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知识分享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572643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知识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二讲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知识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二讲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知识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二讲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知识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二讲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知识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知识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知识分享(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1)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因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2)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动物传播是对自然界的被动适应,而不具创造性和能动性。,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语言的产生是 人类传播诞生的根本标志。 语言是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协作中产生和发展的。 语言的特性:1)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无限的灵活性;

2、3)发音的经济性;4)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口语传播时代,4万到9万年前,人类获得说话的身体能力 增强人际沟通,维系社会,促进思维,传承文化 公共传播(public communication)领域出现:绘画、舞蹈、音乐、戏剧表演、原始宗教仪式、公共演讲 受众和表演者的区分,传播形式结构化、标准化,维持文化认同和社会整合,维护合法统治 口头传播的局限性:不稳定,不可靠,文字传播时代:,结绳记事与原始图画(壁画、器皿符号)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文字:农业、商业、国家管理 记录与保存:信

3、息体外化传递,政府管辖范围扩大 内容相对独立:削弱情境要求,可从容审视,深化思维 轻便可携带文献的发展: 碑刻、石器、陶器、青铜器、甲骨文、竹简、木简 埃及莎草纸(2500A.C.)、欧洲牛羊皮纸、汉代蔡伦纸,阿拉伯人的传播、欧洲黑死病、造纸技术的普及,印刷传播时代,唐代雕版印刷,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11世纪) 1456年“古登堡革命”:铸字装置,金属合金字模,机械印刷机,印刷油墨 15世纪末,欧洲各大城市印刷业发展: 书籍:保存传播,出版商+“专业作者” 商业出版 书面语言标准化、大众扫盲 定期邮路,商业新闻信(newsletter),官方报纸 1665年创刊牛津报,1690年美洲第一份报纸

4、:商业化、都市化 政党报刊“观点纸(view paper)” 便士报与大众传播时代:1833年纽约太阳报,蒸汽驱动印刷机 “严肃新闻”职业化新闻教育 印刷媒介的黄金时代:18901920s,整行铸造排字机 印刷垄断的结束:在与广播电视的竞争中发展 计算机排版和新的印刷技术:1960s末 商业化浪潮和趋势 中国报刊史:传教士改良派政治家无产阶级党报改革开放,电子传播时代,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1844年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 1858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竣工:国际通讯社“环形联盟”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1895年法国卢米埃兄弟发明电影摄影机,1929年彩色电影出现。 1899年马可尼发明

5、无线电报 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创办了第一家电台, 1930s,美国建立全国商业广播网,欧洲公共服务广播(BBC) 1929年机械电子电视 1930年电子电视 1939年黑白电视 1940年彩色电视 1965年彩色电视的普及 二次大战后电视的普及开辟了大众传播新时代,大众传播的特点,传播者:专业化的媒介从业者,把关(gate-keeping) 传播方式:先进的媒介技术,大量复制生产、迅速、公开地向社会传播 媒介组织:产业化和制度化,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各国均有不同的传播制度和政策体系。 传播对象:广泛而分散的社会大众(mass) 内容性质:兼具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过程性质:

6、单向性,反馈延迟、非直接、非人格化,新媒体传播,1946年,第一台模拟计算机出现 1950s末,调制解调器的出现,解决计算机与电话的兼容 1960s末,美国军方阿帕网(ARPANET)实验 1971年第一台芯片电脑:集成电子新时代 1970s末,通讯卫星 80年代初互联网民间化,个人计算机和在线网络日益流行 数字光纤网络:宽带和压缩技术 1989-94, 网络浏览器、万维网、搜索引擎 有500个频道的光缆电视,移动电话,无线上网 新的媒介环境: 内部:计算机性能的迅速发展,数字化 外部,连接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国际标准化 互动:在“虚拟现实”和“电脑空间”中,人机之间的仿生互动,新媒介传播特点,使

7、用目的: 人际传播媒介:如电话,包括移动电话和电子邮件等。 互动操作媒介:电子游戏及其他互动方式,享受过程。 信息搜索媒介:网络在线搜索 集体参与式媒介:BBS、维基百科等,目的是共享和交换各类信息和意见并发展活动。,使用者的感受: 互动的程度。“使用者”对来源/传播者“所供”信息的回应比例; “社会现场感”或者“社交”程度。通过运用媒介所感受到的人际接触。也意味着“媒介丰富性”。 自主的程度,使用者能否控制媒介的内容与使用,并多多少少独立于信源之外。 娱乐的程度,媒介用于娱乐的程度,以及在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过程中潜在的娱悦。 私密的程度,媒介运用的私人性以及内容的独特性,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的

