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描述性研究S培训讲学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566858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S培训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S培训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S培训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S培训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S培训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S培训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描述性研究S培训讲学(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第一节 生态学研究 第二节 个例调查和病例报告 第三节 现况调查 第四节 爆发与流行调查 第五节 筛检,概 述,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 它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描绘、叙述出来。,描述性研究在揭示因果关系的探索过程中是最基础的步骤,可以说,任何因果关系的确定无不始于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中,除现况研究外,尚包括筛检、生态学研究等方法。,生态学研究是一种描述性研究,其特点是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一、

2、生态学研究的概念,二、生态学研究的种类,(一) 探索性研究 (二) 多群组比较研究 (三) 时间趋势研究 (四) 混合研究,三、生态学研究的应用,1、提供病因线索 2、对已存在的疾病病因假设提供佐证 3、评价干预实验或现场实验的效果 4、人群中变异较小和难测定的暴露研究 5、疾病监测,四、优点和局限性1优点,(1)可用常规资料或现成资料进行,节省资源,可很快得到结果。 (2)对病因未明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病因线索(最显著的优点)。 (3)适于个体的暴露剂量无法测量的情况。,(4)适于群内研究因素变异范围小,难于测量其与疾病关系的情况。 (5)适合于对人群干预措施的评价。 (6)可估计某种疾病发

3、展的趋势(生态趋势研究)。,四、优点和局限性2局限性,(1)生态学谬误(ecological fallacy) (2)缺乏暴露与疾病联合分布的资料 (3)混杂因素往往难以控制 (4)相关资料的暴露水平不是个体实际的值,是由于生态学研究是以各个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或组为观察和分析单位,以及存在混杂因素等原因造成的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是生态学研究最主要的缺点,而且常难以避免。,生态学谬误(ecological fallacy),五、生态学研究实例,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与大肠癌发病率的关系研究 对8个乡镇居民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结果为环境中暴露水平,通过收集近年来该8个乡镇的大

4、肠癌发病资料及人口资料计算各乡镇大肠癌发病率,以此为疾病指标。然后作各乡镇大肠癌的发病率与当地各类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的平均含量之间作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r值为0.881,P0.01,表明大肠癌发病率与微囊藻毒素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提示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含量与大肠癌之间有关联,提供了病因的又一线索。,第二节 个例调查和病例报告,一、个例调查 1、概念 2、目的和用途 3、调查内容 二、病例报告 1、概念 2、目的和用途,个例调查,概念:是对个案调查或病家调查,是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属及周围环境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和用途: 对疫源地的调查,总结疾病分布特征,核实诊断,掌握

5、当地疫情 调查内容: 人口学资料、发病资料、生物标本,病例报告,概念:是临床上详细介绍某种罕见病的单个病例或少数病例。 目的和用途: 发现新的疾病或提供病因线索 阐明疾病和治疗的机制 介绍疾病不常见的表现,第三节 现况调查,一、概述 二、设计要点 三、种类,一 概述,现况研究又称横断面研究,是按 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时点或短时间内,通过普查、筛检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某一特定人群的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进行调查,从而描述该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1.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适用于暴露因素不易发生变化的研究 3.适用于暴露因素后期累积作用的观察,现况研究的特点,1.描

6、述疾病或健康分布 2.发现病因线索 3.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 4.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 5.进行疾病监测 6.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健康水平,目的和用途,(二)现况研究的种类,1. 普查(census) 2.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二 设计要点,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来选择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4.确定研究变量和制定调查表,确定研究变量: (1).定义研究因素: “概念定义”: “执行定义”: (2).设定测量尺度,制定调查表: 1.问题的排列:被调查者易于接受的问题在前,难于接受的问题(隐私)在后,可提高被调查者对调查的依从性或应答率;

7、2.问句的措辞:应明确,易懂,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使人难堪或反感的词句,不带导向性。“大肠癌病例对照调查表”应改为“生活与健康调查表”;,3.表式:“闭关式”:从n个备选答案中选一。 “开放式”:不限定答案,如年龄 编码调查表:各问题右边留出方格,注出标号,供编码用 4.核实性项目:如,同时设“您今年多大年纪(实足岁)?和”您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核实被调查者对年龄的回答是否正确,借以评估整个调查内容是否正确;,5.时间记录:设调查开始和结束时间等项目,以核查调查员在调查时的认真程度; 6.预试:好的调查表往往几经试用和修改。预调查(pilot study)可确定调查表的可行性。对调查表在使

