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点技术的基础理论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567064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夹点技术的基础理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夹点技术的基础理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夹点技术的基础理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夹点技术的基础理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夹点技术的基础理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夹点技术的基础理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夹点技术的基础理论课件(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夹点技术的基础理论,夹点技术:以热力学为基础,分析过程系统中能量流沿温度的分布,从而发现系统用能的“瓶颈”(Bottleneck)所在,并给以“解瓶颈”(Debottleneck)的一种方法。,1978年,Linnhoff 首次提出换热网络的温度夹点问题。,4.1 过程系统的夹点及其意义 4.1.1 T-H 图 ( 温-焓图 ),Wcp-热容流率,线段AB有二个特征。,不同物流在 T-H 图上的标绘:,4.1.2 组合曲线(Composite curve),将系统的物流组合起来,以便于进行过程的冷、热物流的合 理匹配。 组合方法:,组合曲线的构造过程,例题:三个冷物流,构造组合曲线。,

2、4.1.3 在T-H图上描述夹点,凡是等于P点温度的热流体部位和等于Q点温度的冷流体部位都是夹点。热流体的夹点温度与冷流体的夹点温度相差Tmin。,两曲线的垂直距离Tmin,夹点描述所得信息:,(1)过程系统的最小传热温差,夹点部位的传热温差最小;,(2)最小的公用工程加热负荷QH ,min ;,(3)最小的公用工程冷却负荷QC, min ;,(4)系统最大的热回收量QR,max ;,(5)夹点将系统分为热端和冷端,热端在夹点温度以上,只需 要公用工程加热(热阱);冷端在夹点温度以下,只需要 冷公用工程冷却(热源)。,夹点温度差的影响: T min大,QH, min、QC ,min 增大,QR

3、,max减小,适宜的T min 是总费用最低的优化值。,5.1.4 用问题表格法确定夹点 热级联: 每个单元都是相似的传热过程组成的串级结构。每一级相当于一个子网络,第 k 级的热平衡 (k =1、2、3、4、.K) 输出 = 输入- 赤字 Ok=I k-D k D k=(CPC- CPH )(T k-T k+1),热级联 虚拟的结构,同一温位的物流 集中于同一级。,例 5-2 一过程系统含有的工艺物流为2个热物流及2个冷物流,给 定的数据列于表 5-2 中,并选热、冷物流间最小允许传热 温差Tmin = 20 , 试确定该过程系统的夹点位置。,表5-2 例5-2的物流数据,子网络的分割,问题

4、表格(1): 做法:,对子网络进行热衡算:,Ok=I k-D k D k=(CPC- CPH )(T k-T k+1) k=1,(温度间隔为 150145 ) D 1=(02) (150145) = -10 (负赤字表示有剩余热量10kW) I 1 = 0 (无外界输入热量) O1= I 1 D 1= 0 (-10) = 10 O1为正值,说明子网络 1(SN1) 有剩余热量供给子网络2(SN2),k =2,(温度间隔为 145120 ) D 2=(2.52) (145120) = 12.5 (正号表示有热量赤字12.5kW) I 2 = O1 = 10 子网络1 (SN1)的剩余热量供给了子

5、网络2 (SN2) 。 O2 = I 2 D 2= 10 12.5 = 2.5 O2为负值,说明子网络 2(SN2) 只能向子网络3(SN3)提供负的剩余热量(即需要子网络3向子网络2供给热量,但这是不可能的)。,k=6,(温度间隔为2520 ) D 6= 2.5 ( 2520) = 12.5 (正号表示有热量赤字12.5kW) I 6 = O5 = 55 子网络5 (SN5)无剩余热量供给了子网络6 (SN6) 。 O6 = I 6 D6 =55 12.5 = 67.5 O6为负值,说明子网络6(SN6) 热量不够,无法达到规定的传热要求。,问题表格2,过程分析: 消除 I 或 O 的负值,

6、方法:引入公用工程加热负荷使 I1 = 各子网络中最小负数的绝对值(107.5)得:结果: O3=0, 在夹点处 I1=QH,min 107.5 kW ( 最小公用工程加热负荷) O6 =Qc,min 40kW ( 最小公用工程冷却负荷 ) 夹点特征: 夹点处系统传热温差最小,等于T min; 夹点处热流量等于0. 夹点介于子网络3(SN3)和子网络4(SN4)之间,夹点处热流体温 度90 ,冷流体温度70 ,夹点温度(界面虚拟温度)80 。,若改变最小传热温差T min 15,则结果如下:,问题表格(2),结果比较:,5.1.5 夹点的意义,(1)夹点处,系统的传热温差最小(等于T min

7、),系统用能 瓶颈位置; (2)夹点处热流量为 0 ,夹点将系统分为热端和冷端两个子系 统,热端在夹点温度以上,只需要公用工程加热(热阱) 冷端在夹点温度以下,只需要公用工程冷却(热源); (3)在一定的T min下,确定了系统最小的公用工程加热负荷 QH min 和系统最小的公用工程冷却负荷QC min ,以及系统 最大的热回收量QR,max ; (4)夹点处温度差的影响 T min大,QH, min、QC min 增大, QR,max减小。,适宜的T min 是一个课题,一般以经验选取。,(1)热量不能穿透夹点,(2)夹点上方不能设置公用工程冷却,(3)夹点下方不能设置公用工程加热,系统具