8、特点,以前截然分开的印刷和广播技术出现融合 媒介由“稀有资源”转为“丰富资源” 从大众化的广播转向对群体或个人需求量身订做的“窄播” 从单向传输变为互动 信息社会 网络社区,媒介形态变化,是思考有关传播技术进化的一种统一方法。它不是孤立地研究每一种形式,而是去注意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新出现的各种媒介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相互关系。,媒介形态变化原则: 共同演进 传播技术的汇聚: 复杂性: 媒介系统日趋复杂并具有适应性。,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 媒介即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其媒介概念是广义的。每一种

9、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新方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媒介:人的延伸:使用不同的技术会影响人类感知的结构。虽然技术的效果并未在意见或观念的层次上发挥作用,但却逐渐地且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感官作用的比例”或理解的形式 热媒介与冷媒介: 清晰度和参与程度 地球村 对麦克卢汉的批评以及麦克卢汉观念的影响,梅洛维茨: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按照社会交往理论,人们的行为规则和社会交往方式是受到特定的场景传播发生的地点及观众所限定的。社会场景形成了我们语言表达及行为方式的基础。当人们进行特定的交往时,首先需要确定场

10、景,然后根据场景要求采取适当的行动。每一个特定的场景都有具体的规则和角色。 我们适应社会生活的方法之一是学习我们文化中的场景定义。在一种文化内,几乎不需要有意识地思考就能适应绝大多数的场景。因此多数情况下,我们关注自己的决定,而很少注意场景给我们的选择所作出的限制。 被分割在不同场景(或不同的场景集合)中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身份和社会行为, 电子媒介如电视,使得人们的社会场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对人的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电子媒体对社会行为影响的个案研究,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群体身份变化 成年和童年的模糊:社会化与角色转换 政治英雄降为普通百姓:权威的衰落,新的群体身份,

11、信息系统的融合导致群体经历的融合 后台群体行为的暴露 群体地点的破坏,成年和童年的模糊:社会化与角色转换,社会化场合的交叉 后台接触与角色转换的模糊 社会化地点的弱化,政治英雄降为普通百姓:权威的衰落,高低身份场景的融合:神秘性的丧失 后台的可见性使权威失去控制 新的场景产生新的规则和新的角色行为,媒介的逻辑与传播的偏向性,不同种类的媒介按一定方式编排报道和解释事物。包括如何组织材料,以什么样的风格来表现事物,突出强调什么,以及媒介传播的规则等等。 “媒介事件” 新闻通稿,感觉体验的偏向:偏向视觉还是更多感官参与? 形式或表现的偏向。严格编码还是不需要编码? 讯息内容的偏向。更写实还是更多义?

12、讯息的编排更开放还是更封闭? 媒介使用场景的偏向。私下及个人化还是倾向于集体使用与分享。 关系偏向。更偏向于单向传输呢还是强调互动。,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阅读与思考,传播学教程:第七、第九章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 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思考与,在网上选择一篇

13、文章,看看它适合公开大声地朗读还是私下阅读,为什么?口语传播与书面语传播有什么不同吗?网络阅读与一般书籍的阅读有什么不同吗? 2选择同一天,翻阅报纸、收听广播新闻、收看电视新闻并检索网络新闻,考察一下不同媒介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有什么不同吗?其中是否体现了不同媒介的技术特征? 3媒介形态变化强调了媒介技术发展的哪些原则? 4在网络传播时代,你如何理解“媒介即讯息”? 5电子媒介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活动的场合从而改变了我们的传播行为?梅洛维茨的理论对你有什么启发? 6考察一个有媒体参与的公关活动,研究一下公关策划与媒介逻辑之间的关系。,复习题,1)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特性 2)信息社会的定义及其经济结构特点。 3)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4)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步骤 5)简要分析媒介技术在社会应用过程中的各种阻力或动力。 6)简述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基本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