8、用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应做出评价。,5.资料收集 掌握有关背景资料 疾病测量 暴露测量 确定收集或测量变量的手段 对调查员的要求,对调查员的要求: 必须经过培训。不带偏见,不造假。保密。态度和蔼。无暗示或导向性语句或示意。掌握调查技巧。及时核实并校正。,6.资料分析及结果解释 资料分析 (1)常用的分析指标: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 (2)分析方法:描述分布,关联分析, 结果解释,7.质量控制: 可能发生的偏倚: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信息偏倚,质控措施: 1)随机抽样。 2)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和受检率。 3)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和检测方法,包括调查表的编制。 4)培训调查员,统一标

9、准和认识。 5)及时复查,复核资料。 6)进行预调查 7)控制偏倚,三 现况调查的种类,1.普查和筛查 2.抽样调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目的:1寻找某病的全部病例; 2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1. 普查(census),原则: 1.明确普查主要目的是早期发现病例并及时给予治疗 2.普查的疾病最好是患病率比较高的 3.诊断标准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 4.有足够的人力、物资和设备,优点:寻找某病的全部病例并及时治疗; 全面描述流行特点 不存在医德问题 缺点:1 工作量大.不细,诊断可能不够准确; 2 不适用于患病率低.无简便易行诊断 手段的疾病; 3

10、 普查的质量不易控制,概念: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 本的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的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目的:1 描述疾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 衡量群体卫生水平 3 检查与衡量资料的质量,常作为其 他调查研究方法中的质量控制的方法。 基本原理:抽样必须随机化,样本含量要足够,且调查材料的分布要均匀。,抽样调查的优点、缺点,优点:省时间.省人力.省物力.工作较细。 缺点:1 设计.实施.资料分析较复杂; 2 重复或遗漏不易被发现; 3 变异过大的材料

11、和需要普查普治的情况不适合用抽样调查; 4 患病率太低的疾病不适合抽样调查,抽样比 75%时,不如进行普查。,1.单纯随机抽样 2.系统抽样 3.分层抽样 4.整群抽样 5.多级抽样,抽样方法,估算样本含量,1.计量资料: N = 4s2/d12 s:总体标准差的估计值, d:允许误差 2.计数资料: N = 400Q / P P:预期(估计)现患率,Q = 1 P,一、概念 二、爆发与流行类型 三、调查方法,第四节 爆发与流行调查,一 概念,爆发调查是指对某特定人群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多例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同的同种疾病所进行的调查。 传染病的爆发和非传染病的爆发,二 爆发与流行类型,(一)爆发类型

12、 : 同源爆发 连续传播性流行 混合型,(二)流行曲线 提供信息:流行经过,潜伏期,流行模式 (三)暴露时间 1)从位于中位数的病例的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平均潜伏期 2)从第一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短潜伏期;再从最后一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这两个时点之间即是,三 调查方法,1、现场准备工作 2、确定爆发存在 3、核实诊断,发现新病例 4、描述性研究 5、提出假设 6、检验假设 7、提出预防与控制策略 8、总结,第五节 筛 检,一、概念 筛检是指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 分类:整群筛检,选择筛检 单项筛检,多项筛检,筛检的

13、应用,(一)筛检的原则和条件 1、疾病必须是当地当前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2、疾病自然史应当已经明确 3、当地有一定卫生资源 4、患者有可识别的症状 5、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6、筛检方法简单,灵敏度、特异度高,(二)不适宜筛检的条件 1、造成巨大的卫生资源的浪费 2、给病人或高危人群带来很大的精神 压力 3、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三)筛检方法的选择: 效率高、经济廉价的原则 串联或并联 检测方法应快速、简单、经济、 安全、真实可靠,(四)筛检试验的评价标准 1.一般评价 2.真实性、可靠性及应用价值评价 3.收获评价 4.卫生经济学评价 (1) 成本效果分析 (2) 成本效益分析 (3) 成本效用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