性”,其实质是说,要考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局限性”。1991年7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强调:“过去,党只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鼓舞自己的源泉”,“现在,必须使我们的思想库内包括国外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一切财富”。说穿了,这些表述的本质就是要以西方社会民主党的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实质:,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改良的资本主义。即全盘西方化,这是改革失败的思想根源,也是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社

13、会失控,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 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过程: 1991年,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苏联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1991年 “八一九”事件失败; 叶利钦掌权,苏共被排挤出政权,政权发生质变 1991年12月签订明斯克协定成立“独联体”; 1991年12月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苏联解体,后果,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下的问题长期没 有得到纠正,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直接原因:戈尔

14、巴乔夫的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苏联解体的原因:,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把头伸出车窗外,怒吼道:“枪毙火车司机!”可是车还是没有动。 接着赫鲁晓夫说:“给火车司机恢复名誉!”车仍然没有动。 勃列日涅夫说:“同志们,不如拉上窗帘,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启示,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 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思考:学完本课内容,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教训: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4、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5、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大致阶段,(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 (2)斯大林领导建立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曾取得重大成就,但存在明显缺陷和弊端。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先后进行了改革,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至苏联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