8、有最低公用工程消耗以及最大热回收的原则:,5.2 准确地确定过程系统的夹点位置 5.2.1 准确地确定夹点位置操作型夹点计算 操作型(模拟型)夹点计算:确定现有过程系统中热流 量沿温度的分布,热流量等于零处即为夹点。 方法一: 采用单一的T min (或HRAT,Heat Recovery Approach Temperature),确定夹点位置的计算步骤如下: (1)收集过程系统中热、冷物流数据,包括其热容流 率、初温、终温等; (2)选择一最小允许的传热温差初值T min,按5.1.4节介 绍的问题表格法确定夹点位置,并得到系统所需的热、 冷最小公用工程负荷QH, min、QC min ;

9、 (3)修正T min ,直至QH, min、QC min与现有过程系统所 需的热、冷公用工程负荷相符,此时即确定了该过程系 统的夹点位置。,方法二:采用现场过程中各物流间匹配换热的实际传热温差进行 计算。物流间传热温差值T min ,即平均传热温差:,采用“虚拟温度法”法,具体步骤:,(2)确定各物流的虚拟温度,热物流虚拟初始温度=实际初始温度 - 热物流虚拟目标温度=实际目标温度 - 冷物流虚拟初始温度=实际初始温度 + 冷物流虚拟目标温度=实际目标温度 +,(3)按5.1.4节介绍的问题表格法进行夹点计算,但不同之处是 全过程系统取T min值为零,这是因为当所有物流转换成 虚拟温度后,

10、都已经考虑了各物流间的传热温差值; (4)打印输出计算结果。,P123 例5-3 作出过程系统中热流量沿温度的分配,即总组 合曲线如图所示:,夹点温度1050C,5.2.2 合理地设计夹点位置设计型夹点计算 设计型夹点计算:改进各物流间匹配换热的传热温差以及对物流工艺参数进行调优,以得到合理的过程系统中热流量沿温度的分布,从而减小公用工程负荷,达到节能的目的。 如何确定各物流适宜的传热温差贡献值,从而改善夹点? 具有一个热阱(或热源)和多个热源(或热阱),满足:,i 第i台换热器。,多个热源与多个热阱匹配换热:,j 第j个物流,找到一参照物流r,则:,每一物流的传热温差贡献值都确定以后,按5.

11、2.1节介绍的操作型夹点计算步骤进行夹点计算,确定改进后的夹点位置,进行热回收系统的设计。,5.3 过程系统的总组合曲线 总组合曲线 在TH图上描述过程系统中的热流量沿温度的分布,热流量为零处就是夹点。,5.3.1 总组合曲线的绘制,(1)根据问题表格法计算的结果进行标绘,按问题表格(3)标绘总组合曲线:,5.3.2 总组合曲线的意义 描述热流量沿温度的分布; 需要补充热量的温位; 可以回收热量的温位; 夹点上方热阱,只需要热公用工程; 夹点下方热源,只需要冷公用工程; 过程能量综合的背景。,(2) 构造总组合曲线,总组合曲线的绘制,夹点计算程序,5.4 多夹点问题,逆夹点CK夹点1与夹点2间

12、冷、热物流组合曲线间温差最大处。,处理方法:分隔成多个单夹点问题,逐一处理。 特点:第一个夹点问题的夹点上方(即第二段)不需要热公用工程。第二个夹点问题的夹点下方(第三段)不需要冷却公用工程。 “夹点区”第1个夹点与第2个夹点之间;其间热、冷物流间的匹配换热要遵循一个总原则,即不能引入热、冷公用工程物流。,5.5 无夹点门槛问题 门槛问题 一过程系统只需要一种公用工程物流。,(a)只需要冷却公用工程;,(b)只需要冷却公用工程,最小传热温差在冷物流组合曲线 的左端E;,(c)只需要加热公用工程;,(d)只需要加热公用工程,最小传热温差在热物流组合 曲线的左端A;,情况(b): (1)增大热、冷

13、物流间的传热温差,冷物流组合曲线向右移至 EFG,点D、G在同一垂线上,仍只需要冷却公用工程, 且冷却负荷大小不变,且:,(2)继续增大传热温差,冷物流组合曲线向右移至E FG, 由门槛问题变为夹点问题,WE就是夹点。,门槛问题,门槛温度差 :由门槛问题转变为夹点问题的温度差。,设计时可选择热、冷物流间匹配换热的最小允许传热温度差等于门槛温度差,此时传热温差最大,减少了总的传热面积,而且不增加公用工程负荷。,5.6 平衡的总组合曲线 用以选择公用工程的类型、温位及负荷,与此同时,确定公用工程流股与过程流股间的最优匹配流程,也可以用于现有装置用能状况的诊断与调优处理。,5.6.1 公用工程总组合

14、曲线,5.6.2 平衡的总组合曲线,描述了全系统公用工程流股与过程流股间可以匹配的温位和负荷,5.6.3 平衡的总组合曲线的应用,辅助设计出满足工艺过程要求的最小费用公用工程系统及其与过程流股间的最优匹配方案。,公用工程夹点I减少燃料用量的限制,进一步考虑减少加热蒸汽量:DD”,又产生了第二个公用工程夹点K,平衡的总组合曲线,根据平衡的总组合曲线(ABCD”E”F”GHIJKLMN)选定了公用工程流股的温位及负荷,就可以进行换热网络的设计。 换热网络的设计方法夹点设计法。 对于过程夹点与公用工程夹点同时出现时,按多夹点设计,但过程夹点要比公用工程夹点优先考虑。 对现有装置,构造出平衡的总组合曲线,从中观察分析工艺过程、公用工程以及两者的相互匹配状况,对全系统进行用能诊断及调优,使装置有效利用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